至今还记着高中历史老师的一句话:你要近视了的话,就戴上眼镜。看东西吃力,脑子是会转得慢的。看清楚01脑子转的块慢,好像和带没戴眼镜没有啥关系,但细想一下历史老师说的是有道理的。还记得打球眼镜被砸坏,没得及配新的眼镜。除了看不清,伴随而来的还有好像我的听力也下降了,脑子因为要留出带宽去猜测老师说了啥,写了啥,自然就不能在最佳状态思考问题了 。戴上眼镜,看的清晰,脑子也不会因为需要猜字而慢半拍了。历史老师总是在强调,学习的时候,要把可以解决的外在问题先解决了,近视了,去配眼镜, 上课听不清楚,就往前坐。不要让这些因素影响你的思考。让自己处于自己能够处于的最佳状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阻力自然就小了。当然也不要苛求自己一定要在完美的状态才可以开始,不要求买最好的文具和最贵的跑鞋,但上课最好还是有可用的工具, 跑步至少也要有双鞋子。在上课之前,实在买不到文具也不能苛求,这时候就单纯用心听课就是最好的。在中学时代,还没有云笔记,都是手写, 上课记录的笔记如果过于潦草的话,自己课后还真有可能看不懂,及时能看懂,也要比阅读打印材料要吃力。所以又想起来了老师的教导:字尽量要写得容易识别,是为自己好。重新开
所谓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自己忽悠了。吸引力法则可靠不?01吸引力法则在一些情况下有用,可能是坚信吸引力法则的人自我效能感更强烈。所谓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积极,那对外表现为比较自信,对把事情后做成很有信心。《贪婪的多巴胺》中提到有一个科学实验是这样的:多数时候,如果我们处在环境中,会模仿与我们交流的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用手触摸他的脸或者做出什么手势,另一个人也会做同样的动作。但是当涉及到控制和顺从的姿势时,我们则更倾向于采取互补的姿势,也就是说对方如果变现为很霸道,我们则会倾向于更顺从。当别人对做成一件事抱有很高的期望时,我们无意识就会屈服于他们的意志,给他们让路。这样他们的自我效就会得到充分的表达。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进化成这样,人类行为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参加一场你完全无法取胜的比赛是不明智的,还可能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乔丹皮特森被称为龙虾教授,也是因为他推崇人也应该在姿态上向血清素强的龙虾学习,要昂首挺胸,在外在上显露出自己的气势。吸引力法则当然不是万能的,它在脱离了现实情况,还允诺人只要想要达成一个结果的欲望足够强,那你就能做到。这当然是不
答案是没有办法买到一个真正的吻。真的假的不一样01写这篇的灵感来源是纳瓦尔的一个推文:You can't buy a real kiss .这句很普通的话,之前也可能看到过类似的,但处于现在的我却很受到震撼。是的,你没有办法买到一个真正的吻,就像不能用钱买到真正的爱情、友情、亲情一样。当然不是说钱不是好东西,钱当然是好东西,是凝固的自由,是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这句话点醒了我,世界是被限制的,你必须通过既定的途径来获得一些东西。企图对自己说慌是毫无帮助的,你可以装作在club里,音乐酒精荷尔蒙刺激下的异性的吻是出于爱,而实际真正的吻看起来也是同样步骤同样的温柔。但你是知道自己是在骗自己的,且永远也不会拥有那种体验——毕竟物质决定意识,咋幻想都不真实。做领队的时候,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旅行结束,回到北京,大巴车开到北语的南门,大家下车拿行李,在离开的时候和你拥抱告别,道声感谢。因为我清楚的知道那一刻都是真的。保持真诚02张潇雨老师在播客中讲过这样一句话:你完全真诚了,就是无敌的,没有任何人和事情可以伤害到你。在网上有一些人顶着别人的照片进行网恋,甚至还给自己编造了有趣的身份和经历,这可以称得
无聊是一块“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我们置身于“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舞蹈的发明01最近在看一位韩国的哲学家韩炳哲写的书,其中个观点很有趣。舞动可能是这样诞生的:一个人在行走无聊,又没有办法摆脱无聊,没办法像现代人一样听歌、听播客、打电话聊天,他就会变得焦虑,烦躁地转来转去,急切开始尝试各种可以驱赶无聊的活动,甚至是重新发明一种走路的方式——可能就是舞蹈。在行走时候的深度无聊的激发下,人可能会把行走步伐改为舞步。如果舞蹈没有被发明,在现代社会的节奏下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吧。在韩炳哲看来,现代的社会已经从福柯的规训社会变成了功绩社会,也就是借由自由、自我 完善等观念植入,让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将追求效率,追求所谓的“更好的自己”内化。和笔直的步伐相比,动作花哨的舞蹈就显得过于铺张浪费了,非常不符合绩效原则。福柯的规训社会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都有一种高于个人的力量督促着 人们达到既定的目标。韩炳哲的功绩社会则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构成。我们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
"磨损"这个词在我的脑中晃荡了不止好几周了,刚回到家,和高原米玩了一会,思考着今天要写什么,它就又冒了出来。执行中的磨损01磨损字面是东西用久了,外表变得粗糙、破损。但我感受到它冒出来的时候不只指物理层面的磨损。对象多了,层级多了,磨损就容易出现。几个月前,北京某个小区发生了一起火灾,楼下的住户把电动车电池拿到室内充电,电池起火,连累了楼上一家五口遇难,充电的人倒是逃了出来。北京其实一直在宣传电动车的充电安全,这件事发生后,冲上了微博热搜,官方好像出台了政策。大概近一个月后,我住的小区才开始统计住户的电动车充电情况,考虑在小区内,安装充电桩。政策的落实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理解,被基层的人员贯彻的程度其实也是被磨损了,因为我登记完了之后没有任何的通知了。并不是批评抱怨什么,只是单纯觉得这个例子第一时间就让我想到了磨损这个词。磨损这个词可以用很多词来解释——滞后、不彻底、不完全等等。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磨损更是随处可见。说好的要好好整理下房间,结果两周过去了才收拾了不到四分之一;每次想很多,写下来的时候,一些脑中的内容和感受都不知跑哪里了。磨损的出现是因为有阻力在,也可以说是我们要做出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吃脑花的人,另一种是还没有吃过脑花的人。猪脑花01今天和朋友吃火锅,尝试点了一次脑花。第一次听说脑花这种食物,还是四五年前学校附近的山城辣妹子火锅店聚餐的时候,不过当时看到了脑花的外形,觉得非常像一个缩小版人的大脑,有点渗人,没有吃到嘴里。之后很多次在北京吃火锅就自然把脑花忽略了。今天终于尝到了半个脑花,蘸上辣椒粉,没有一点腥味,口感有点像豆腐,但要比豆腐更加柔和,在火锅热汤里烫了半小时的脑花,闻起来还有点烧烤的味道。其实除了猪脑花,还有鱼脑花、兔脑花,不过这些动物的脑花单个体积太小,还不好完整取出来,相比之下,猪脑花做为一道单独的菜,要合适的多。所以一般说脑花的时候,就是指猪脑花。脑花的四分之三都是水, 还有百分之十的蛋白质和百分之十的脂肪,没有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所以口感特别柔和,还富含钙铁磷等微量元素,营养是十分丰富。大多数人不尝试脑花,我猜测可能是两种原因,一是没在成都重庆,其他地方的火锅一般没有脑花这个选项;而听说过脑花且能吃到却没有吃的,可能是顾忌这道菜的外形和脑子这个部位,就像有很多人不吃动物的内脏一样。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吃脑花的人,另
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我希望巨人不是溜肩。造轮技术被藏着01重新造轮子,不是要重新发明轮子。轮子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次飞升,圆形的车轮大大提升了人类搬运物品的效率。轮子的核心就是它的形状,被人看到了,就很容易能够模仿。但现代技术的复杂,制造出的产品背后就如同一个黑箱,不可能一眼被别人猜到新技术的原理。加入世贸协会,中国本着市场换技术,提升国内技术能力的目的,允许外资与中国企业合资成立在中国的新公司。政策放松,加强交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但技术的大跨步前进是靠“拿来主义”实现不了的。“天真的”发展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的发展理论,它们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都是把技术看作可以自由获得的公共品。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技术进步是伴随着设备投资而自然发生的事,而创新表现为生产函数的移动。由于各种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等)的相对稀缺状况(禀赋结构)决定要素价格的比率,并因此而决定最优化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水平,所以劳动力较便宜而资本较贵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从这个逻辑出发,创新只能是发达国家的事,而发展中国家可以随着自身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去从发
休年假了,好好解决一下打字问题。 sooner or later01死磕一本书可能会很枯燥 ,同时开几本不同类型的书则轻松多了,能够在不同状态下来回跳跃。博主王川写过:“英国经济学家 Tim Harford 两年前讲过一个"如何更有创造力"的秘诀:就是慢慢的,没有时间压力的同时做多个不同的项目。(slow motion multi-tasking)有统计数字表明,最成功的科研者,平均而言,最初发表的一百篇论文里,大概切换了四十三个不同的课题。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 1905年发表了四篇重量级的不同课题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 e=mc2。”在接受了这个说法之后,我在平常生活中也经常同时开很多个项目,虽然在进度上可能没有集中精力搞一个快,但总体完成速度要快,且状态比较舒爽。所以为啥是”迟早要还的“,因为有些事情是不一样的。比如打字。小时候的微机课没有好好听讲,所以十几年来我的打字指法都是错误的,几年前想要重新学习改一下的时候,因为懒,搁置了,想着慢慢能改回来。但随着时间的积累,错误的习惯反倒一直被强化。感觉欺诈02不论是哪门哪派的指法,打字时
时间节点都是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一时刻和下一时刻没有什么不同。时间节点都是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一时刻和下一时刻没有什么不同。变化的可能只有心理,但现在我还不能完全忽视这种仪式感,在旧的一岁的最后几个小时,想着模仿关注的博主们每年生日给自己的话,自己也写一个。以下的话送给明天所谓“新”的自己,喜欢的话也送给读到这篇的朋友们。以下启发来自不限于:理想屯的翊瑄、Naval、Sam Altman、硅谷王川等线上老师以及光群的群友、网友和身边的朋友们。1/ 追求平静,而不是刺激和快乐。2/ 尽量不要焦虑,想象你没有焦虑的时候会多么舒爽。3/ 分清自己的优先级,关注家人、伴侣、朋友,不要吝啬花时间和精力。4/ “阹魅”一切,尝试所有感兴趣的事情,不要自我设限。5/ 提高打字速度,能多快就训练到多快,且指法要正确。6/ 记录更多的文献笔记、闪念笔记以及日记。7/ 感恩自己拥有的,并表达出来。8/ 多交新朋友,多和朋友们线下见面。9/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所有的责任。10/ 不为别人的痛苦而悲伤,不要谴责自己。11/ HODL.12/ 坚持运动,开始恢复跑步,至少一年400公里。13/ 坚持间歇性断食。1
尼采的《世界毁灭者》说,“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件事而不能完成的时候,他最后就会愤怒地叫喊起来:'让全世界都毁灭吧!'” “绿眼妖怪红眼病”01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把嫉妒比作是“亲自煮食物的绿眼睛妖怪”,而在中文的语境中,经常用“得了红眼病”来说一个人的嫉妒心重。我把这两个表达放在了一起,一个得了红眼病的绿眼睛妖怪,有一种诡异又奇特的感觉。嫉妒在西方被列为七宗罪之一,其实无论在哪个地理区域的人群里,都会有嫉妒这一心理。“先知在本乡无人尊敬”、“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闷声才能发大财”,这些中外俗语的背后都是嫉妒。人会嫉妒嫉妒身边的同类,尤其是之前和自己条件类似,甚至不如自己的同伴取得了高于自己的成就时,心中就会滋生嫉妒的情绪。就像“帝王除了被其他帝王嫉妒外,没有任何人嫉妒”。嫉妒出现在结果之后,而在过程之中难以体现。比如说,在学校期间,没有考试的平时,其实大家的能力水平就已经不同,但学生中不会出现因为谁的成绩好而嫉妒谁,但考试结果出来后,羡慕甚至嫉妒这样的情绪就滋生出来了。学生时期的考试、工作中的绩效排名,这些都是有限游戏,有限游戏会结束,结束的时候嫉妒情绪才会滋生。但生活中则是充
周末在播客中听到的一句话 :The world is changing so fast that everyone of us becomes amateur.这Naval在和Tim聊web3.0的时候发出的感慨。不打算在这里聊web3.0, 因为我也还没搞懂。听完播客之后一直在想professional和amateur有什么区别。网上看到过好几次这句话“不要拿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知乎上也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好像叫做“别人吹牛吹到你的专业上是什么体验?” 回答下都是吹牛者被打脸的故事。专业,一般是用来吃饭的家伙。大学的专业吃不了饭的话,在工作中也逐渐能够发展出新的专业——即比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能够更好地完成一个项目。专业和时间有关,接触一个领域的时间越长,一般要比新手更加专业,能够通过行业所拥有的考核标准,同时还会形成自己的经验。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专业人员的共同经验编撰成的书籍算是教科书、入门书。《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有个片段印象很深刻,需要拜师傅学习七年的纺织工学徒,在飞梭发明之后,人们在一年内甚至几个月内就学会织布。看来随着随着科技的进步,时间和专业程度也没有那么深了,操作
有点标题党了。逃跑,不是逃避当下遇到的问题。逃跑,是趁早放弃不合适的路径。错误路径01博主硅谷王川在网络上说过: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直觉反应往往是加大马力继续强攻,把自己搞得悲壮不已,但是没啥用。从更高的视角看,大部分路径都是死胡同或者非最佳选择。可行的策略,应当是不带预设立场,不断增加和外界的信息连接,这样尽可能甚至参与全球最优解的生成。这实际上就是摩尔定律真正的发展规律。最近从实践中感受到,如果自己做一件事情感到很困难,可能是路径错误或者信息错误。这时候最佳的选择其实不是咬牙坚持,而是尽早逃跑,寻找对于自己来说,更合适的路径和信息。路径错误不是指这条路径不能成功解决问题,而是对于走的人来说,难度过大。鉴于大家想做的事情大多都是有人做过, 不是类似科学领域的无人之地,所以很多达到过终点,顺利解决过问题的人都会留下一条路径。所有的路径都是在向目标前进,但是只有少数的才适合自己。有的路上障碍甚多,踩出路的人的其实身体贼棒,还会跑酷,强行把这条路走通了。但我可能还是一个level是2的人,走通这条路所需要的体力和跑酷技巧,我是不具备的,所以看似是一条捷径,但我缺少的能力是不能通过强行走
分享一个昨天记录的#文献笔记《树的秘密生活》🔑 三句话总结1/ 树虽然是植物,大多数时候我们感受不到它们的变化,但它们的经历也很刺激。2/ 真菌对于树很重要,它们是相爱相杀的关系。3/ 树也有群体,甚至是“家庭”。💬 对这本书的印象我是如何发现这本书的:走在路上突然发现一棵树的树叶🍂掉要光了,发给高高本来感叹冬天来的快。之后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树为什么会掉叶子,在知乎没有找到靠谱的答案,对树也来了兴趣,于是找到了这本书。有本同名书,但没找到,这本是德国作者写的。物理学家说是地球引力,气象学说是气候到了,哲学家说叶落归根,文学家说叶子要亲吻大地母亲。——知乎用户 庄建西阅读时间:一个小时。应该推荐给谁:推荐给初中以上的朋友,翻译特别好,十分优秀的科普读物,看得都想去做森林管理员了。🙌🏽 这本书如何改变了我有三个方面改变:1/ 大概弄清楚了为啥树要掉叶子。2/ 更加热爱生活,一动不动的树竟然这么好玩。3/ 读到了很多关于树的冷知识,以后很多表达可以用树的例子来打比方。树为什么会掉叶子?掉叶子有点像树的新陈代谢,落叶可以带走树生长带来的不需要的物质,同时掉叶子后,树正式进入休眠,可以好好休息一
刷到一个博主(Ali Abdaal)在26岁,给18岁的自己的建议的视频,记了一下笔记。我觉第九条建议的位置太靠后了,如此lifechanging的建议,至少应该放在前三条。Ali毕业于剑桥大学,现在是名实习医生,兼视频博主,主要分享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方面的视频。 21 Tips for My 18-Year-Old Self1/ Think about the game that you are playing.思考你在玩的是一个怎样的游戏,以及你是否想一直玩这个游戏。进入大学之后,你大概率不会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所以思考你想玩一个什么样的游戏。2/Try and develop some skills that will compound over the longterm.发展能够积累随着时间有复利效应的技能。(说到这里我真的应该花费一段时间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3/Take more pictures than you think you should.多拍一些照片,尤其是和朋友一起,或许觉得很麻烦,或者不想出镜,但拍完之后你只会后悔没有拍更多。4/Make more d
很多时候开始做一些事情,其实是没有原因。有时候出发了反而在路途上找了意义,以及继续前行的动力。稀里糊涂开始01今年年初的时候,和朋友又延续在学校的传统,打了一个赌:一年要读够多少本书(等完成了再来透露/捂脸)。大概在三月份的时候,当时状态很好,某一日就突然上头,和朋友说,我再加五十篇随笔文章。当时也没想能不能完成,该写点啥,以及要不要放到网上。随着书刷的多了,脑子是越来越浆糊,遂开始记笔记。开始只分享给朋友,后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公众号,于是就挑选了一部分放到了公众号。这就是又重新开始发东西的开始。旅途上02上路就遇到了好事——正反馈。发了几篇读书随笔发现竟有几十个朋友打开看,还陆续有一些非微信好友的关注。接收到了正反馈之后,动力更足了, 就发了几篇生活随笔。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没有任何记录,没过多少天想回顾一下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了个大概,也许是我个人记忆力比较差的原因。站在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回顾年初的事情,除了再次进入类似的场景, 很多感受找不回来了。庆幸当时写了几篇生活随笔,还能把自己带回去。时间是有滤镜效应的,当时心态好些,码的字都很积极,记忆也慢慢被“篡改”为很美好的了。不善表达,
上周通关了《影子工厂》,最近开始玩儿《奇异人生》! 故事的形式01我们喜欢故事。故事吸引我们,让我们出离自己的现状;故事的形式也一直在变化。回头看,故事充斥着过往的生活:小时候家长会杜撰不按时间回家,就有熊瞎子来抓小孩;学校里的八卦也是一个个有趣的他喜欢她,她又喜欢他的故事;在现实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影视创作——金庸小说、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都是在用不同的形式把一个故事讲好。在故事中,能够加速体验另一种生活。读小说的时候,可以速读,可以跳读,故事中角色的人生被阅读者加速。书中文字的描绘 的场景在脑海中视觉化,需要的是想象力,前十几年的都在小地方生活的我,连山都没有爬过,海也没见过,所以幻想的画面都是模糊的。加上书店也大多都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于丹论语心得》这些种类的书,小时候也就图个新奇,没有陷到书的故事中去过。动画片、电视剧则是小时候的快乐源泉。《数码宝贝》《名侦探柯南》以及国漫《虹猫蓝兔七侠传》都是放学后飞奔回家守在电视前看的第一遍。有了上网的条件, 直接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全球的影视作品。第一部美剧是《越狱》,第一部英剧是《神探夏洛克》,第一部
实际写于:2021年9月18日 不知我不知01刚刚读完了兰小欢老师的新书《置身事内》,不详聊书籍的内容,写一下随记。最深刻的感受是,清晰的思路和较好的文笔能大大增加读者的好感。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令人舒适,但“不知”分为两种——知道自己“不知”,就像知道人工可以降雨,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另一种“不知”是没有意识到竟然还存在那样的知识。《置身事内》是一本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开始到宏观结束,介绍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是怎样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深刻理解了一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以及国家大会中政策调整背后的原因。之前我觉得那些不过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兰老师的写作逻辑和文笔都非常值得学习。站在全书视角,在序言中分谈本书主要的内容和目的,在大的框架下的划分。分为微观和的宏观两个角度,微观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宏观则是把中国放到世界的背景之下进行对比。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用总结性的话语来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在章节结尾再次简要概况,并推荐本章节的重要参考书籍。文笔也是有力不拖沓。弄清楚了一些问题02上述对这本书的描述可能会让人觉得,一
关键词:局部、全局实际写于:2021年9月28日 刷多了01局部可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时间跨度上,另一种是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今天刚从两种极端中恢复过来。连续一周放纵刷书,7天刷完16本,实在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了,甚至可以说是效率很高。然而在周一,也就是昨天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放慢了,只在去公司的地铁上看了半个小时的小说,然后连续打游戏6个小时,放弃运动,还吃了夜宵烤串,熬了夜,算是放纵彻底了。两种状态的后果就是是事情做完之后,会极度虚脱,丧失掉大部分的激情。过多的信息摄入,没有静处的思考,脑中信息过载,到了奇点就宕机了。而连续地持续满足最直接的欲望——口腹之欲、游戏之欲等,结束之后不仅是虚无,更会伴随着自责。“玩就痛快玩,学习就拼尽全力学”的意思是字面上的,但还是一定要有度。连续刷书的上一周在短时间的局部来看是最优的,在短时间内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在数量上还能够给自己带来虚幻的、微不足道的所谓满足感、成就感。随后带来的彻底放纵的一天便是局部最优的后果,在拉长时间之后的全局来看,这一个全局如果是一个月的话,则不是最优的,因为知识消化不完全,精力消耗巨大,不利于其他三周的持续进展,
关键词:另一种耕地实际写于:2021年10月27日 “笔耕不辍”01最近读书频繁遇到“笔耕不辍”这个词,一个人背着锄头,走向田间的画面在脑中浮现。干实际农活的时间少之又少,也不懂技巧,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两次defi summer也没的赶上浪潮,没能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开始增加码字量的两个月以来,每次坐在桌前敲击键盘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耕地”。图片来源:Mehmet Turgut ,Pexels授权键盘是犁、是锄头,“地”比作混沌的大脑,要比word文档要贴切一些。搁以前,不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不发生点什么有趣的事情,除非是被强制布置了写作任务,我是绝不会打开电脑写点啥的。现在有了一些表达欲,应该是在这块“地”上撒了“肥料”。“肥料”用在这里貌似还贴切的,实际肥料有人、牲畜之遗,也有高级的人工合成化学肥料。“施肥”即接收信息,身体力行做事获得新经历新体会也是“撒肥料”,看影视,读书看报纸也是“撒肥料”。撒了上肥料,地上的农作物才能生长。有肥料,那么种子是哪里来的?我觉得,种子有两个来源,一是这些肥料中就夹杂着一些种子;二是这块地上本就有种子,可能是上辈子祖先留下来的。荣格有一个
关键词:感恩实际写于:2021年9月13日01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个感恩的心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自我的内耗。感恩不是现状的妥协,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站在概率论的角度,对自己所可能遭遇的厄运进行反思,对帮助自己走到这里的所有的人的真心感谢。感恩的反面是抱怨。而抱怨是一种没有任何积极影响的自我内耗行为。我有时候也会陷入这种内耗,在未成年的时候尤甚。随着一路上遇到种种幸运越来越多,能有幸走现在,要感恩很多。02感恩能够生在一个和平年代的稳定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时候只知道一个电视作品中的宣传口号,而阅读了抗战时代的历史,才知当下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在稳定的大环境下,不要面对自己愈发贫穷,再次见到发小只能称“老爷”;也不会成为胡塞尼笔下那追风筝的人;不需要面临何以为家的困境。最差的状态也是能吃低保过过生活。感恩一路上帮助成长的人。无论是家人、亲戚这种关系比较近的身边人,还是求学生涯中遇到的老师、朋友,在这路上都收到了成吨的善意,驻足回头看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幸运。感恩自己的健康之身,虽然五音不全,但各种配件都是很齐的,肉体上没有断绝从事任何事业的障碍。性取向也是跟随大众,不用面临现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