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节点都是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一时刻和下一时刻没有什么不同。时间节点都是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一时刻和下一时刻没有什么不同。变化的可能只有心理,但现在我还不能完全忽视这种仪式感,在旧的一岁的最后几个小时,想着模仿关注的博主们每年生日给自己的话,自己也写一个。以下的话送给明天所谓“新”的自己,喜欢的话也送给读到这篇的朋友们。以下启发来自不限于:理想屯的翊瑄、Naval、Sam Altman、硅谷王川等线上老师以及光群的群友、网友和身边的朋友们。1/ 追求平静,而不是刺激和快乐。2/ 尽量不要焦虑,想象你没有焦虑的时候会多么舒爽。3/ 分清自己的优先级,关注家人、伴侣、朋友,不要吝啬花时间和精力。4/ “阹魅”一切,尝试所有感兴趣的事情,不要自我设限。5/ 提高打字速度,能多快就训练到多快,且指法要正确。6/ 记录更多的文献笔记、闪念笔记以及日记。7/ 感恩自己拥有的,并表达出来。8/ 多交新朋友,多和朋友们线下见面。9/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所有的责任。10/ 不为别人的痛苦而悲伤,不要谴责自己。11/ HODL.12/ 坚持运动,开始恢复跑步,至少一年400公里。13/ 坚持间歇性断食。1
尼采的《世界毁灭者》说,“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件事而不能完成的时候,他最后就会愤怒地叫喊起来:'让全世界都毁灭吧!'” “绿眼妖怪红眼病”01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把嫉妒比作是“亲自煮食物的绿眼睛妖怪”,而在中文的语境中,经常用“得了红眼病”来说一个人的嫉妒心重。我把这两个表达放在了一起,一个得了红眼病的绿眼睛妖怪,有一种诡异又奇特的感觉。嫉妒在西方被列为七宗罪之一,其实无论在哪个地理区域的人群里,都会有嫉妒这一心理。“先知在本乡无人尊敬”、“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闷声才能发大财”,这些中外俗语的背后都是嫉妒。人会嫉妒嫉妒身边的同类,尤其是之前和自己条件类似,甚至不如自己的同伴取得了高于自己的成就时,心中就会滋生嫉妒的情绪。就像“帝王除了被其他帝王嫉妒外,没有任何人嫉妒”。嫉妒出现在结果之后,而在过程之中难以体现。比如说,在学校期间,没有考试的平时,其实大家的能力水平就已经不同,但学生中不会出现因为谁的成绩好而嫉妒谁,但考试结果出来后,羡慕甚至嫉妒这样的情绪就滋生出来了。学生时期的考试、工作中的绩效排名,这些都是有限游戏,有限游戏会结束,结束的时候嫉妒情绪才会滋生。但生活中则是充
周末在播客中听到的一句话 :The world is changing so fast that everyone of us becomes amateur.这Naval在和Tim聊web3.0的时候发出的感慨。不打算在这里聊web3.0, 因为我也还没搞懂。听完播客之后一直在想professional和amateur有什么区别。网上看到过好几次这句话“不要拿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知乎上也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好像叫做“别人吹牛吹到你的专业上是什么体验?” 回答下都是吹牛者被打脸的故事。专业,一般是用来吃饭的家伙。大学的专业吃不了饭的话,在工作中也逐渐能够发展出新的专业——即比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能够更好地完成一个项目。专业和时间有关,接触一个领域的时间越长,一般要比新手更加专业,能够通过行业所拥有的考核标准,同时还会形成自己的经验。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专业人员的共同经验编撰成的书籍算是教科书、入门书。《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有个片段印象很深刻,需要拜师傅学习七年的纺织工学徒,在飞梭发明之后,人们在一年内甚至几个月内就学会织布。看来随着随着科技的进步,时间和专业程度也没有那么深了,操作
有点标题党了。逃跑,不是逃避当下遇到的问题。逃跑,是趁早放弃不合适的路径。错误路径01博主硅谷王川在网络上说过: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直觉反应往往是加大马力继续强攻,把自己搞得悲壮不已,但是没啥用。从更高的视角看,大部分路径都是死胡同或者非最佳选择。可行的策略,应当是不带预设立场,不断增加和外界的信息连接,这样尽可能甚至参与全球最优解的生成。这实际上就是摩尔定律真正的发展规律。最近从实践中感受到,如果自己做一件事情感到很困难,可能是路径错误或者信息错误。这时候最佳的选择其实不是咬牙坚持,而是尽早逃跑,寻找对于自己来说,更合适的路径和信息。路径错误不是指这条路径不能成功解决问题,而是对于走的人来说,难度过大。鉴于大家想做的事情大多都是有人做过, 不是类似科学领域的无人之地,所以很多达到过终点,顺利解决过问题的人都会留下一条路径。所有的路径都是在向目标前进,但是只有少数的才适合自己。有的路上障碍甚多,踩出路的人的其实身体贼棒,还会跑酷,强行把这条路走通了。但我可能还是一个level是2的人,走通这条路所需要的体力和跑酷技巧,我是不具备的,所以看似是一条捷径,但我缺少的能力是不能通过强行走
分享一个昨天记录的#文献笔记《树的秘密生活》🔑 三句话总结1/ 树虽然是植物,大多数时候我们感受不到它们的变化,但它们的经历也很刺激。2/ 真菌对于树很重要,它们是相爱相杀的关系。3/ 树也有群体,甚至是“家庭”。💬 对这本书的印象我是如何发现这本书的:走在路上突然发现一棵树的树叶🍂掉要光了,发给高高本来感叹冬天来的快。之后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树为什么会掉叶子,在知乎没有找到靠谱的答案,对树也来了兴趣,于是找到了这本书。有本同名书,但没找到,这本是德国作者写的。物理学家说是地球引力,气象学说是气候到了,哲学家说叶落归根,文学家说叶子要亲吻大地母亲。——知乎用户 庄建西阅读时间:一个小时。应该推荐给谁:推荐给初中以上的朋友,翻译特别好,十分优秀的科普读物,看得都想去做森林管理员了。🙌🏽 这本书如何改变了我有三个方面改变:1/ 大概弄清楚了为啥树要掉叶子。2/ 更加热爱生活,一动不动的树竟然这么好玩。3/ 读到了很多关于树的冷知识,以后很多表达可以用树的例子来打比方。树为什么会掉叶子?掉叶子有点像树的新陈代谢,落叶可以带走树生长带来的不需要的物质,同时掉叶子后,树正式进入休眠,可以好好休息一
刷到一个博主(Ali Abdaal)在26岁,给18岁的自己的建议的视频,记了一下笔记。我觉第九条建议的位置太靠后了,如此lifechanging的建议,至少应该放在前三条。Ali毕业于剑桥大学,现在是名实习医生,兼视频博主,主要分享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方面的视频。 21 Tips for My 18-Year-Old Self1/ Think about the game that you are playing.思考你在玩的是一个怎样的游戏,以及你是否想一直玩这个游戏。进入大学之后,你大概率不会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所以思考你想玩一个什么样的游戏。2/Try and develop some skills that will compound over the longterm.发展能够积累随着时间有复利效应的技能。(说到这里我真的应该花费一段时间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3/Take more pictures than you think you should.多拍一些照片,尤其是和朋友一起,或许觉得很麻烦,或者不想出镜,但拍完之后你只会后悔没有拍更多。4/Make more d
很多时候开始做一些事情,其实是没有原因。有时候出发了反而在路途上找了意义,以及继续前行的动力。稀里糊涂开始01今年年初的时候,和朋友又延续在学校的传统,打了一个赌:一年要读够多少本书(等完成了再来透露/捂脸)。大概在三月份的时候,当时状态很好,某一日就突然上头,和朋友说,我再加五十篇随笔文章。当时也没想能不能完成,该写点啥,以及要不要放到网上。随着书刷的多了,脑子是越来越浆糊,遂开始记笔记。开始只分享给朋友,后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公众号,于是就挑选了一部分放到了公众号。这就是又重新开始发东西的开始。旅途上02上路就遇到了好事——正反馈。发了几篇读书随笔发现竟有几十个朋友打开看,还陆续有一些非微信好友的关注。接收到了正反馈之后,动力更足了, 就发了几篇生活随笔。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没有任何记录,没过多少天想回顾一下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了个大概,也许是我个人记忆力比较差的原因。站在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回顾年初的事情,除了再次进入类似的场景, 很多感受找不回来了。庆幸当时写了几篇生活随笔,还能把自己带回去。时间是有滤镜效应的,当时心态好些,码的字都很积极,记忆也慢慢被“篡改”为很美好的了。不善表达,
上周通关了《影子工厂》,最近开始玩儿《奇异人生》! 故事的形式01我们喜欢故事。故事吸引我们,让我们出离自己的现状;故事的形式也一直在变化。回头看,故事充斥着过往的生活:小时候家长会杜撰不按时间回家,就有熊瞎子来抓小孩;学校里的八卦也是一个个有趣的他喜欢她,她又喜欢他的故事;在现实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影视创作——金庸小说、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都是在用不同的形式把一个故事讲好。在故事中,能够加速体验另一种生活。读小说的时候,可以速读,可以跳读,故事中角色的人生被阅读者加速。书中文字的描绘 的场景在脑海中视觉化,需要的是想象力,前十几年的都在小地方生活的我,连山都没有爬过,海也没见过,所以幻想的画面都是模糊的。加上书店也大多都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于丹论语心得》这些种类的书,小时候也就图个新奇,没有陷到书的故事中去过。动画片、电视剧则是小时候的快乐源泉。《数码宝贝》《名侦探柯南》以及国漫《虹猫蓝兔七侠传》都是放学后飞奔回家守在电视前看的第一遍。有了上网的条件, 直接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全球的影视作品。第一部美剧是《越狱》,第一部英剧是《神探夏洛克》,第一部
实际写于:2021年9月18日 不知我不知01刚刚读完了兰小欢老师的新书《置身事内》,不详聊书籍的内容,写一下随记。最深刻的感受是,清晰的思路和较好的文笔能大大增加读者的好感。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令人舒适,但“不知”分为两种——知道自己“不知”,就像知道人工可以降雨,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另一种“不知”是没有意识到竟然还存在那样的知识。《置身事内》是一本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开始到宏观结束,介绍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是怎样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深刻理解了一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以及国家大会中政策调整背后的原因。之前我觉得那些不过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兰老师的写作逻辑和文笔都非常值得学习。站在全书视角,在序言中分谈本书主要的内容和目的,在大的框架下的划分。分为微观和的宏观两个角度,微观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宏观则是把中国放到世界的背景之下进行对比。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用总结性的话语来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在章节结尾再次简要概况,并推荐本章节的重要参考书籍。文笔也是有力不拖沓。弄清楚了一些问题02上述对这本书的描述可能会让人觉得,一
关键词:局部、全局实际写于:2021年9月28日 刷多了01局部可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时间跨度上,另一种是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今天刚从两种极端中恢复过来。连续一周放纵刷书,7天刷完16本,实在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了,甚至可以说是效率很高。然而在周一,也就是昨天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放慢了,只在去公司的地铁上看了半个小时的小说,然后连续打游戏6个小时,放弃运动,还吃了夜宵烤串,熬了夜,算是放纵彻底了。两种状态的后果就是是事情做完之后,会极度虚脱,丧失掉大部分的激情。过多的信息摄入,没有静处的思考,脑中信息过载,到了奇点就宕机了。而连续地持续满足最直接的欲望——口腹之欲、游戏之欲等,结束之后不仅是虚无,更会伴随着自责。“玩就痛快玩,学习就拼尽全力学”的意思是字面上的,但还是一定要有度。连续刷书的上一周在短时间的局部来看是最优的,在短时间内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在数量上还能够给自己带来虚幻的、微不足道的所谓满足感、成就感。随后带来的彻底放纵的一天便是局部最优的后果,在拉长时间之后的全局来看,这一个全局如果是一个月的话,则不是最优的,因为知识消化不完全,精力消耗巨大,不利于其他三周的持续进展,
关键词:另一种耕地实际写于:2021年10月27日 “笔耕不辍”01最近读书频繁遇到“笔耕不辍”这个词,一个人背着锄头,走向田间的画面在脑中浮现。干实际农活的时间少之又少,也不懂技巧,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两次defi summer也没的赶上浪潮,没能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开始增加码字量的两个月以来,每次坐在桌前敲击键盘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耕地”。图片来源:Mehmet Turgut ,Pexels授权键盘是犁、是锄头,“地”比作混沌的大脑,要比word文档要贴切一些。搁以前,不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不发生点什么有趣的事情,除非是被强制布置了写作任务,我是绝不会打开电脑写点啥的。现在有了一些表达欲,应该是在这块“地”上撒了“肥料”。“肥料”用在这里貌似还贴切的,实际肥料有人、牲畜之遗,也有高级的人工合成化学肥料。“施肥”即接收信息,身体力行做事获得新经历新体会也是“撒肥料”,看影视,读书看报纸也是“撒肥料”。撒了上肥料,地上的农作物才能生长。有肥料,那么种子是哪里来的?我觉得,种子有两个来源,一是这些肥料中就夹杂着一些种子;二是这块地上本就有种子,可能是上辈子祖先留下来的。荣格有一个
关键词:感恩实际写于:2021年9月13日01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个感恩的心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自我的内耗。感恩不是现状的妥协,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站在概率论的角度,对自己所可能遭遇的厄运进行反思,对帮助自己走到这里的所有的人的真心感谢。感恩的反面是抱怨。而抱怨是一种没有任何积极影响的自我内耗行为。我有时候也会陷入这种内耗,在未成年的时候尤甚。随着一路上遇到种种幸运越来越多,能有幸走现在,要感恩很多。02感恩能够生在一个和平年代的稳定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时候只知道一个电视作品中的宣传口号,而阅读了抗战时代的历史,才知当下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在稳定的大环境下,不要面对自己愈发贫穷,再次见到发小只能称“老爷”;也不会成为胡塞尼笔下那追风筝的人;不需要面临何以为家的困境。最差的状态也是能吃低保过过生活。感恩一路上帮助成长的人。无论是家人、亲戚这种关系比较近的身边人,还是求学生涯中遇到的老师、朋友,在这路上都收到了成吨的善意,驻足回头看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幸运。感恩自己的健康之身,虽然五音不全,但各种配件都是很齐的,肉体上没有断绝从事任何事业的障碍。性取向也是跟随大众,不用面临现
关键词:投资心态实际写于:2021年9月22日01怎样才能做到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panic sell是指在标的价格短时间急速下跌的时候惶恐地卖出,是一种失去理智,基本上由情感支配所作出的rush decision。恐慌性卖出的结果一般都是失去自己的仓位,buy the dip,在别人惶恐的时候出手的人,获利颇丰。找到耳机之后,最近开始重新听Tim的播客了,panic sell 是最近听的一期中他们聊到的话题。笔者之前有过多次的“恐慌性卖出”,所以听他们聊的时候,一下子就能回忆起当时的身体和大脑的状态。近几个月主动隔离投资市场想,没有做交易,回归生活,多次反思了“恐慌性卖出”的行为。恐慌性卖出本质上是计划不充分的结果。“如果不持有三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这是投资者们经常在网上说的话。话是这样说,但价格跌的时候,是真实的肉疼。最开始接触大饼的时候,回顾短暂的历史记录,暴跌50点以上的事件也是只发生过几次。所以本能会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倒霉,刚买没几天就来这样的暴跌吧,实际暴跌就真的来了。预测最坏的事情一定有机会发生,并提前做好相应的计划,在暴跌或者暴涨的时候,就不会完全按照情绪行动。
关键词:创作者、作品、独立实际写于:2021年9月15日01作品是作者在一定状态下的创造,当作品被创作出的那一刻,已经脱离了作者,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作者不是只可以写自己做到的事情。有些作品是作者的自我的投射,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但有些则是作者理想的追求。 作者个人的品质和作品有时候也是分离的,写出伟大作品的卢梭也辗转于各个情妇之间,创作的《联邦党人文集》的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也在婚内出轨。不是为道德层面有缺点的男性作者辩解,而是说作品和作者是分离的。书中的远大志向,激情澎湃的情节也只是作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有感而发。作者放下手中的笔,作品已经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作品的另一部分灵魂是由读者赋予的,有了读者的作品才能达到完整的状态。就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也会激发不同读者相异的感受,也可能读者感受到的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在同一条道路上。就像如同高考阅读理解中的“那道亮光”。不论伏波娃本身和萨特的感情生活如何,她的作品都对后世的平权运动有借鉴的意义。无轮中本聪的本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大饼已经成为了万亿的产物,服务了千万的人,涨服了千万人。02作品和作者分离,信息的来源不要
关键词:选择实际写于:2021年9月14日01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问自己一句:我可不可以不做这件事情,会省下很多时间。时间都去哪了?远的不好说,昨天的白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中的1/3,大概5个小时,我在未做购物计划的情况下,去逛了一下宜家,购买了不到200元的厨房用品。这趟宜家之行,意料之外的是逛到近九点钟,返程的地铁将近20站都没有一个座位,到家累个半死,没有力气再出门跑5公里了。此次宜家之行花费的5个小时还是有收获的。自从在瑞幸咖啡店坐过一次单人沙发之后,购买一个同款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另外家中的厨房用具也需要更新。逛完之后确定了要买一把折叠低位椅——家中日常的位置除了办公椅就是床,没有类沙发高度可休闲的低位休息区。无奈宜家没货,只能网上买了。5个小时的宜家行带来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要对精力的损耗有一个预估,提前计划好一段时间内要做的事情。昨天没能跑5公里,不会产生大影响。但日日都有临时起意,大费精力的事情打破日常的精力分配,减肥的目标估计实现不了了。对精力的损耗做提前的预估,并不是企图完全掌控时间。在一周的开始,预计自己要看几场电影,要做几件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有了预期在,那么要做很多
关键词:愤怒实际写于:2021年10月6日01国庆在河北待的最后一天,晚上坐在solo coffee 书咖的座位上,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变了得平和了——以前回家,如果家里吵架的话,自己还是会情绪上愤怒,并表现出来的。为什么不愤怒?因为没有必要;因为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因为那不是一个问题。这里谈的愤怒,是指因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造成情绪上波动,而在实际中表现出行为上的失控、言语加重倾向不文明用词、甚至是肢体上的暴力倾向。日本侵华历史,读了不可能不愤怒;家中亲朋好友遭受不明不白的不公,情绪上也不可能不愤怒;对虐猫虐狗虐待狂,也不可能笑哈哈。不愤怒,是说自己最近几年变得更平和了一些。02很多愤怒是没有必要的,现实生活中由“瞅你咋样”引起的争斗,是风险极高,回报极低的行为之一。在相对文明的社会中,基本已经不需要实际真的采用暴力,来确定自我的社会地位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由“瞅你咋地”引发的暴力,完全属于负和博弈,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价值,生产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打赢了进局子,打输了进医院,对于双方均无好处,胜者获得卑微的一点“胜利感”,也会只会让不成熟的人,产生奇葩的敬佩。当然处于混乱无秩序的环境
关键词:醒、冥想、播客《煽风点火》实际写于:2021年10月7日01醒来生活,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醒awake是最近在听的播客《煽风点火》的创始人Allison的公众号名称。回到北京的这两天又听了几个小时她的播客,发现最近的状态和她在播客中聊到的很像。《煽风点火》这个播客的特点是播主的声音非常温柔好听,配乐也很舒缓,播主的分享非常真实、真诚。内容大概包含女性主义、冥想、瑜伽、学习、数字游民生活等。Allison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生,老公是德国人,两人目前一起过着旅居的数字游民的生活,自创了一个小众的瑜伽品牌,卖瑜伽垫和衣服。过往的二十多年,我从未像今年一样,“醒来”的时刻非常多。“醒”不是顿悟生活的真谛,而是节奏放慢,通过写作和冥想达到一种,清楚知道自己活着,在做什么的感受。最近对之前的一个想法有了新的认识——冥想能够带来幸福。不是冥想就能带来幸福,而是“感受”带来幸福。冥想只是让自己静下来,慢慢停下来去感受自己的过程。所以在冥想的时刻,会接触到幸福。很多人不需要冥想就能达到平和的状态,他们采取的方式可能是瑜伽、太极拳、跑步,在进行这些项目的时刻,关注到自己的感受, 体会到活着。
关键词:圣母心态01龙虾教授乔丹皮特森有一个观点,残酷的人实际上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生活。残酷的人和容易的共情的人, 我们可能都倾向于喜欢后者。后者会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安慰,伸出援助之手。但前者可能最多给个建议,我们从他们哪里得不到太多情感上的安慰。人会共情也是随着人类进化而发展出来的特质,我们的祖先都是群居动物,虽然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面对尖齿獠牙的野外猛兽,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了,人类合作,用语言和文字沟通,用共同的图腾巩固精神上的信仰。我们为他人的悲惨遭遇而悲伤,我们像是一个有机体的一部分,群体中他人的损失,都有可能在未来不利于我们的生存。现代地球上已经有了将近70亿的同类,网络也让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单独的个体若为每一件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悲伤而共情,那ta必然要崩溃,没有人能够承受如此多的悲伤。放弃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是我在微信群众看大的一个表情包,甚是赞同。放弃这种情节,并非是号召大家做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而是更有效率帮助他人,同时也过好自己的生活。02以 “我”为中心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以我为中心,是关注自我的感受,如果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快乐,
关键词:接受建议、给建议01在一些长辈眼中,后辈是非常需要“教导”的。而这些随口一说,你应该如何如何的,一定是为你好的建议,满足的只不过是那些居老自傲 的长辈的教导瘾。如果不是老师,给他人主动提建议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做的事情之一。之所以会聊到这个话题,可能会猜到我是被“教导”了。猜对了。假期回家,来自的建议倒不是来自家人,而是稍带点关系的亲戚。在外面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种生活和健康方面当然不能说是好为人师。这种建议一般都来自最亲近的家人。关系稍微疏远一些的亲戚们,倒好像是真的不会在健康这方面教导过自己。他们的教导都是“高瞻远瞩”,都是在大方向上的——该在哪个地方生活、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和谁结婚。教导晚辈的时候,那可是自信的不行,“你这读书都读傻了,还不如人谁谁家,人家孩子都都会打酱油了。”这种情况下不想接话茬,一般都自黑,黑到对方不能将话题进行下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不能因为一句话押韵就确定了这句话是正确的。当然上面的这句俗语吧,辩证看待还是有部分可取的地方。当然,长辈的这种教导还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只能用这种形式来关心你。一般寒暄几句,把自己放在低处位置
关键词:碎片化01现实世界在加速,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碎片时间都被填满。生活高度碎片化,多巴胺此起彼伏,加速驶向死亡的终点。梁文道在访中说,现代人失去了静下来的能力。公众号文章几分钟刷完,或者刷到一半就关闭打开另一篇。微博几百字的推文,一分钟浏览完,点赞,下一个。抖音快手短视频更是迅速,两秒钟没有刺激到high点,直接下滑。站在人为划分的节点回头看,过去的十个月留下的印记。刷过的微博、短视频基本没有任何的印象,极短的小故事也没能记住几个。反而是几部长篇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银河帝国》《阿加莎》这几个小说记得最为的清晰。非虚构类的书籍,没有写过读后感和阅读周报的那些,基本也都忘没了。若是对着书的名字,一本书倒是还是可以想出来一两个观点。时间被切割的现代节奏生活,眼神在手机的各个应用程序中游离,看起每一天都很充实,实际上每一天都在神离。前几日放纵的时候,游戏一把一把重开,视频一个个刷,看似是在任自己放松,其实没有一刻真正和自己相处。看来在看似加速的现代,还是要慢下来,沉浸而缓慢的自我选择,要比无时无刻都在被动接受信息,生活更加延展。02昨天半夜十二点多到家,今日发小的奶奶三年祭,帮了忙。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