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过一周 101 | 「活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白豆周报 · 06-03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


我在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一家咖啡厅的房顶)写周报。


这次的周报题目借用了朋友Kay 的话。


🤔一周复盘


本周关键词:「露天」「meetup」


狭窄的空间限制思维,让人烦躁短时;

开阔的环境拓展视野,使人自由放松。


夏天来了,室内很闷热。


除了周一在加班和写周报,其他四天下班之后都和朋友在室外,没有刻意安排,基本都是临时起意约了朋友。周二在一咖啡馆的院子里露天看《杀死比尔》;周三在跳海室外和朋友聊天;周四加完班和朋友在楼顶聊天;周五在什刹海旁边的悠航和朋友吃饭聊天。


身处的物理环境对我的情绪、思维状态影响都很大,「自定义」电子设备外,我开始自定义住的地方——客厅挂了100多寸的白板+自定义电视壁纸+自定义按时开关调节亮度的小米灯+进门红外感应的小喇叭+多显示器+升降桌等等。


我和我常在的物理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有了「联合记忆」,也就是我寄存了一部分记忆到房间中。固定经常在一个地方做相似的事,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行为的「提示词」prompt,形成了一个「场」。


这些都是室内。


《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中提到「如果你了解一下卡拉卡浴场,你就会发现 45 米高的天花板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将这种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高屋顶的建筑物让我们的思维更广阔、更抽象」


Image

卡拉卡浴场遗址


没有天花板,直接身处室外,除了周围的高楼和嘈杂的人群带来一些压抑,流动的风和自然光让人太舒服了。


除了空间上的广阔,还有一些观点我也逐渐在实践中内化:

1. 更相信行走中的自己脑中跳出的想法。

2. 在自然中,大脑能够更好思考。


「自然环境包含动态和漫反射的光;轻柔并且通常有节奏的动作;重复的、柔和的声音,如海浪声或鸟鸣声。」


自然环境比人造建筑环境包含更多的视觉信息,有助于刺激大脑皮层中大约有1/3的视觉处理神经元。平衡了我们秩序感,即有未知可探索,也有身边的已知环境被确认。


自然环境提供更多的冗余信息——「树叶和山坡的形状以及颜色会不断重复,这强化了大脑养成做出预测的习惯。在大自然中,我们能通过刚才看到的事物很好地预感到在接下来的一瞥中会看到什么。而在城市里,我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碰到什么。」




📚白在读书



《How to know a person》四星,非常推荐。


「人不能没有信息和信任」 和外界建立联系是我生活幸福的极大来源,除了冗长,这本书很不错,也在比尔盖茨的年度书单中。这本书提出了一些实用和外界交流的方式,我收集了些可以用到的问题。《情绪》构建论——「情绪不是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是我们构建的世界」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复习。


我发现因为我的读书笔记系统更新了——读完之后将划线部分制作成 Anki 进行间歇复习,复习大概一周左右会对书籍内容更深刻,刚读完第一遍可能没有特别触动。后面尝试记录一次刚读完的感受,就像现在的「白在读书」,隔一两周再在周报中写一次。




🐱每周一图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一周一目标


上次目标:

每日 20 分钟散步;

跑步 8 公里。

只有一天没有散步,其他均完成



本周目标:

每天20分钟散步+10公里跑步




这是哪里?我是谁?

这里是白豆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的 #开源阅读周报系列

白豆就是我,有只猫叫高原米~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