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开始实践一种新的待办优先级系统。 做事过程往往不消耗,消耗的是:有那么多事情,决定做哪个,以及开始做之前的内耗。 我尝试了很多整理待办的方式,各类软件 todo 、滴答清单、笔记软件中设置到期的清单,各类媒介:在电子设备上、在白纸上、在家里的墙上、甚至是录入到家里的智能音箱中。 但效果都不好,但待办的事项在持续堆积,已经做的事情往往也都不是特别重要,甚至都不是自己长期想做的。 「如果说有一种积累灾难的配方,那就是把最好的自己奉献给最不重要的事情,把最坏的自己奉献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我还有很多「脚手架」复盘,不至于这么极端,但确实优先级管理一直没有做好。 每次录入待办事项时,凭借直觉给任务按照「直觉重要性」「可累积可复用度」「完成之后的兴奋度」「杠杆网络效应」这四项进行打分。(录入还是使用飞书问卷) 在表格中加入「加权优先级分数」,具体权重是:=(直觉重要性 * 0.25) + (可累积可复用性 * 0.35) + (完成后兴奋度 * 0.15) + (杠杆率网络效应 * 0.25)。 然后按照加权优先级从高到低,自动对任务进行排列。 1.对待办事项打分,再按照分数排序,能够简化决策的过程,让自己独立评估每项任务,更专一。 2.还能避免相似任务的对比困难症,把直觉转换为可量化的分数,降低认知负荷。 3.扩展性很强——不断录入自己的待办任务,都无需在每次要做事的时候,把所有待办重新评估,只需要按照排序做得分最高那项就好了。 以上是我尝试的简单思路,有朋友想尝试的话,甚至可以直接打一个分数,排序就OK,无需进行加权。 「可累积可复用性」这一项权重是 35% ,是受到@硅谷王川 的影响——「不能积累,叠加,创造复利的事情都不值得去做。」之前一直不清楚如何落地执行,而这种给自己待办打分加权,然后把自己大脑最清醒的时间投入到这件事上,应该会不错。 我计划自己状态好的时候,一般是上午,头脑清晰,精力足,就按照加权优先级进行来做,而状态不好的时候,比如心情很低落,一般是15:00 左右,就切换到单独按照「完成后兴奋度」来排序,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火堆一直燃烧。 也可以添加问卷和表格链接到手机端,本质上都是用浏览器打开的网页,只不过网络打开速度慢一些。 另外这些待办都是一些小待办,个人的正式项目,确定好长期要做的,就安排好专门的时间,比如 5amproject 来做,不用这个系统。 灵感来自 Neel Nanda —— Prioritise Tasks by Rating not Sorting,我在使用形式上扩展了一下。 打分如果觉得 1~10 难区分的话,还可以用斐波那契数列(1、2、3、5、8、13、21) 开始使用的第二天,记录分享一下,后续可以继续优化。给自己的待办事项「打分排名」
本次尝试:
核心理念
我具体应用计划更针对自己一些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