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选择 实际写于:2021年9月14日 01 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问自己一句:我可不可以不做这件事情,会省下很多时间。 时间都去哪了?远的不好说,昨天的白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中的1/3,大概5个小时,我在未做购物计划的情况下,去逛了一下宜家,购买了不到200元的厨房用品。 这趟宜家之行,意料之外的是逛到近九点钟,返程的地铁将近20站都没有一个座位,到家累个半死,没有力气再出门跑5公里了。 此次宜家之行花费的5个小时还是有收获的。自从在瑞幸咖啡店坐过一次单人沙发之后,购买一个同款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另外家中的厨房用具也需要更新。 逛完之后确定了要买一把折叠低位椅——家中日常的位置除了办公椅就是床,没有类沙发高度可休闲的低位休息区。无奈宜家没货,只能网上买了。 5个小时的宜家行带来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要对精力的损耗有一个预估,提前计划好一段时间内要做的事情。 昨天没能跑5公里,不会产生大影响。但日日都有临时起意,大费精力的事情打破日常的精力分配,减肥的目标估计实现不了了。 对精力的损耗做提前的预估,并不是企图完全掌控时间。在一周的开始,预计自己要看几场电影,要做几件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有了预期在,那么要做很多事情的那天,自己的身体本能就会兴奋起来,在早晨就把重要的工作完成,就不会像平常那么拖沓。 心理的上的精力分配预算,也会影响到身体的预算——这个观点来自《情绪》。 02 回到今天的话题——可不可以不做这件事情? 类似再跑这么远,就为了买几个盘子这种事情,笔者是不会再做了——网上直接可以搞定,每个盘子多付2元的代购费用,买5个也不过是的10元。时间和精力都节省下来。当然,如果是出去娱乐放松,还是可以去逛宜家。 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不做。必须要做的事情,有计划批量去做。比如卫生纸等生活用品,需要用的时候再去楼下买,是个费时费力事。预计好每个月消耗的量,制作一个表格,添加提醒购买的设置,只需要从手机上一键下单就OK。 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 这些都不做,做什么呢? 目前我解决的方式之一是在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内都下载了几百本书——当然各种类型都有,虚构非虚构,比较专业的,还有更多的小说。以及几十集的情景喜剧,于是地铁上就不用被算法的推荐所打扰了。 接下来计划做的是,制作大量有针对性的电子清单和物理清单。 针对周末的空闲时候的清单:日常休闲活动、新活动体验、个人的多人的、宅家游戏清单、观影清单、做饭清单。 针对平时的空闲时间也制作类似的清单。这样能够确保自己在有限的空闲时间内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有趣的事情。 并不是要把生活填满,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睡觉耍手机也是清单上活动。
回顾过往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从内心有很强的动力要去做,而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就去做了很多临时起意的事情。时间都去哪里了?都被这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填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