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开始写公众号了?

思考 · 2021-11-03



很多时候开始做一些事情,其实是没有原因。


有时候出发了反而在路途上找了意义,以及继续前行的动力。



稀里糊涂开始

01



今年年初的时候,和朋友又延续在学校的传统,打了一个赌:一年要读够多少本书(等完成了再来透露/捂脸)


大概在三月份的时候,当时状态很好,某一日就突然上头,和朋友说,我再加五十篇随笔文章。当时也没想能不能完成,该写点啥,以及要不要放到网上。


随着书刷的多了,脑子是越来越浆糊,遂开始记笔记。


开始只分享给朋友,后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公众号,于是就挑选了一部分放到了公众号。


这就是又重新开始发东西的开始。



旅途上

02



上路就遇到了好事——正反馈。


发了几篇读书随笔发现竟有几十个朋友打开看,还陆续有一些非微信好友的关注。接收到了正反馈之后,动力更足了, 就发了几篇生活随笔。


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没有任何记录,没过多少天想回顾一下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了个大概,也许是我个人记忆力比较差的原因。站在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回顾年初的事情,除了再次进入类似的场景, 很多感受找不回来了。庆幸当时写了几篇生活随笔,还能把自己带回去。


时间是有滤镜效应的,当时心态好些,码的字都很积极,记忆也慢慢被“篡改”为很美好的了。


不善表达,母语羞愧


在生活中,我可能话比较少,放不开,不知道咋说,也不知道说啥。当然有少数时候会很亢奋,表达欲强。


学校的时候,认识了一群非常好的小伙伴,偶然成了一个英文导游。神奇事情是使用英文沟通的时候,会放得很开,和初次认识的朋友能侃很久。能认识很多新朋友,还能到处去玩,当时体力还很好,这可太巴适了。


在口语上我可能存在这种母语羞愧(难以启齿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就能更顺利地表达出来)。文字上也有点羞愧,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总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这可能是本身文字功底差加上小学时期老师对我作文的批评有关。


写读书随笔的时候,反正是写别人的东西,羞愧感倒是克服了。写和自己有关的内容,则可能是由于脱离集体生活,物理上开始独处,一些朋友读研或出国读书,一些朋友工作之后很忙,在北京这种交通状况下,约上一次很不容易。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没有社交。


人是存在社交的需求的,于是开始刷微博,在微博上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甚至是竟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Image


BTW,这种悲观的想法现在是一点也没有了。


有很多次因为偶然的一次点赞,和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就聊起来。在现实中脱离集体生活后,不太愿意去主动邀约朋友吃饭或者聊天,主要是因为不能确定朋友是否有时间,又是否愿意和你聊。


大家也都不太更新朋友圈了,甚至当初的朋友当下的物理位置、工作了还是继续上学都无从得知,看了一眼自己的朋友圈,发的的确也少很多。


在微博的分享突然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可以在公众平台上更新自己目前的状况,遇到有趣事情,以及最近读的书,这样想见面的老同学也能知道我在干什么。认识的新朋友也能知道我干过啥,快速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后来在网络上还交到了几个很好朋友。



 记录是魂器

03



昨天看一本书,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Cbert was blogging because he had to blog-because it was a matter of being heard,or not being heard. A matter ofe xisting or not existing.


《Show your work》


泰格尔那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单纯从字面的意义) 天空不留鸟的痕迹,但泰戈尔却留下的他痕迹——《飞鸟集》等各种作品,我们确确实实能够感知到他曾存在过。


很多时候,我自己某个时间的感受也好,无数过往的我也是存在过,但自己也不能完整再显那时刻的自己。


还会因为记忆力衰退的原因忘掉很多事情。看老照片的时候会突然感慨“我竟然那时候是那样的”,没有照片这一触发器,估计感受回不来。


虽说短短几十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是尘埃,但有时候想确定各种自己的存在 ,还是需要记录点什么。


博主tk 也说过“微博是我们的魂器”。即使没有人看,码下的字,分享的内容也都证明自己的存在。


Image


我是比较讨厌个人成长这类的东西,把学习码字什么的与个人成长联系起来,有种不可言说的不适。


“成为更好的自己”听起来就很鸡血,搁几年前,还能兴奋一把。


现在在做的事情,只是能让自己频繁进入“mindflow”的状态,真的很爽。


感谢大家阅读~

写作 记录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