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自我称谓」对心理的影响

思考 · 2023-09-23


自我称谓,即提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的名字,和使用人称代词「我」,对自己心理影响不同。


据说中文母语使用者和英文母语使用者,在储蓄观念上有不同,原因就在于英文对未来的描述有准确的固定的表述,使用这门语言的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把未来看做成区别于现在的另一个时刻。


I will lose all my money . 心理距离和自己就不是很近。


我会变成穷光蛋。未来的糟糕事件感觉和当下没有很大的心理距离,所以忧虑就更多,更倾向于储蓄。


语言使用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距离。


比如我发微博说 「白豆犯了个错误」,就没有直接说「我错了」诚恳。使用名字称呼自己会导致认知分离,像说一个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人。

而直接说「我」这个主语,是需要勇气的。

实际感觉可以这样应用:

谈论自己的积极成就时,用姓名,能够略微让自己保持客观;

谈论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用「我」,更直接,让自己距离问题更进。


在自己遭受很严重的事情,情绪接近崩溃时,如果要写东西,可以用第三人称或称呼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心理距离也会对情绪隔离有一定帮助。


拓展一下,我们其实每天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生活,主观代入性极强,与当下肉体也极为合一,当局者迷。


玩儿游戏的时候第一人称视角也有限,第三人称信息量更多。也可以尝试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察自己, 大脑设想或安装摄像头,进行观察。


有趣。




名字 语言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