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读完一本书,前半部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忙起来,昨天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记得;互联网冲浪,收藏的文章不是吃灰就是链接已失效;繁忙浪潮,信息汹涌,大脑短路,记忆像鱼,边游边忘。在数字时代「挣扎」两年,我基本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的掌控感,在「嘈杂」中找到暂时的宁静。1模板与渐进的读书笔记   阅读成册的的书籍,是我过去一年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方式之一。而被动输入的书本内容,基本都会在一周之内忘记。豆瓣标记时发现,我读过的前 200 本的书,只留大概的印象。所以开始记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一次性记录完成,而是在读完之后一段时间内,渐进完成的。瞬间感受:读完一本书,立刻到豆瓣进行评分,记录下一两句的短评。阅读周报:周日到周一,用大概用百字总结书的内容,是否值得推荐给朋友。单册笔记:评分不错的书,一般都会写单篇的文献笔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重温,阅读的对象是未来的自己。单册笔记 database 软件:notion单册笔记 模板自建 notion 文献读书笔记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database 的选栏中记录:状态(是否整理完毕)、时

思考·方法论 · 2022-07-21

这周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写作的时间要大于阅读的时间。1写作,不一定要发推文。记录笔记,写临时的想法,都算是写作 。相对于阅读,写作是主动的,主动从大脑中调取相应的信息,主动去整合吸收的信息。有条理的写作,相当于用培育的水果去榨汁。阅读、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观察是培育水果的过程。结出果实,果实没办法长期保存,需要榨出果汁,易于保存和运输。写作即是榨取经历和信息的一个过程,写成文档,也是让他们标准化、产品化的过程。通过个人生活获得的经验,阅读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整理,就有可能像果树上未及时摘下的果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的变凉,果子可能就自动掉下来,烂在了土壤。烂掉的果实自然给土壤带去了营养,就像鸡汤所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融入你的血脉。比这样更好的选择是,及时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整理。榨出果汁,剩余的果肉、果渣也能够回馈土壤。写作是有挑战性的。斯蒂芬说,写作之难,是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写作需要有内容可写,文章需要有标题,有标题也就是有限制,有限制即是能够在特定领域,阐述你特定的观点。如何才能有特定的观点, 前提则是个人的了解,对已有信息进行整合,或者

思考 · 2022-07-14

本篇文章是我在二月份向少数派年度征文活动的投稿,有些朋友可能读过了。为了以后查看方便,我就搬运过来了。文章没有过初筛,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伙伴们的支持!过去的这一年,是我生活方式转变最大的一年。2021年,引入了两种搅动生活节奏的变量—— 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写作。过去的一年,我读完了320本书,刚好等于过去二十多年的总量;写了100篇文章,是过去总量的几十倍。阅读让生活高潮迭起,写作让思绪时空穿越。「高潮迭起」「高潮迭起」用来描述的是积极的生活体验。按说离开校园,成为一名“打工人”,生活中有些小确幸已经实数不易,哪里来的“高潮迭起”呢?进入打工人的生活节奏不到半年,通勤的疲惫、工作的压力已经消耗完生活的热情, 回到家靠着刷社交网络和短视频来“回血”,刷到手机砸脸,每天晚上都是晕睡过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题目为 《王川:一年读五百本书, 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的文章,趁着热血上头,和朋友打了一个赌—— 一年读完300本书,差一本给对方5块钱。没想到改变就从这个总价值1500块的赌注开始了。读什么?一年300本,平均下来每天读将近1本。将目标拆

生活·思考·阅读 · 2022-03-09

昨天读谷爱凌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今天读羽生结弦的自传《苍炎》, 发现一处共同点。具象化、意象化训练谷爱凌在文章中讲到,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要违反自己的生物直觉,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她是这样和恐惧建立起联系的: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叫做具象化:当我尝试一个新的技巧动作之前,我会感到胸腔有一种紧张感。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当我爬上巨大的起飞坡道时,我会在想象中伸展我的双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然后,我要在脑海中描绘如何以反方向扭转我的上半身,产生扭矩,然后再让它朝另一个方向弹回来。现在,在我的意识里,我已经是飞在空中的状态了。——《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羽生结弦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意象训练:我一直是一个很注重“意象”的人,做跳跃的时候也很重视意象训练。状态好的时候,我可以在做跳跃动作的时候,脑中浮现出跳跃瞬间姿态的3D影像,然后我就知道“啊,这里有点儿不对,得稍微调整一下”。状态尤其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360度的全视角影像。——《苍炎》两人的这种在大脑中演绎动作的具象或说是意象训练很相似,都是在动作未发生之前,提前虚构未来要完成的动作。演绎训练让身体预知了接下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9

现代社会还没有发明出一键导入所有知识的脑机接口,上一代出生后习得的知识也不会融入基因遗传下来,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从头学习先辈们已经弄懂的知识,耗费精力去解决被解决过的问题,从地面开始爬巨人的身子。这个过程,目前看来,无法避免。那生活中我们反复遭遇到的问题呢?每一次下定决心背单词都从abandon开始;每一年开始都是要从健身、读书、规律作息这几项来改变自己;每一次自我介绍都要抓耳挠腮就地想一次。.....Track美好的领悟一天能来几十回,屏幕上的字要一个个敲。现实是动态,一次性解决问题是个美好的幻想。但借助工具,却能够帮自己省去一些无用功。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就是这种工具,古代它是文字和壁画,现代又增加了音频和视频。上上周的“白过一周”中开的脑洞是万物皆可做笔记。独立居住这几年,学会了做几道菜,外卖如此便捷,下厨的次数就不多。荷包蛋这种步骤极少的菜直接上手就能做了,到了红烧肉这种步骤复杂、食材多样的菜式时,每次都要打开手机,搜索教程,忘记收藏教程的后果就是做出的红烧肉的味道波动很大。前几周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黄豆红烧肉,为了下次能再达到同样的水准,赶紧打开笔记把过程食材都记录了下来。于是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8

你去了餐厅,想吃个饱饭,桌子上有十几盘菜。有人说要按照法餐的顺序来吃,entrée、主菜和甜点,优雅浪漫;有人建议吃饭前先来一碗汤,增加饱腹感,吃得少,可以保持身材。你挠耳抓腮,犹豫不决,空着肚子要想出最优的吃菜顺序。这时候预约的网约车司机给你打电话,说先生我到地点了,您是去某某会议中心吧?想到今天要开一个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不把肚子填饱可是不行,于是你抄筷子,朝向了你最近的那道菜。十分钟后,你吃饱上车了,也想不起来自己刚刚是按什么顺序吃的。你吃的每一口都算数,先动筷子。上面是我在tk教主的一则微博的启发下,拓展想象的一个场景。tk教主说学技术和吃饭很像,嘴里念叨着“我要吃了我要吃了,吃完了我就不饿了”,但没往嘴里夹任何食物,肚子是不会凭空被填饱的。无论是按照什么顺序吃,都得先动筷子。另一个博主笛卡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之前总是想找到最优的路径,按照最合适的顺序、最理想的递增难度材料来一步步,不浪费一点精力,不走任何弯路。开始在“按照什么路径走最优”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浪费精力了。先动筷子,行动起来,才是“最优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6

最近进入了“基本上不会无聊、对生活大部分都是热爱”的状态,今天简单用写作的方式探索一下自己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不顺心的事情总会发生,要多条腿走路。今年开始写日志,在notion中做了个模板,日志模板由三个问题组成:你今天都干了啥?你开始做你想做的事情了吗,如果没有,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你今天开心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即使某一天过得不是很好,写完第三项,都有注入点积极的能量。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些好朋友和家人,这些龙虾教授说你没必要全部都有,但至少要有几项。写日志的时候,发现这些自己目前竟然都是有的。今年因为疫情,大概率是要就地过年了。不能回家见家人,确实会让人有点沮丧,有多条腿走路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其他方面的顺遂来对冲这种沮丧。留京过年也让我有时间能和同在北京的朋友过节约个饭,能够省去路途上的时间收拾一下房间,多尝试几个游戏。生活一方面受挫,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援。所有方面同时坍塌,倒霉事都发生在同一天的概率要很小。和世界建立更多的链接。和越多的人和事物建立链接,所谓生活对我来说越有意义。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是幸福的,比如说醉心于解题的数学家们。但生活中,人有情绪波动,有了新想法

思考·方法论 · 2022-01-26

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2-01-04

人文学科的核心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并用准确的词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Make a point乔丹皮特森在康复之后的第一次讲座上被问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表达出来后还能吸引人们去认真听。他的答案是——学习写作。写作是条理性的思考。要开始写作的话,你必须要找到一个自己想写的话题或问题,以此来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最高层次的思维锤炼是挑有争议的问题,然后严肃地写作。有了主题之后,信息从哪里来?于是你需要去阅读,通过阅读,找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于是你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 对所有自己读到的信息进行辨识,哪些信息是有联系的,在写在纸上的时候,你需要锤炼自己的词语,写出一段又一段话,段落连成篇章,篇章又连成文章。在此过程中你需要磨练你的词语,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更优雅地表达。找到合适的言辞并不容易,皮特森在回答中提到,他所写的《意义地图》中,几乎所有的句子都尝试几种甚至是几十种的表达方式,写出之后,花费时间琢磨哪一种更好,选择出自己所认为最佳的。你不能为别人而写。你不能为了别人开心高兴而写,不能为了自己的特定利益去写。写作是在挖掘、发现并塑造自己。当你为了图省事而是

思考·方法论 · 2021-12-23

鸟不会专门选左上角45°飞行,是摄影师选择这个角度拍摄,图片效果就给人一种昂扬向上、飞向远方的感觉。这件事情鸟本身不知道,它只是在飞行而已。为什么需要新的信息?摄影师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自己情感,积极的情感被赋予到照片上,于是看到照片的人也可能受到鼓舞,这是积极情感的一种传递。摄影师最初的积极情感可能是从其他方面获得的,ta在客观的鸟飞行这一景象中加入了自己主观的思想。于是真实的照片就被赋予了积极的情感,我们最开始会被这张特定角度的照片会受到感触,但如果把它挂在自己的书桌上,逐渐照片所承载的积极意义也被消解了,成了一张普通的照片。频繁使用的东西会成为我们生活中被忽视的常量。鸟的照片如此 ,我挂在冰箱上的型男腹肌海报也是如此。在初次接触的一段时期里, 我们在情感或者思想上还可能受到触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触的频繁,这件外在的客观事物已经被我们主观化了。不确定性是有风险的。我们的世界中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已知的领域,另一个则是未被探索的领域。当我们要接触到未探索的领域时,我们所依靠的是自己已有的经历和他人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包括前人留下的文字等资料,从这些中提取总结出的模式,就是探索未

思考 · 2021-12-21

过去的三个月,我把手机的一屏幕设置成了空白。 手机一屏01手机的一屏是解锁手机之后的界面。我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但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被环境引发或者自己习惯的延续。语文课上讲到一套卷子的小作文题目,漫画的主体是一只拿着手机的手,只不过手机有了很多“根”长在了手上。当时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觉得,等到了大学都是这个样,果不其然,从拥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它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大概平均下来,过去的几年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下来都至少在4小时以上,加起来都至少有5000多小时,算下来真是很长的时间了。可以给自己找借口有时候使用手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但大多的时候都是娱乐,还不是彻底放开玩个爽的娱乐,而养成了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拿出手机的习惯。解锁之后不加任何思考地穿梭于各个软件之间,当手机要没电的时候,两个小时以及过去了。而我却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在手机有了时间统计功能之后,就能从“屏幕使用时间”上找到时间都去哪个软件上了的答案,而到底做了什么,隔一个小时就完全记不起来了。把手机一屏的所有软件都移动到需要划一下才能看到的第二屏,是对这种无意识习惯的反抗。当我的手像是被控制了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1-12-17

还有两周就要过完2021年了,虽然每天都还是相同的风景,类似的事情,但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新年的味道。 时间节点01对于个人来说,不用特意等到时间节点才开始做自己想做事情。生命有限的生物才会思考时间。人会想自己要成年了,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了,也会想自己购买的车距离强制报废还有多少年。但这有限的时间对于人来说也是有限的,新年钟声敲响之后的下一刻和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生从来不飞跃,不用等待最后审判,日日都是审判。还有十几天就要迎来阳历的新年了,我虽然过去一年中都持有上面的观点, 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想做就做了,拥抱了很多新的事物。又要到了这个人为的时间节点,按说不该有什么触动,今天回来的路上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也有种很强烈的辞旧迎新的感觉。情感共振02人大多时候都是孤独的,而节日这些人为的时间节点,让人们有了情感共振,将自己融入了更大的群体中。我最近的感觉是这么来的:关注的博主发了自己的年度书单,微信群中的伙伴也都开始要做年终总结,路上的行人也都开始讨论今年还能不能回家过年.......城市化下的人们,现在更是迈进了智能时代,也不用集体耕种,也没有了大家族农闲时节的

思考 · 2021-12-16

字不如其人,字如其心。外延与状态之前经常听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老师强调一定要把字练好。小时候把字如其人理解成为,字写得好看,别人对你就会有一个好的印象。一手好字,人会潜意识中觉得写的人颜值会高一些。后来我发现二者并没有什么关系,帅哥可能的字也可能很难看,更别说在父母的时代还有很多的帅哥美女都不会写字。但写得一手好字的确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字如颜值没关系,但我发现它和人的状态、心境很有关系。翻看自己之前的笔记本,心态不稳定,情绪有起伏的时候,字在大体上呈现出连笔、潦草、不被控制的风格;心情佳,心态稳的时候,字写的是一笔一划,整体上还算整洁。‘字体的好看与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的。所以上一段所说的字的形态和人的心境有关,都是个体状态下的波动,按照自己手写的字来表现心境的起伏。也就是说练过几年硬笔书法的人,状态不好的时候所写的字,要和自己投入时候写的字相比,不能拿到一个小学生写的作业面前,说小学生的状态不佳。智能时代不用手写了,但我们还和世界有其他的连接方式。到了现在,大多数提笔写字最多也就是签名,或者拿个电子笔在平板上写字。这时候字就不能见其心了。其实字只是人与外界交互,由人这一

思考 · 2021-12-10

两个月了,我的一次大扫除还未结束。坐下容易起来难如题,不要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坐下来。有些事情一鼓作气干完要比拖拖拉拉更省力气。比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这件事。我在大约两个月前开始了一次打扫除,在进行了一个小时之后,外卖来了,于是就停止打扫,坐下来吃饭看视频了。这一停不要紧,再开始可就难了。由于我整理房间的计划比较理想,而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了这件衣服放哪里,那件物品要不要扔等各种问题,需要做的繁琐决策太多了。又是自己一个人住,没有所谓的卫生检查,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且对生活也没啥影响,不过是把这堆东西堆放在角落,显得很乱而已。断断续续,之前收拾好的地方又开始重新乱了。于是就更不想整理了。书桌的整洁程度会影响效率和心情,这里的书桌其实应该扩大到所处的整个环境 。在房间比较乱的时候,我还是保持了桌子的整洁——把桌子上其他暂时用不到的东西堆到的沙发上,其实还是乱的。心流状态的时候还好,其他的时候余光能够看到的地方如果未整理,心理上就会不舒坦,有时候那一堆未整理的东西在我的背后,不能看到,但也能感知到,也是难受。这时候就想要清理一下,但是想到还有那么多的角落需要打扫,就觉得自己需要一下子完成的是“i

思考 · 2021-12-08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