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图片来源:《福格行动模型》今天上午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过去失败的事情是为什么。可以算的上是今年的为数不多的“顿悟时刻”了。这次顿悟时刻的触发点是福格老师的行为模型:B=MAP(behavior=motivation+ability+prompt),即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动机是一只猴子1动机, 也就是我们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欲望,其实是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很不可靠。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看类似“How bad do you wanna succeed?”类似的励志视频, 看视频的时刻和之后很短的时间,开始全面改变自己的生活,好好学习,追求梦想的动机不要太强。但是没过多久就再一次陷入了“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循环中。当然动机高涨的三分钟热度至少是要比没有好一些,至少能让自己行动了一点点。没有思考如何设计自己行为,就开始盲目地“克服困难”开始努力,是不长久的,鸡血有失效的时候,动机这只猴子不理你的时候,它是帮不上忙的。现实从来不飞跃,要改变发生,就要保证动机这只猴子不在的时候,自己也能做该做的事情。动机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还可以有另
两个月了,我的一次大扫除还未结束。坐下容易起来难如题,不要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坐下来。有些事情一鼓作气干完要比拖拖拉拉更省力气。比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这件事。我在大约两个月前开始了一次打扫除,在进行了一个小时之后,外卖来了,于是就停止打扫,坐下来吃饭看视频了。这一停不要紧,再开始可就难了。由于我整理房间的计划比较理想,而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了这件衣服放哪里,那件物品要不要扔等各种问题,需要做的繁琐决策太多了。又是自己一个人住,没有所谓的卫生检查,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且对生活也没啥影响,不过是把这堆东西堆放在角落,显得很乱而已。断断续续,之前收拾好的地方又开始重新乱了。于是就更不想整理了。书桌的整洁程度会影响效率和心情,这里的书桌其实应该扩大到所处的整个环境 。在房间比较乱的时候,我还是保持了桌子的整洁——把桌子上其他暂时用不到的东西堆到的沙发上,其实还是乱的。心流状态的时候还好,其他的时候余光能够看到的地方如果未整理,心理上就会不舒坦,有时候那一堆未整理的东西在我的背后,不能看到,但也能感知到,也是难受。这时候就想要清理一下,但是想到还有那么多的角落需要打扫,就觉得自己需要一下子完成的是“i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