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荣格 “无用”的遗愿清单01遗愿清单只是在安慰自己。上周在阅读了《或许你想找个人聊聊》,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印象很深刻:艺术家 Candy zhang在2009年把新奥尔良一处的公共外墙改造成了黑板,并在上面留了一道选择题:在我死亡之前,我想.......几天之内墙就被填满了,人们留下了各种答案:在我死亡之前,我想跨国国际日期变更线;我想养一只猴子;我想做完全的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在大概五年前的时候就问过自己,并且记得当时还用两页的纸把自己所有想干的事情记录了下来,不过那张纸已经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探索了一下自己的灵魂,在遗愿清单上多加了几个很刺激的愿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死亡或者自己制定的截止日期也只存在了假想中。健康的时候我们尝试罗列遗愿清单为了让自己少一些遗憾,但实际上,我们却靠它来回避死亡,遗愿清单越长,在我们的想象中自己还能活的时间就越长。其实谁都不知道那一天会什么时候来。只要当身边的亲人朋友离开的时候,我们才会短暂思考死亡这个话题。否认机制02如果换个方式,把制定好的遗愿清单放到桌子上好好审视,然后要求自己
01“生活是痛苦的白天”——海涅总会有一段时间陷入虚无,生活中发生了令人欣喜的事情自己也高兴不起来。对大部分事情,包括娱乐失去兴趣。电影不想看,游戏不想打,赚钱也提不起兴趣,甚至一度觉得只有学习能让我快乐。和朋友聊天中用到的表情包居然成为了现实。于是在空闲时间又重读了一遍读库哲学系列的小册子,再读《时间》,有了不同的感受,常读常新,不是胡话。02七岁该去上学了,大四该工作了,三十该成家了,四十该不惑了。这是所谓的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跳出正常的生活轨迹,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被这种像是一种社会范式所推赶着向前走,突然觉得就像一个以死亡为终点的倒计时。世界上之前所有存在过的生物,生活过的大多痕迹都已消失,最多剩下一具骨头化石。大多数的人也会如此,只是现在存在,听上去像是很遗憾的事。死亡消失了,或者寿命延长到了像《银河帝国》中太空族的四百岁,很多事情就自动消失了。不考虑现实世界中资源的有限性,如果没有死亡倒计时,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意味着都可以重新经历,都不存在“限量版”,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纪念性。对于自然来说,时间貌似不存在,循环只是植物动物的更替。西永久存在带来的可能是永久的虚空。死亡的存
#《直视骄阳》是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欧文亚隆关于的死亡的一本书。《吉祥如意》是大鹏导演,2021年1月份上映的电影。清明假期回家奔丧的路上,不知如何面对三爷的突然离开。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古语说,我们无法直视死亡,正如我们无法直视骄阳。欧文亚隆说我们不抑制对死亡的恐惧,就能够直视死亡。米兰·昆德拉说,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了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识别自己的死亡焦虑是正视死亡要做出第一步。其实我自己并不很恐惧死亡,因为“我”和死亡并不会同时在场,死后我的尸体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是我。“We share that memory.” 是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记住的一句英文台词。对于自己未来的死亡,我有两种遗憾:一是和自己朋友亲人伴侣拥有过的最私人的情感和回忆,都会跟着我消失。在和老朋友聊天的时候,你不需要描述很多,只要提到“你还记得那次上课历史老师让全班出去看冰雹吗?”两个人就会立刻陷入几年前的场景。一个人离开了,无论这个人是好或是坏。令我感到悲痛的一点是:ta的一些私人的记忆或是感受,将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也许ta年过八旬,离开的时候子孙都会说是喜丧。但不会有任何的方式再现ta的那些
20多岁的年龄,除了遇上一些很特殊的事情,很少主动思考衰老和死亡这件事。昨天终于看完了去年就开始读的《最好的告别》。阿图医生以一个医生的视角,记述了人们如何一步步衰老。这是一个漫长而普适的过程:从三十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逐年下降,人们跑步的长度和速度都赶不上过去;四十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五十岁开始,骨头以每年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六十岁的时候,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仅为一个二十岁年轻人的三分之一。七十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头颅空出差不多2.5厘米空间,所以老年人在头部受到撞击之后,会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八十岁时,我们会丢失25%-50%的肌肉;大脑的处理速度在四十岁之前就开始降低;到八十五岁,40%的人都患有教科书所定义的老年痴呆。皮肤细胞内部清洁废物的机制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慢慢失效,残渣聚集,成为黄棕色的老年斑,眼睛的晶状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弹性会逐渐降低。渐渐皮肤不再光滑,眼神不闪光。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Tick tock ,next block.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原本是用于夯实对于比特币的信仰:无论反对者在做什么,说了什么,比特币的最长链都在时时刻刻延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