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线」提高写作速度,多多给自己定「死线」,加快「版本迭代」没有截稿日期,就没有阶段成品,这是我写东西最大的感受。截稿日期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内,向外界交付自己的成品,如果没有它,我应该产不出这么多文章,因为写作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且并没有外界硬性的催促,很多灵感创意就会因为所谓的「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永远处于在优化的阶段。有了截稿日期,相当于给自己定了文章「发布」的节点,以此为倒计时,推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它让人挠头搔首,无论怎样就得攒出来一看上去完整的东西;它又让人踏实前行,迈过它之后自己就真的有了阶段性的作品,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优化。如果它太远,我们就会因为帕金森法则浪费掉很多时间,甚至拖延到被截稿日期砸死——产出失败、产出凑数的文章。我觉得解决之道,是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死线」。.「死线」是掉进深坑牛牛的救命落土。为了赶今天的共读输出截止日期,我强制自己坐在桌前开始写东西,写着就有一幅画面浮现脑海。具象的画面:一头牛掉进了深坑,里面没吃的,它要出来。多给自己设置很多阶段性「死线」,就像有人往坑里拿铁锹铲土,牛被落下的土打到背上,抖抖背,坚持下,

思考·方法论 · 01-14

给自己的任务贴上 「产粮食」「增肥力」或 「种朵花」的标签。最近在读有关华为的书籍,任正非关于变革主题的一个发言中的比喻特别有启发: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1”等),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或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这样才可能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下,持续保持竞争的优势。(任正非:《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总裁办电邮讲话[2015]016号)迁移到个人的系统, 我发现自己在「产粮食」这方面做得太差,投入太少。而「增肥力」是不能够很好被量化,之后打算改一下。🔺 「产粮食」是把自己当做主体,生产出能够和自己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是写文章、教程,构建影响力品牌 ;可以是敲代码、做产品,带给别人价值 ;可以是完成基础的工作。🔺 「增肥力」是把自己当做被投资的主体,增加未来单位产出粮食量和可产粮食的时间。可以是多多锻炼,身体、心理更健康;可以是优化系统,工具、流程更丝滑;可以是读书冥想,内心更少无用内耗;可以是总结复盘,思路、执行更清晰。🔺 「种朵花」是我自创的,

思考·方法论 · 2023-09-23

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思考·方法论 · 2023-09-17

适度的「通胀」有益于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非单一向的关系。经济增长,消费者花钱意愿和企业的建厂投资需求都在上涨,都对未来有信心,需求扩张和成本的上涨,就带来了「通胀」。央行或政府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或信息影响等,人为制造「通胀」,经济也可能被刺激发展。对于个人,自信心需要适度的「通胀」,即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提升到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水平之上。自信心通胀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量」增大。自己更加自信,会更勇敢去做之前畏惧的事情,减少了内耗。这件事如果很难,上手做了,没成功,但积累了失败的经验,再配合着「通胀」的自信,再做一遍,可能就成功了;这件事如果很简单,上手做了,成功,累积更多信心,心理抗拒感完全消失,不需要「壮胆」就能去做,于是自己做的次数增多,愈加熟练,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相当于自己现有的能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流通,充分的调用,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自信心通胀之后,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自己作为个体,对世界会增多「输出」,无论是落地的行为还是影响力,都在不断的积累。外界会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有增量的「市场缺口」,「消费者」会更倾向于把机会送给更有竞争力的自己。

思考 · 2023-09-16

冬天,空旷又漆黑的田野,火堆马上熄灭,颤抖的我踉跄地凑到火堆旁,我要火焰,我要温度,我要能量;蜷缩一团,将冻死之人,呼啸的北风、骤减的温度是拿刀逼近的熵之死神;我不能死亡,要依靠这火堆,坚持看到太阳。本想写总结性的第一段,没想到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凑出了自己第一首「中文现代诗」!朋友问我的动力是什么? 最近空隙的时间偶尔思考过,但没有尝试具象成文字,于是打算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最近特别喜欢比喻和类比,燃烧的火堆,这一意像可以用来比作我的动力。在火焰微小的时候,虚荣和自恋是像茅草和报纸一样的燃料,星星之火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用自己在英语和读书方面的例子,来进行梳理。英语五年级转学到新的学校,之前没有接触到一丁点英语,头大、反感、挫败,转折点是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李阳疯狂英语的书——《中考核心单词》,带磁带。不同于枯燥的英语课本,李阳的书鸡血很足—— 无论是书中单词造句的例子,还是书中小栏目上李阳自己的故事。听了磁带更是不得了,哪有这样的磁带呢!不是照着书上的例子死板地读,开头和中间都在不断打鸡血:「我的目标是帮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每个句子至少大声读一百遍,你就能拥有一口不

思考·方法论 · 2023-09-09

在北京街头骑共享单车,脑中突然浮现了一个关于「城市道路规划」和「个人知识体系建设」的比喻。北京的城市道路布局,很像单纯关注大而全的理论模型的学习者。他们致力于在学习的时候塑造几条笔直又宽广的大道,一如北京的主干道,宽阔但极少有岔路。他们尝试记住整个特定的思维模型,重复阅读一本书,只知道丹尼尔卡尼曼的快慢思考模型,但忽视了用丰富的案例、场景等去补充、完善,实践这个模型。而我过去三年的个人知识体系搭建,很像上海的城市道路规划。目前已读书目达到 900 多,尽管其中大部分书的知识密度并不高,但感觉大脑已经储存了大量的案例、场景和故事。这些内容就像上海错综复杂的小巷子,构建起一个繁华、互联的知识网络。当我需要从一个知识点移动到另个知识点时,我发现有很多可选择的道路,就像在物理世界中穿梭在各个小巷中一样,挺好玩。这个比喻还帮我大致理解了城市商业活力的一种可能的来源。城市的商业繁荣,需要的不仅仅是主干道路上的大商场,不仅是西单、朝悦、SKP;更需要很多小店铺的街头小巷,需要南锣、后海、杨梅竹斜街。这些小巷中的店铺常常给让散步其中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转角遇到神奇小店,就像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然

思考 · 2023-05-30

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当做一辆车,意识是开车的司机,生活是旅途。这辆车由复杂的系统组成,机油、汽油、发动机、方向盘、挡风玻璃和油门,正如你的肌肉、皮肤、习惯、技能等等,所有的组件都需要频繁调整维护。但你大多数时候意识不到,只是把车当做交通工具。类似元旦的时间节点是旅途上的服务区,你看到那儿停了很多车,于是也稍事调整,检查一下车况,加加油,吃顿饭,再出发。但这时候你不会特别仔细,因为车还能跑,没啥大问题。没有目的地或者没有时间限制,就更能够凑活了。路上车爆胎、刹车失灵,出了车祸,你才开始审视车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考虑怎么修。这些可以对应为生活出现大挫折,失业、破产、生病,也可能是由不得自己的小概率事件,被精神病人揍骨折了(车被追尾)。不论哪种情况,都影响正常行驶。打开车盖,你手足无措,面对复杂机器,不知道咋解决,上网搜教程,凑凑活活整好能继续上路了,但你心理还是没谱——根本问题没解决,遇到糟糕的路况大概率还会出问题。咋才有个愉快的旅途呢?除了服务区的例行检查,可以在车的仪表板做做文章。建立一个即时有效的实时反馈系统,集合车的数据到可视的仪表盘上:油箱还有多少油? 后面的车距离我多少

思考 · 2023-02-19

你去了餐厅,想吃个饱饭,桌子上有十几盘菜。有人说要按照法餐的顺序来吃,entrée、主菜和甜点,优雅浪漫;有人建议吃饭前先来一碗汤,增加饱腹感,吃得少,可以保持身材。你挠耳抓腮,犹豫不决,空着肚子要想出最优的吃菜顺序。这时候预约的网约车司机给你打电话,说先生我到地点了,您是去某某会议中心吧?想到今天要开一个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不把肚子填饱可是不行,于是你抄筷子,朝向了你最近的那道菜。十分钟后,你吃饱上车了,也想不起来自己刚刚是按什么顺序吃的。你吃的每一口都算数,先动筷子。上面是我在tk教主的一则微博的启发下,拓展想象的一个场景。tk教主说学技术和吃饭很像,嘴里念叨着“我要吃了我要吃了,吃完了我就不饿了”,但没往嘴里夹任何食物,肚子是不会凭空被填饱的。无论是按照什么顺序吃,都得先动筷子。另一个博主笛卡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之前总是想找到最优的路径,按照最合适的顺序、最理想的递增难度材料来一步步,不浪费一点精力,不走任何弯路。开始在“按照什么路径走最优”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浪费精力了。先动筷子,行动起来,才是“最优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6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吃脑花的人,另一种是还没有吃过脑花的人。猪脑花01今天和朋友吃火锅,尝试点了一次脑花。第一次听说脑花这种食物,还是四五年前学校附近的山城辣妹子火锅店聚餐的时候,不过当时看到了脑花的外形,觉得非常像一个缩小版人的大脑,有点渗人,没有吃到嘴里。之后很多次在北京吃火锅就自然把脑花忽略了。今天终于尝到了半个脑花,蘸上辣椒粉,没有一点腥味,口感有点像豆腐,但要比豆腐更加柔和,在火锅热汤里烫了半小时的脑花,闻起来还有点烧烤的味道。其实除了猪脑花,还有鱼脑花、兔脑花,不过这些动物的脑花单个体积太小,还不好完整取出来,相比之下,猪脑花做为一道单独的菜,要合适的多。所以一般说脑花的时候,就是指猪脑花。脑花的四分之三都是水, 还有百分之十的蛋白质和百分之十的脂肪,没有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所以口感特别柔和,还富含钙铁磷等微量元素,营养是十分丰富。大多数人不尝试脑花,我猜测可能是两种原因,一是没在成都重庆,其他地方的火锅一般没有脑花这个选项;而听说过脑花且能吃到却没有吃的,可能是顾忌这道菜的外形和脑子这个部位,就像有很多人不吃动物的内脏一样。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吃脑花的人,另

生活·思考 · 2021-11-25

关键词:惯性01最近越来越能人体会到随着年龄增长,经验增长,越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突破日常的惯性范式需要驻足思考和改变的动力。最近要阅读书,第一反应是去微信读书看有没有,没有的话特别想看的书会在鸠摩搜书中找一下电子版,两个途径都找不到,暂时就搁置了。节省了精力,但是也自我圈地限制了。坐地铁的时候有时会观察身边的人。有两种现象很常见:信号不好,但仍然在同一页面坚持不懈刷新手机;跟随着浏览器推荐的信息一直刷下去,雷人的标题可是太多,无论是西装革履的小白领,还是日常衣着的务工族和学生都有如此。两种情况之前也是我在地铁上常态。其实是一种惯性范式的懒惰,信号不好频繁刷手机,除了让自己的心情更加不好,浪费无畏的时间,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笔者之前大脑放空 的时候,习惯性拿出手机,打开qq看点,点着雷人的咨询一条接一条,直到注意力耗竭。这两种情况下的人有点像木头,木木的,跟随着水流,水到哪里,注意力就到哪里。02注意力耗竭无数次之后,我停下来反思了一下,主要也是伴随着新的目标的设定,开始改掉这两个习惯。明确在地铁上不是聊天的时刻,基本不做需要网络的事情;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下载好足够的电子书和影视资源,放

生活·思考 · 2021-10-12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