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适度的「通胀」有益于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非单一向的关系。经济增长,消费者花钱意愿和企业的建厂投资需求都在上涨,都对未来有信心,需求扩张和成本的上涨,就带来了「通胀」。央行或政府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或信息影响等,人为制造「通胀」,经济也可能被刺激发展。对于个人,自信心需要适度的「通胀」,即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提升到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水平之上。自信心通胀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量」增大。自己更加自信,会更勇敢去做之前畏惧的事情,减少了内耗。这件事如果很难,上手做了,没成功,但积累了失败的经验,再配合着「通胀」的自信,再做一遍,可能就成功了;这件事如果很简单,上手做了,成功,累积更多信心,心理抗拒感完全消失,不需要「壮胆」就能去做,于是自己做的次数增多,愈加熟练,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相当于自己现有的能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流通,充分的调用,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自信心通胀之后,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自己作为个体,对世界会增多「输出」,无论是落地的行为还是影响力,都在不断的积累。外界会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有增量的「市场缺口」,「消费者」会更倾向于把机会送给更有竞争力的自己。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上篇写了我自己认为的「看不见的朋友」,这篇来梳理下敌人又是谁。世界的默认值(Default)是敌人。地铁通勤中的一个观察:车厢 90% 的人在看手机,看手机的人中,25% 短视频,25% 微信,20% 小说,都是能够预料到的,没想到的是还有 20% 的人在看手机浏览器自带的、真假难辨的咨讯。不给自己设计行为,就大概率会被所谓的默认值所影响。我也是如此,无意识自动打开手机,看到手机某个 app 的消息推送就点进入,再出来至少是几分钟后了,思绪是如此容易被引导。不是必须授予所有软件的通知权限;不是必须使用手机自带的软件;甚至手机屏幕都不一定要是彩色。现代社会,大量科学家和统计学家将丰富的食物、屏幕和药物改造而成的武器:垃圾食品、点击诱导新闻、无尽的色情、无尽的游戏和上瘾的药物也都是敌人。World might be better with filter. 加入自己调制的滤镜(filter)的世界可能更让你喜欢;加入自己主观定制的过滤网(filter mesh)的信息和物品可能更对自己有帮助。The world is full of wasted
几万年前,群居,打猎,很靠运气,我们把别人的肚皮当做自己的粮仓,「朋友」不仅是我们狩猎、相互捉虱子的伙伴,还是我们的「时间银行」。现在,朋友也很重要,约饭聊天信息分享,帮我们调节身体预算,这是看的见的朋友,今天想聊的是「看不见的朋友」。什么算「看不见的朋友」?鉴于今年在日志中感谢了无数次的 chatgpt 和 Hepta ,从来没有用朋友来称呼过它们,今天就正式把它们作为朋友进行隆重感谢。chatgpt 是 AI 语言模型,天文地理,各国外语,翻译编程,无所不能。他是我的万能对话朋友;Heptabase 是白板笔记软件,卡片白板日志,写作思考工具。她是我的信息处理思考协同的朋友;它们是软件,是工具,也是朋友。同样,各类的实用工具地图、滴答清单等也都算是朋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我定制的流程或工具,也是我的朋友。它们更加抽象,但基础都是捕获结合利用一部分的科技和现象,切实帮到我的生活:比如我利用Google Form 设计的「白豆番茄🍅闹钟表单」「白豆读书表单」「白豆 Gathering Track 表单」「白豆每周复盘表单」「白豆系统抽时间专门优化表单」;比如利用
冬天,空旷又漆黑的田野,火堆马上熄灭,颤抖的我踉跄地凑到火堆旁,我要火焰,我要温度,我要能量;蜷缩一团,将冻死之人,呼啸的北风、骤减的温度是拿刀逼近的熵之死神;我不能死亡,要依靠这火堆,坚持看到太阳。本想写总结性的第一段,没想到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凑出了自己第一首「中文现代诗」!朋友问我的动力是什么? 最近空隙的时间偶尔思考过,但没有尝试具象成文字,于是打算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最近特别喜欢比喻和类比,燃烧的火堆,这一意像可以用来比作我的动力。在火焰微小的时候,虚荣和自恋是像茅草和报纸一样的燃料,星星之火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用自己在英语和读书方面的例子,来进行梳理。英语五年级转学到新的学校,之前没有接触到一丁点英语,头大、反感、挫败,转折点是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李阳疯狂英语的书——《中考核心单词》,带磁带。不同于枯燥的英语课本,李阳的书鸡血很足—— 无论是书中单词造句的例子,还是书中小栏目上李阳自己的故事。听了磁带更是不得了,哪有这样的磁带呢!不是照着书上的例子死板地读,开头和中间都在不断打鸡血:「我的目标是帮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每个句子至少大声读一百遍,你就能拥有一口不
Build something .单独做出「作品」,和参与完成一件作品,中间是一道鸿沟。跨越鸿沟,需要付出巨大心力,而付出是值得的。画上句号标题的「作品」两字加了引号,其实单独做出完整的东西来,就足够了。哪怕你做的东西自己都不好意思称之为作品。这作品可以是一个能够完整运行的程序,可以是记录自己生活的公众号,可以是能够刚刚盈利的小公司,甚至可以是一篇完整的博客。做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意味着至少要展示给一部分人,自己有信心点击发布的按钮。一段文字「Published」的状态,要比躺在自己电脑中酝酿整理精细的草稿要有价值。你会觉得只要处于草稿阶段,自己作品更完美的潜力是有的。于是积累了很多未完成的内容,假想自己有着无限的「潜在作品」,不敢给做的任何一个东西,画上一个甚至是阶段性的句号。这样就不会被评价,被拿去和其他人的作品比较。做出一个完整但不完美的作品,就像在被通知未来一段时间要断网后,用有限的宽带,从网上下载了个 480P 的片,画质不好,但可用。但不敢画上句号,就像同时下载几部 4K 的片,进度条永远卡在 99% ,不能播放。未完成的作品当然比没下载好的影片会对你有帮助,但只要它保持未完
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当做一辆车,意识是开车的司机,生活是旅途。这辆车由复杂的系统组成,机油、汽油、发动机、方向盘、挡风玻璃和油门,正如你的肌肉、皮肤、习惯、技能等等,所有的组件都需要频繁调整维护。但你大多数时候意识不到,只是把车当做交通工具。类似元旦的时间节点是旅途上的服务区,你看到那儿停了很多车,于是也稍事调整,检查一下车况,加加油,吃顿饭,再出发。但这时候你不会特别仔细,因为车还能跑,没啥大问题。没有目的地或者没有时间限制,就更能够凑活了。路上车爆胎、刹车失灵,出了车祸,你才开始审视车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考虑怎么修。这些可以对应为生活出现大挫折,失业、破产、生病,也可能是由不得自己的小概率事件,被精神病人揍骨折了(车被追尾)。不论哪种情况,都影响正常行驶。打开车盖,你手足无措,面对复杂机器,不知道咋解决,上网搜教程,凑凑活活整好能继续上路了,但你心理还是没谱——根本问题没解决,遇到糟糕的路况大概率还会出问题。咋才有个愉快的旅途呢?除了服务区的例行检查,可以在车的仪表板做做文章。建立一个即时有效的实时反馈系统,集合车的数据到可视的仪表盘上:油箱还有多少油? 后面的车距离我多少
其实我一直困惑:怎样的文章才值得发出来?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和朋友约定日更千字,选定一个主题,立个自己的观点,结合阅读过的内容,论证一遍观点。这样可能对阅读文章的人提供些价值,不浪费读者的时间,至少向对方提供了一种思路。不想辜负读者的点击,推文都是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逻辑清晰,按照金字塔结构,立观点,二级观点,在分步骤进行论证。但这样的写作有时候显得很刻意,我需要从笔记中去找些资料,来论证观点,写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严肃。.除了发送在公众号上的推文,我在自己看的笔记中还写了大量的随笔。包括安抚自己的情绪笔记、梳理思路的晨间日记、对某件事的有感而发等。写这些内容,非常随意,用词和结构上都没有限制,只是用文字把想法具象成能够阅读的句子。写这些是为了梳理思路,防止自己忘记这些或好或坏的想法,毕竟是自己的。这些随笔写完就躺在云笔记中,只完成了梳理当下我的思路和情绪的功能。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谈及很相似感受,会翻一翻当时的记录,发给朋友交流。除此场景外,不会看见它们。最近刷到和菜头的推文,范冰(增长冰法)的视频,感觉他们分享内容有时也没那么有框架,多是用自己的话把感受表达出来,像是和朋友在
在卫生间镜子前贴了快一年的自制「海报」来到了 25 !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从 18 开始的第一个「辈子」就算过去了。时间是有加速度的,记录也不能减缓其流逝,只能在时间线上多留几个「影分身」。这是 2021 年所写的《写在 24 岁的 24 条感悟》。今年继续,算是生活感悟,也算是给自己未来一年的建议。1. 不带电子产品上床,保证在一天中有一定的「掉线」时间,能够大幅度提高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幸福感。2. 每周送朋友一件 50 元左右或创意礼物。3. 培养几个特定的习惯,比如每周末写反思文档,和朋友见面,每年写个人总结,能够增强自己的掌控感。4. 事实求是,定期反思,从「我是主角」的幻想中跳出来,认清事实,主观和客观尽量统一。5. 和自己谈判,达成小目标,及时奖励自己。去年 11 月卡开始尝试「独处的时候戒掉娱乐性质的视频」 坚持了 5 个月,之后报复性刷剧。6. Call it a day. 给自己设定一个一天的「 关机」流程,从 20 点开始,不再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整理电脑文件,写日报,丢掉附近的垃圾。7. 先做起来,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先让身体去感受,再去阅读更
关键词:数字时代的自我暴露01数字时代没有三顾茅庐,自我暴露可能会有更多的奇遇。对于笔者这样出生在90年代末的人来说,正式接入互联网不过十年的时间。最开始是在QQ空间上上伤春悲秋,聚众非主流,逐渐接入微博、知乎等各种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从网络世界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笔者开始上网的前期是个极度内向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讨厌写作文, 更别说在网络上的再创作些什么了。接入网络的主要活动是porn网站、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公众号时代,有人写文来获取商业收益,有人单纯记录生活想法。短视频时代,游离在互联网之外的多数人,笔者的弟弟妹妹奶奶叔叔阿姨都接入抖音快手。抱脸虫的时代。02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冲浪要适度是当然,在此之外,回顾一下今天要聊的主题:数字时代的自我暴露。亲密关系的最开始的一个环节可以称之为相互暴露,素不相识或者平时的点头之交要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必然是在某个时机,某一方面开始吐露更加隐秘的信息,如果得到的反馈是正向的,就会进一步交流。一但双方中一人开始回避,升华的革命友谊就会戛然而至。网络时代之前,这种契机只存在自己和身边的人,或者自己对纸媒电视等渠道宣传的明星产生单方面的相思。数字时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