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完成一些事情,很好。 每天完成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更好。 但感觉科技越发展,Ai 工具越层出不穷,我就越不能完成一件事:阶段性完成并发出来。 巧合的是,读完 Aliya 推荐《The 5 types of wealth》这本书,发现书中提到的「Life Razor」生命剃刀这个词,可能对我有帮助。 如果只是了解这个概念,不做任何行动,那原来的习惯大概率还是按照原有惯性滑行。 所以还没有完成手头工作,我选择了先找到一把「剃刀🪒」,来实践「Life Razor」的理念。 「剃刀」哲学中多指那些快速去掉不必要步骤的原则。如奥卡姆剃刀,越简单越好,简单即美。 「生命剃刀」很有趣,很简单。 它是一个我自己当前生活阶段的陈述或承诺。有三个特征: 可控,自己能够直接控制是否实现 有涟漪效应,做了之后能对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二阶影响 能够定义自己的身份,它能够表明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想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这个世界 我找到的剃刀是:我会每天「更新」 听到「更新」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平台账号的更新,软件应用产品的更新。 盯着这个词,或多读几遍,还能读到「新陈代谢」「迭代更新」的感觉,所以这个把剃刀上的「更新」,加了冒号。 喜欢的一位博主 Alexey Guzey,在给他自己的问题中有一个 「Have you updated all the way ?」 「你一路上有改变、有更新吗?」 抽象的说完了, 实际如何用这把剃刀呢? 那就是把冒号去掉:我会每天更新,更新优化自己做事情的方式,更新各个账号发的文字,恢复中断很久的公开周报等等, 做不到每天更新一篇文章,也要做到更新一句话。 这把刀,可控 —— 自己 100% 能够控制更新与不更新内容,质量不控制不了,所有就不提了; 有涟漪效应 —— 至少会对未来的自己有触动,对外在世界涟漪的概率也增大; 能够定义自己的身份 —— 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说,我是个每天「更新」的人!做一件事情多了,就会变成那件事情,用行为来定义身份。 买房子买商铺,地段最重要; 数字时代,所谓的 KOL 就是在人们的大脑意识中占据了最中心的「地段」,这「地段」不是固定的,是可以用作品这媒介的质量和数量来推移挪动的。 当然,保持更新,并不是为了占据最好的「地段」。 我们每天的输入,是他人的输出,关注不同的信息源, 其实就是关注不同的人,每天消费自己选择的信息, 用 Andy Matuschak 的话来说,就是给自己的注意力进行编程。渐渐地,自己就受其影响,变成带有那种气质人。 那么,如果我可以每天「更新」,不但能编程自己的注意力,还会让其他人意识中,留有自己的印记。 That would be cool. . 使用这把剃刀的第一天, 剃掉了手头上的工作,现在感觉很值得,工作可以明天再做。 Constantly show up , update all the way. 也👏🏻欢迎来这里: cupaobaidou.com baidou.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