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是一种对话 电子问卷或表单(Forms), 一般用来向大家收集信息,设置好问题,让不同人填写。 比如我最早接触的问卷星、报名表单,都是如此。 如果查看后台,就会发现收集结果会自动汇集成一张表格,列为各项问题,行是不同的人。 表格结构性强,后续无论是分析数据、做图表展示都非常方便。 传统表格输入是单一维度的过程,对照横轴表头,一行一行填写; 问卷的形式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将输入转变为一种对话。 如果问卷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呢? 三年前,脑中突然冒出的这个问题, 启发我找到了现在每天用得最多的工具。 问卷的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那它就成了一份独家问卷,实际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个人追踪工具。 问卷填写人只有自己, 不代表问卷只被填写一次。 不同时间戳上的自己, 有很多个。 过去 3 年, 我把问卷作为了一种个人追踪记录工具。制作了 20 多种问卷: 1、番茄表单问卷——每个番茄闹钟前后填写 2、朋友见面问卷——每次朋友见面后填写,记录时间、地点、 干了什么、聊了什么等 3、会议纪要问卷——工作会议无论是否要求写会议纪要,都会顺手填下 4、情绪波动问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填写 5、编程知识问卷——随手记录在实践中遇到的知识点 ...等等 平台多样,从 Google Forms 、腾讯问卷、Notion Forms 到飞书问卷,但形式都一样:问卷。 三年左右总计填写 1500+ 次, 预计还会继续使用下去。 为什么要填问卷? 填这么多次,是发现了问卷这种形式,不可替代的优点。 问卷是一种脚手架,减少了记录的阻力。 填问卷,不像打开空白的 Word 页面,半天只打一行字, 它有具体的问题, 有限制选项,有防呆设计,甚至只需要二选一,让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够保持记录。 问卷是一个微环境,可以自定义触动自己的元素。 问卷可以设置的图片背景,都可以自定义。 问问题风格的方式也都由自己发挥。 比如我的番茄问卷图片背景是任务的几种类型和它们的关系, 朋友见面问卷是《老友记》截图, 情绪波动问卷是《头脑特工队》截图。 问卷是一个超链接、 一个二维码, 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输入。 比如我不用记忆任何复杂信息,只要打开 d.baidou.work 就能够看到提前设置好的问卷链接; 也可以自动化工具一键打开特定问卷的超链接;电脑上作为书签,手机上可以设置成主屏幕, 甚至可以用输入法的语音转文字填写。 以下是我的几个表单,填写的结果只有我有权限查看,不过大家感兴趣可以扫码查看问题。 脚手架减少阻力,微环境多次提醒自己,超链接全平台通用, 这都是输入过程的角度;从输入信息的结果看,就更有价值了。 更快对单一维度进行纵向分析: 比如番茄问卷结果表格,直接查看特定的一列; 更容易从记录的数据找出规律: 比如可以把番茄问卷结果,按照对过去满意程度进行排列,分析自己做什么事的时候状态更好; 甚至还可以用上平台的 Ai 功能(飞书智能表格字段捷径):直接针对特定某一列, 嵌入 Deepseek 自定义提示词, 批量处理。 Ai 针对困难的地方给鼓励 甚至还可以使用飞书的仪表盘做可视化 和上篇 《Anki的意外用途:我如何用它存储触动瞬间》 联动, 问卷的结果是表格, 表格内容可以批量导入 Anki ,一次性制作上千张卡片,我 Anki 中朋友见面的部分,前身就是问卷。 问卷实际是一种思考框架,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我们要记录的信息是什么, 如何结构化这些信息。 迭代问卷的过程,也是迭代自己思考方式的过程。 尝试下这种只有自己填写的问卷, 随便选个平台(我目前主要用飞书问卷),设计个问卷,哪怕只有三个问题,不同时间戳上的自己填写后,查看结果,可能发现些有趣的东西。 或者也可以试试我之前做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