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描述最近的感受: 生活更像在没有参考图的情况下, 玩一个拼凑拼图碎片的游戏。当然,拼图碎片也是要自己去找的。「人生拼图模式」,和按部就班,就能抵达预设终点的线性叙事不同,它在整体上充满非线性的特征。有时,会陷入平台期,感觉抓到的每一块拼图都是重复的 —— 困在舒适区在熟悉的环境做重复的事情;有时,会找到一块图案奇特,看似和当下的拼图毫不相关的碎片—— 偶然获得看的「无用」经历或知识,暂时搁置;有时,甚至没有力气找新的碎片,还要保护当下拼好的部分不被大风吹走。我们在摸索中拼凑自己的生活拼图。有趣的部分在于「突破」的瞬间,找到了那块能够周围数块碎片连接起来的「天选碎片」,咔嚓一声嵌入,解锁一片新天地。「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一切都发生了」 的指数级变化或成长,感觉是生活在拼图模式中的常态。 这个模式中更有趣的部分, 在于我们不是在自己玩拼图游戏。旁边的也摆满了朋友的拼图游戏桌。朋友有时候更能看到我们当局者迷,缺少的那块拼图,或者拼错的地方。他们可能拼过类似图案,可能找到过更多的碎片。如果多出现、多自我暴露、多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会有更大概率找到自己缺少的拼图碎片 —— 多了朋

生活·思考 · 07-20

问卷是一种对话电子问卷或表单(Forms),  一般用来向大家收集信息,设置好问题,让不同人填写。比如我最早接触的问卷星、报名表单,都是如此。如果查看后台,就会发现收集结果会自动汇集成一张表格,列为各项问题,行是不同的人。表格结构性强,后续无论是分析数据、做图表展示都非常方便。传统表格输入是单一维度的过程,对照横轴表头,一行一行填写;问卷的形式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将输入转变为一种对话。如果问卷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呢?三年前,脑中突然冒出的这个问题, 启发我找到了现在每天用得最多的工具。问卷的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那它就成了一份独家问卷,实际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个人追踪工具。问卷填写人只有自己, 不代表问卷只被填写一次。 不同时间戳上的自己, 有很多个。过去 3 年,  我把问卷作为了一种个人追踪记录工具。制作了 20 多种问卷:1、番茄表单问卷——每个番茄闹钟前后填写2、朋友见面问卷——每次朋友见面后填写,记录时间、地点、 干了什么、聊了什么等3、会议纪要问卷——工作会议无论是否要求写会议纪要,都会顺手填下4、情绪波动问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填写5、编程

技术·教程·方法论 · 06-17

把触动瞬间,变成力量源泉当我们有强烈想要实现的目标时, 往往能发掘出常见工具的新用途。最近一年,我用这款通常用来「背单词」的 Anki 记忆软件,构建了一个专属自己的触动瞬间的「花园」。我们的大脑总是偏向记住不愉快的事,让美好淡去。手机照片堆积几千张, 那么多触动瞬间,没有多少被重新感受过。若不刻意设计,日常生活的繁忙会让我的记忆力变成金鱼,那些瞬间的触动,变成沙滩上的脚印。忙碌中,逐渐失去那些本该让我们感受到被爱与支持的珍贵记忆。520521, 谐音的日子给大家表达情感的契机。送出和收到很多爱。(请允许我秀一下)想象下,如果这些触动瞬间能完美保存,会是什么体验?我们试图用多种方式保存这些记忆: 从物理相册到手机照片再到社交媒体。不过却各有不足:- 相册落灰占地儿难以整理;- 手机照片被新内容表情包各类截图塞满;- 社交媒体更像是展示而非细致的触动记录。最关键的是,它们没有主动回顾的机制。人脑运作是单线程的,我们不能同时决定「应该回顾什么」和「完全沉浸在回顾中」这两件事。且按照线性回顾顺序,内容变得可预测,失去新鲜感和惊喜。Anki 这款高度自定义化的间歇性复习软件, 刚好完美解决了以

教程·方法论 · 05-23

大多情况下,如果我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专注,晚上就会睡得比较好。专注意味着我自己控制注意力,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完成计划的事情。但现在,电子设备劫持注意力,简直太容易。手机通知、弹窗、微信消息等等,虽然查看点那一下,就需要一秒钟, 但切换手机屏幕 之后注意力可能就被劫持,最后脱离计划在不相关的事情上,刷去了一两个小时。就像《赌博破戒录》中的开司,回过头来, 已是豪饮。回过头来,已是——狂刷短视频或微博...于是我进行了各种尝试: 关掉所有不必要的消息通知、把手机屏幕调成灰色、使用 Coldturkey 这些屏蔽软件。以自己为主, 把手机这些电子设cx备当做工具,这种思路和感觉很好!略微「驯服」了手机,但也会有很难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 我一直想要满足自己这样的一个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播放自己想听的音频。无论是歌还是演讲音频啥的,我都存了一堆,我知道在自己什么样的情况下,听到它们就很激动、很平静、很有力量。在手机和电脑上尝试了各种自动化软件后,我放弃了。电子屏幕让我又爱又恨,能够在屏幕上完成很多事情, 但又因为很多事情都在屏幕上完成,所以在用这个复合工具的时候,不能像用锅铲一样,我拿它就是

生活·方法论 · 03-14

被朋友们问过多次「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评估发生上我身上的事,和合理化我做过的事,构建起一个对现在有用的自我叙事。这是我当下的回答。换句话说,大多时候很自恰:不好的事儿来了,我大都能用各种外门偏路子,把现在不能改变的东西,让自己觉得是有利于我。甚至能把和自己没太大关系的,强行融到自我叙事中去。前段时间,朋友发我一个「豆」字的变化视频,「豆」原来指盛放食物的器皿,后面演化到多指豆类。起「白豆」网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样解释。现在知道了,那因为这字儿有过的含义,让我的自我叙事更自洽了——「豆」原来是盛食物的,证明肚子有货,可以产出有价值的粮食。图源:鹿鸣新礼记当下可以改变过去,未来可以改变当下。这种重新评估、构建对自己有用自我叙事的方式,让我更自恋,在心里有一个自己为主角的故事。有故事很好, 让各个时间上的我整合起来,更有连续性。《情绪》提到,每个清醒的时刻,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指导行动,赋予我们的感觉、动作以意义。从自己的体验构建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我可以慢下来,刻意进行「重新评价」的阶段。如果最初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好事,那自然就会有一个很积极的心态

生活·方法论 · 2024-10-12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