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自言自语」这周工作外的时间都在重构自己的流程系统,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本身成为我目前问题们的解决方法。动手重构流程系统的基本方式就是整理我 Heptabase 的白板。通过对抽象的文字信息的整理,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设想、分类、优化。博主王川的文章对我影响很大,遂重新找出年初阅读的笔记,用 Hepta 白板作为大脑的外置工具来重新梳理。共计用了 10 个番茄闹钟,约 10 个小时,梳理出几个待做具体项目,但完事儿之后发现还是一头雾水,思路不清。八点出咖啡厅,正好朋友约了九点多的晚饭,有一个半小时的自由时间。合上电脑,随机漫步。这时候想到看过的一条推,提到 Obsidian 笔记软件有个插件叫 Danger Zone,可以设置几秒不输入文字,写好的内容就会「自毁」。启发我打开了手机的飞书妙记,开始「自言自语」下午几个小时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复习的王川文章的笔记都是啥子规划,具体到我自己构建系统,我该如何做。不让自己停下来,突然想到这就像是利用语言声音,强制自己 Active Recall 主动回想。嘟囔了四十分钟,发现思路清晰不少,且还有了
✦设计缘由✦仪式感和视觉化能够提高做事情的动力。番茄闹钟适合以小时为单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让自己在几十分钟内保持专注,但一个番茄闹钟能够完成的任务有限,有时只是一个大项目的一部分。(推荐阅读:《开地铁,而不是开公交》)而使用的滴答清单类的待办事项管理软件,有些「虚」,需要自己主动打开相应的界面才能够看到,且动手机、电脑的时候往往会代替掉眼前的屏幕工作区域(多屏幕除外),注意力也会被劫持。实体便利贴又太过随意,写字的空间比较小,全空白,仪式感不够强。所以我一直在探索针对 2-5 天的任务的视觉化管理工具。第一个想法是制作成僵尸片中的黄色道教符咒,场景代入感很强,对抗「 各类问题」需要自己画符,张贴,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或自己定的任务,就获得一张封印符。后因想到晚上在办公桌上看到这东西有些渗人、实际制作黄色纸写字儿也看不太清,遂搁置这个思路。又开始寻找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了「给自己开支票」的想法,做出了这第一版的「个人任务支票」。根据支票模板修改,实际制作成 A5 铁线圈笔记本的形式,可以配合尺子,实现给自己「开」支票的场景代入。✦设计思路✦「个人任务支票」的设计理念是让中短期的任
周一,大家晚上好,刚刚加完班,公司紧更周报!🤔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有效信息」痛苦是一种有效信息,越早让自己体验到必要的痛苦,越早接受和转换这种必要信息为知识, 得到力量。继而避免重复遭受这种痛苦。留出时间和精力体验其他有用的痛苦。现实中,我发现自己为了逃避乏味的练习,逃避真实囧瘪的自己,我会花成倍的时间精力在非主要矛盾上。很多时候是因为能够获取 Explore 的新手福利,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直面真正的问题,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很痛苦。「记忆是手动填平的沟壑」,只有经过理解的信息,才能够转换为记忆,而理解新的信息,必然先接受「不理解」的痛苦,去刻意调用自己相关的知识,构建起链接。有时候比较幸运,新的信息正好对于自己来说是「N+1」,更多时候却是「N+n」,n 是多少,是未知数,需要自己去探索搞清楚,搞清楚 n 是 100,之后还要去「手动」填平这条「沟壑」。经历了这段过程,就能够留存下「有效的记忆」。脑力摩擦才能生出记忆的持续热量。Active Recall如此管用,却被使用得很少,就是需要再度让自己调用不熟悉的记忆联系,让自己更多处于痛苦之中。写得自己都晕了,说人话,就是这周花了几个小
周一,太冷了🥶,大家晚上好!新来的朋友你们好!下半年周报还没鸽,原因是立了 Flag,没发就要发红包,欢迎更多朋友来监督。🤔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储蓄」在猫宁的群里分享了之前写的几篇推文,「发明」的🍅番茄闹钟表单真的有朋友开始实践,感觉帮到了一点点,很有成就感,这算是精力十足,贼兴奋的时候「储蓄」下来的 文章起到了作用!本周并没有太多「储蓄」,而是感受到了冬日常有,「储蓄」也要常常做。这里并不单只存钱,而是扩大了范围——趁自己有精力的时候,在精力账户、情感账户、等等都进行「储蓄」,「储蓄」自己写的文章、教程、经验、清单、肌肉量等等。「储蓄」像软件代码的「封装」,造更高级的轮子给自己用。「储蓄」是对时间线上不可知因素的一种对冲,期货工具。emo 或外界环境很恶劣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没有什么东西做事情,只想躺着被动接受信息,emo 有周期,一半很短就能过去;外界环境时常变化,不可预测,这不突然降温,外出跑步的阻力更大的了。「产粮食」是一种「储蓄」。做到一次有效「储蓄」,至少需要连续几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才产出一些差不多的粮食。而节奏快,信息杂的工作日,看似很忙,其实储蓄不了什么东西。为了存多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行动圈」这周从青岛海上马拉松回来,躺平恢复几天——身体疲劳的时候确实没什么做事情的精神。不过一旦放任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累积养成的积极生活习惯会迅速坍塌。人就完全成了情绪和环境的产物。手机又是除了身体外最大、注意力投射最久的环境,易变性太强,动动手指,最爽的 app 就安装上了,无尽的视频资源和游戏等待着填充自己的空余时间。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长。即使是娱乐,也需要缩小「行动圈」,后半星期没有刷太多视频,而是集中看了几本小说。让自己回看本周的时候也至少能想到几个大块的时间做了什么。.打算接来一周,将「缩小行动圈」贯彻到待办清单上去。这周只完成两件事就是成功:建立自己 Heptabase 的使用准则。写一篇关于视觉化的文章。📚白在读书《太白金星有点烦》四星,非常推荐,马伯庸关于西游的另类视角,脑洞很大又很真实。《绝叫》四星,非常推荐,日本悬疑小说,逐渐滑向深渊的女性。第一二三人称都有的叙述方式!久违的类似阿加莎作品的转折。《生吞》三星,还行。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胆小鬼》还没看。书的话以东北为背景的两起凶杀案,感觉作者叙述太冗余了,推进慢。《
周一,大家晚上好!🤔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组织」「组织」对于个人和团体都极端重要。上周看完了《能文能武李延年》这部讲抗美援朝战争的六集短剧,军队几十万人来说,让每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战斗,再在此基础上学习执行如何战斗,才能够达到战略目的。这部剧很多时间是开会的镜头,所谓「文」就是指导员李延年通过会议这种一对多的方式、私下和战士一对一的方式,解开战士们的困惑,调动战士们的情感。让大家更清晰自己的目的,更清晰自己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所要做的具体的事情。能「武」指自己本身就有极强的执行力,有勇气有智慧,技术高了才更能服众。让一个人明白并执行,就是天大的难事了;让几十几百个明白执行,做好 「组织」,那太厉害了!这周末还和朋友去跑了青岛海上马拉松,主办方的「组织」简直差到不可思议,我遭遇到的有:1/ 16 公里的水站补给点完全没水,完赛后也没有水补给,脱水状态太难受。2/ 完赛后没有收到成绩短信,且没有任何牌子和工作人员引导,到哪里领取完赛包和奖牌;问了其他人,发现领的地方已经拥挤到不行,地方狭小,没有人员维护秩序,完赛包也没有提前准备好。排了大概十几
上班第三天,还是周一,大家晚上好!这周的四天是假期,三天是工作日,还是更喜欢后三天。🤔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环境」十一后几天假期回家了,算是改变了自己常待的物理环境,睡眠不太好,情绪波动也很大。在家的时间「日课」比如阅读写东西等都没有心情做,没有做事一天过完之后又让自己更消耗。回京后几个小时就把基础的各类记录Track都补了回来,感觉终于回到了轨道上,虽然这个轨道建设还只完成了 25%。身体和习惯都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环境」,即使物理的环境有变化,自己的节奏也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的影响。遂工作日的第一天开始,重读了《精力管理》和《掌控习惯》,空闲的时候就开始设计这两个最小的「环境」。身体的话,具体是早睡、多喝水、优化饮食。习惯的话,思路是将能够模块化的行为模块化。🔺将各类表单的填写固定到具体的时间点,并利用手机+手环实现事件提醒,包含:-白豆 Gathering Track 朋友见面表单 - 完成之后就填写,周日下午五点提醒-白豆 自我系统复盘表单 - 周二中午十二点提醒-白豆 周复盘表单 - 周日中午十二点提醒-白豆 读书表单-一周内读完的新书必须在本周内完成笔记
周一,大家晚上好!假期总是不太能记得是周几,只能记得是几号,还好手机有提醒,来更周报了。🤔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这周一半的时间是工作日,一半的时间是假期。假期前几天工作因为拖延症,有天加班到十二点,白天也灌了两杯咖啡,暴食外卖,因为精神紧张也没有按照 50 分钟🍅闹钟 + 10 分钟休息(俯卧撑)的节奏来工作。到了晚上精神和体力都很萎靡,打车回家的路上也特别 emo ,感觉自己啥都不懂啥也不会,真「白过」了二十多年。回家睡够了八个小时,吃了早饭,精神和情绪都恢复了大半,暴露出的 emo 问题也都好好记录了下来,在清醒的时间去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身体状态不佳情绪不佳导致的对自己的错误评估。这周没有 push 自己太紧,睡眠时间足够。公众号一时兴起开始日更,时间充足的时候还好,有的时候比较赶,把自己微博上写过的内容修改又发了一遍,感觉有些糊弄了。自己对于更新文章一直有个矛盾:是按时日更,保证数量、保证自己每天都出现好呢,还是只在想法最高涨的时候更新呢?读了 Paul Graham 的 《How to write usefully》,听了播客《<精力管理>:如何从无法抹去的疲惫
「发表」是促使自己写作的手段,「发现」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写作,让我发现自己的愚蠢。大脑是节能、懒惰的,有了现象和结果,就自会自动搭建起其中的「规律」,至于其中的逻辑推导,大脑是直接模糊掉了。「大概一想,是这么个道理」这种情况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生过很多次,直到需要自己讲给其他人,直到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大概」是「有毒的填充剂」,稍微一碰,就破碎了。让自己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明白,才能发现自己原来自动脑补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写作,具象成字,字又独立于自己,看着外在的字,因其型或音,联想到其他的文字,继而思考其他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借助文字这一工具,想法上也会有发现。比如写下一个人发布文字视频等作品,像丢了个石子到河里,河水波动。「波动」两个字被写下的时候,因其音似「播种」,就能联想到其实创作不仅可以用石子入水起波纹这种具象的解释,也可以用「播种」种子,引发他人思考,继而跨越时间,种子可能成长为向日葵。写作,允许我暂停、回顾和反思,发现多个时空中自己。平常做其他事情,自我都是在现在这一时刻,而写作,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快节奏、即刻反应不同的思考空间,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延展,在纵深
🔺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偶然通过一篇博客,发现一位非常有趣的博主,恨不得把 ta 的个人网站上的所有文章全读了。也确实做了,比如 Derek Sivers 、Neel Nanda、Randy 等的博客。🔺使用电脑浏览器阅读博客的过程中有几个小障碍:1. 做笔记比较繁琐 2. 容易点点链接就跳转到其他网页摸鱼去了3. 转换地点,没办法用电脑的时候,手机太小,iPad 网络在地铁太差。且移动端没有翻译插件,有阅读阻力。🔺于是前段时间探索出一条针对特别喜欢的外语博主blog 的双语电子书制作流程:1. 打开浏览器安装 「epubpress 插件」2. 打开博主的个人网站,将喜欢的 blog 都在一个浏览器中打开3. 点击 「epubpress 插件」,选中要制作电子书的文章导入,制作并下载 epub 格式的文件4. 打开 「沉浸式翻译」插件——更多——制作双语电子书—— 上传刚下载的文件——点击插件进行翻译——下载电子书5. 在本地用微信读书打开🔺这样更能融入到我的个人阅读流程中去,有这些好处:1. 随时随地阅读,微信读书自动同步多个移动端2. 微信读书的高亮划线,可以使用 Not
今年 7 月 3 号,在豆瓣标记了读完的第 1000 本书。虽然没有读第 1000 本书的时候,认识上没什么特别的改变,但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创造些仪式感,容易在某些时间节点和事情节点受到触动,遂打算在完成「阅读完 1000 本书」这件事的节点,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收获。1. 我成为了那个「阅读完 1000 本书」的人。很喜欢 Paul Graham 的 《How to do great work 》中的这段话:「The temptation to be someone else is greatest for the young. They often feel like nobodies. But you never need to worry about that problem, because it's self-solving if you work on sufficiently ambitious projects. If you succeed at an ambitious project, you're not a nobody; you're the p
周一,大家晚上好!秋分刚刚过去,夜晚的时间要越来越长了。🤔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日课」这周每天阅读一百篇公众号「瑚琏少年」的文章,已经读到 2022年上半年,还剩大致五百多篇就读完作者连续八年日更的文章了。读别人的文字记录,像是旁观了作者的这几年来的生活和思考的路径,特别是按照时间顺序,能够感觉到作者的坚持和变化。「瑚琏少年」的作者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每天都坚持完成了自己的「日课」—— 自己给自己设计的每天要做到事情,冥想、锻炼(八段锦、太极)、写作、阅读、和妻子聊天等。大概耗费 4-6 个小时。几千天如一日,很是让人佩服。将个人类比成公司,坚持「日课」也许就是建造个人价值最大的「护城河」。我的「日课」经常会断掉,「周课」前段时间也断了两个月。接下来,把自己「日课」的内容精简,也尝试长久做下来。白豆未来可能的日课:- 日志记录:至少记下自己每天高光时刻、 感恩的事情等,在当天意识重新再过这一天。- 冥想:至少保证有一分钟的时间完全不看手机,完全和内心的自己待在一块。- 写作:不能保持日更公众号,也至少要保证每天手写(自己敲键盘)三句话。-&n
好策虽败赏应在很多时候,一个自己坚持的、好的策略,不一定能得到现实中的反馈和回报,甚至有了很糟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要对「自己能够贯彻这项策略」这件事本身进行奖励和肯定。比如无论多么赶时间,都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这次可能因为不闯红灯错过了火车,这时候自己整体的情绪都是负面的,但也要调出其中好的部分——为自己的肉身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对自己进行肯定和奖励。至于迟到误了火车这件事, 需要调整的是其中时间安排的部分。很长的时间内,我都是靠着外界的反馈,来调整自己做一件事的方法和策略。比如考前突击复习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下次就更倾向于把复习的时间都集中到考试前几天;比如很热情地和新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就倾向于和所有的新朋友交流都变 「 I 人」(MBTI)。这种行动的原则随机性很强,且效率比较低耗时间比较长。我的运气算比较好,一些比较好的策略在首次执行的时候,都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促进了之后多次的使用。但也有更多特别好的策略,因为没有在前几次得到正反馈,就放弃了。「好策虽败赏犹在」的反面,其实就是没有为平行时空中所有的决策负责。执行一个坏的策略,单次幸运,获得了非对称性的回报。
给自己的任务贴上 「产粮食」「增肥力」或 「种朵花」的标签。最近在读有关华为的书籍,任正非关于变革主题的一个发言中的比喻特别有启发: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1”等),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或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这样才可能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下,持续保持竞争的优势。(任正非:《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总裁办电邮讲话[2015]016号)迁移到个人的系统, 我发现自己在「产粮食」这方面做得太差,投入太少。而「增肥力」是不能够很好被量化,之后打算改一下。🔺 「产粮食」是把自己当做主体,生产出能够和自己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是写文章、教程,构建影响力品牌 ;可以是敲代码、做产品,带给别人价值 ;可以是完成基础的工作。🔺 「增肥力」是把自己当做被投资的主体,增加未来单位产出粮食量和可产粮食的时间。可以是多多锻炼,身体、心理更健康;可以是优化系统,工具、流程更丝滑;可以是读书冥想,内心更少无用内耗;可以是总结复盘,思路、执行更清晰。🔺 「种朵花」是我自创的,
自我称谓,即提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的名字,和使用人称代词「我」,对自己心理影响不同。据说中文母语使用者和英文母语使用者,在储蓄观念上有不同,原因就在于英文对未来的描述有准确的固定的表述,使用这门语言的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把未来看做成区别于现在的另一个时刻。I will lose all my money . 心理距离和自己就不是很近。我会变成穷光蛋。未来的糟糕事件感觉和当下没有很大的心理距离,所以忧虑就更多,更倾向于储蓄。语言使用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距离。比如我发微博说 「白豆犯了个错误」,就没有直接说「我错了」诚恳。使用名字称呼自己会导致认知分离,像说一个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人。而直接说「我」这个主语,是需要勇气的。实际感觉可以这样应用:谈论自己的积极成就时,用姓名,能够略微让自己保持客观;谈论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用「我」,更直接,让自己距离问题更进。在自己遭受很严重的事情,情绪接近崩溃时,如果要写东西,可以用第三人称或称呼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心理距离也会对情绪隔离有一定帮助。拓展一下,我们其实每天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生活,主观代入性极强,与当下肉体也极为合一,当局者迷。玩儿游戏的时
几周前和朋友聊了一个很普通的话题,没想到在谈话中,联系到了意想不到的方面。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约时间见面的时候一般不迟到。我觉得为了不迟到,提前出发,多预留出的冗余时间并没有被浪费。我的感受和联想是:1. 迟到等待对方的时间内,想的一般都是对方的缺点。所以如果不提前安排好时间,自己知道有可能迟到,也可能只是五分钟,但这种状态就让「去见面」的路上这段时间的注意完全被吸引走,些许焦虑、思考自己到场之后该说什么、找什么样的理由。如果计算好各类的「磨损」,提前留出足够的冗余时间,提早出门,其实路上的时间都是能够用来处理思考自己的事情。看似在单一时间上花费了更多时间,但其实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最大化利用的,且心情还不会很糟糕。2. 我发现人是随时随地能够思考任何想法的。学习可以很便携。学习可以看做是「 压缩」和「扩充」,通过阅读信息、实践操作等,压缩出几句能够 hook 到这个主题的钩子。 而扩充呢,就是把书中或自己总结出的金句、教训,进行逻辑上的推演,或案例的列举。我发现这两个行为都是不受空间的影响。我可以随时随地去在脑中回想阅读过的书、工作中得到的教训;借助工具,一个
90% 以上的事都不要即时回复,90% 以上的事情都可以等。「紧急」加上了引号,说明事情并不是像自己家房子着火了那种「紧急」,而是用来指自己的即时反应和急忙慌张的状态。「暴政」有两种来源:一是因作为乙方角色参与社会互动,社会外界对自己的硬性要求,比如作为一个电商客服必须按时上班,及时回复客户信息,比如在甲方公司工作也要遵循上级的指示按时出报告推市场。二是处于繁忙社会的自己,被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的广告,无数软件的推送,愈加和肉体捆绑的联网设备,及影响最大的「自我剥削」。无论主动参与「紧急暴政」,还是被动必须「紧急」,都剥夺了和「永恒的自己」相处的时间。我发现无论是十多年前坐车去上学路上的自己,还是当下敲键盘的自己,ta 都好像处于一个时间流速很慢的世界,因为被现实世界的「紧急暴政」所影响,注意力被晃来晃去,我可以好几天不和 ta 见面,也可能因为在沙漠徒步没有网络,能一天几个小时和 ta 待在一起,和 ta 待的时间的长短才决定了 ta 的成长速度。「紧急暴政」除了减少和「永恒自己」相处的时间,还让人更加疲惫,让人心流频繁被打断,让人失去了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能力,让人更害怕孤独。所谓的「更
「时间」和「注意力」是最有限的资源。两者结合的时候,心流就出现了。两者分开的时候,有不同的情况。今天 22 点半到家,加班到就 21 点,竟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但随即又想了一下,这其实是「伪充实」。因为今天工作的时候,「时间」和「注意力」大多时候并没有在一起。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指流逝的一段时间 ,而是对于个人来说,肉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注意力」是指大脑的思考和想象。比如今天的会议和拍摄工作,我是必须要到场,肉体在一段时间内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且还有些与客户的社交规范、最基础的工作流程限制等,让「注意力」也不能够走太远。今天工作内容不是很喜欢,又不需要自己对结果负责,所以「注意力」就跑得比较远,跑到去想周末的计划、推友王短鸟的沉浮故事、马斯克的传记等等,中间间歇伴随着开会的时候切下窗口、拍摄的时候几分钟看下手机。「注意力」没有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结合,手头上又需要维持着最低的限制,「注意力」就像飘到空中的蒲公英,太容易被吹到不同地方。结束工作,看似很充实,却在个人的能力值上,没有任何的推进。只是完成了一天「事务性」工作。「时间」和「注意力」分开并非不好。生活少不了琐碎的「事务性」的必做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恢复写周报的感觉真不错,七天做一次的记录备份。🤔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日更。瑚琏少年公众号已经读完 2019 年 7 月之前的所有文章,目前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在公开写作这方面的「榜样」的力量。彻底决定为自己而写,再次 lower the bar ,不把每篇推文当做自己的作品,不期望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而是把「写」当做记录大脑的痕迹,记录真实的想法。没有心理阻碍之后,发现写的时候顺畅多了—— 不需要考虑思考是否完整、不需要考虑用词是否精确、不考虑单个词语在某篇中的不连贯性、不需要考虑是否给读的朋友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只考虑把自己想的写出来,尽可能用词准确, 但又不让这种担忧阻塞打字的速度。更新一周的感受是:本以为会耗费很长时间的主题,真的动手写的时候,发现需要整理的思路并不是很多,写下来,解放了大脑带宽,且后续思考的时候也会潜意识思考如何更好修改、完善。写完发表之后,观点类推文也好,方法论类的推文也好,都像是构建了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材料之前都是散落在各处——某本书、和朋友的聊天、我的笔记等等,但写完一篇,它就被聚到一块,有了形状。且之后再次要用它的时候,就更容易拿过去
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