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线」提高写作速度,多多给自己定「死线」,加快「版本迭代」没有截稿日期,就没有阶段成品,这是我写东西最大的感受。截稿日期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内,向外界交付自己的成品,如果没有它,我应该产不出这么多文章,因为写作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且并没有外界硬性的催促,很多灵感创意就会因为所谓的「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永远处于在优化的阶段。有了截稿日期,相当于给自己定了文章「发布」的节点,以此为倒计时,推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它让人挠头搔首,无论怎样就得攒出来一看上去完整的东西;它又让人踏实前行,迈过它之后自己就真的有了阶段性的作品,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优化。如果它太远,我们就会因为帕金森法则浪费掉很多时间,甚至拖延到被截稿日期砸死——产出失败、产出凑数的文章。我觉得解决之道,是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死线」。.「死线」是掉进深坑牛牛的救命落土。为了赶今天的共读输出截止日期,我强制自己坐在桌前开始写东西,写着就有一幅画面浮现脑海。具象的画面:一头牛掉进了深坑,里面没吃的,它要出来。多给自己设置很多阶段性「死线」,就像有人往坑里拿铁锹铲土,牛被落下的土打到背上,抖抖背,坚持下,

思考·方法论 · 01-14

因为这样可以萃取足够多、极有价值的「语言晶体」。「语言晶体」精炼准确,是压缩的精华。萃取之后可被自己反复调用,信息量大,又简练如勾,勾连出隐藏的丰富而生动的意像。它可以是文章标题,结论明确,传达清楚;它可以是警句名言,生动凝练,口口相传;它可以是比喻类比,意境迁移,具象生画。写文章如掘地产煤,幸运的时候在乌漆嘛黑的煤矿中捡到天然钻石,价值不菲。读者们当然更喜欢闪亮耀眼的钻石——「语言晶体」,而不是一堆黑煤,堆砌的冗长文字让人透不过气、绕不过弯。但就如下笔千万,才偶得一句精妙绝伦的「语言晶体」,可遇不可求,有些文字就是要借由某个作者的笔来到这个世界,写文章的人不过是它们的介质和容器,我们被它挑选。写出绝妙句子的概率小,就不写了吗?当然不是,天然钻石靠运气,但我们刻意也能产出价值不菲的人造「语言晶体」。前提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写,不断产出,有了黑煤这一原料,再去压制、萃取、雕刻、删减,终于得到又小又亮,便于携带调用的「语言晶体」。单个晶体价值不菲,但经过艺术家的手,把它们打造成「晶体项链」,价值又能够倍增。这就像一个人的多个思考,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论体系,这不仅是

思考·阅读 · 01-14

系列前篇:《我是如何用「笔记」对抗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浪潮」?》不要打造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多精进第一大脑。所谓的「第二大脑」仅仅是协助第一大脑在思考时候的辅助工具,解放一些大脑带宽。可以把构建第二大脑的「笔记」看做一种网页 cookies 缓存,或是做数学题时候的辅助线。更具象化地说,笔记可以是卡扣,可以是电力工人爬电线杆时候穿的那双鞋,只能能够保证灵感不丢失,自己不往下掉,而自己切实的动脑理解、联系、思考,才能让自己往杆子向上爬。过于依赖笔记软件所构建的「完美第二大脑」,南辕北辙,还会减慢自己大脑的思考速度。这就像为浏览器安装了完备的各类插件——翻译、剪贴、Ai 总结等,却没有升级电脑本身的硬件,有时候这些个插件可能卡死,运行不起来。1我对笔记看法的转变今年,我对笔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然,之前文章的方法论也持续在应用,但目的已经改变,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把笔记作为方法,把让第一大脑更好思考作为最终目标。因此,自己的笔记系统看似混乱,看似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大脑能够有条理地思考,有条理地写作。笔记是文字等信息载体的组织形式,什么情况下需要记

思考·教程·方法论 · 2023-12-12

「发表」是促使自己写作的手段,「发现」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写作,让我发现自己的愚蠢。大脑是节能、懒惰的,有了现象和结果,就自会自动搭建起其中的「规律」,至于其中的逻辑推导,大脑是直接模糊掉了。「大概一想,是这么个道理」这种情况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生过很多次,直到需要自己讲给其他人,直到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大概」是「有毒的填充剂」,稍微一碰,就破碎了。让自己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明白,才能发现自己原来自动脑补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写作,具象成字,字又独立于自己,看着外在的字,因其型或音,联想到其他的文字,继而思考其他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借助文字这一工具,想法上也会有发现。比如写下一个人发布文字视频等作品,像丢了个石子到河里,河水波动。「波动」两个字被写下的时候,因其音似「播种」,就能联想到其实创作不仅可以用石子入水起波纹这种具象的解释,也可以用「播种」种子,引发他人思考,继而跨越时间,种子可能成长为向日葵。写作,允许我暂停、回顾和反思,发现多个时空中自己。平常做其他事情,自我都是在现在这一时刻,而写作,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快节奏、即刻反应不同的思考空间,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延展,在纵深

思考 · 2023-09-28

其实我一直困惑:怎样的文章才值得发出来?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和朋友约定日更千字,选定一个主题,立个自己的观点,结合阅读过的内容,论证一遍观点。这样可能对阅读文章的人提供些价值,不浪费读者的时间,至少向对方提供了一种思路。不想辜负读者的点击,推文都是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逻辑清晰,按照金字塔结构,立观点,二级观点,在分步骤进行论证。但这样的写作有时候显得很刻意,我需要从笔记中去找些资料,来论证观点,写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严肃。.除了发送在公众号上的推文,我在自己看的笔记中还写了大量的随笔。包括安抚自己的情绪笔记、梳理思路的晨间日记、对某件事的有感而发等。写这些内容,非常随意,用词和结构上都没有限制,只是用文字把想法具象成能够阅读的句子。写这些是为了梳理思路,防止自己忘记这些或好或坏的想法,毕竟是自己的。这些随笔写完就躺在云笔记中,只完成了梳理当下我的思路和情绪的功能。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谈及很相似感受,会翻一翻当时的记录,发给朋友交流。除此场景外,不会看见它们。最近刷到和菜头的推文,范冰(增长冰法)的视频,感觉他们分享内容有时也没那么有框架,多是用自己的话把感受表达出来,像是和朋友在

思考 · 2022-11-10

还没读完一本书,前半部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忙起来,昨天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记得;互联网冲浪,收藏的文章不是吃灰就是链接已失效;繁忙浪潮,信息汹涌,大脑短路,记忆像鱼,边游边忘。在数字时代「挣扎」两年,我基本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的掌控感,在「嘈杂」中找到暂时的宁静。1模板与渐进的读书笔记   阅读成册的的书籍,是我过去一年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方式之一。而被动输入的书本内容,基本都会在一周之内忘记。豆瓣标记时发现,我读过的前 200 本的书,只留大概的印象。所以开始记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一次性记录完成,而是在读完之后一段时间内,渐进完成的。瞬间感受:读完一本书,立刻到豆瓣进行评分,记录下一两句的短评。阅读周报:周日到周一,用大概用百字总结书的内容,是否值得推荐给朋友。单册笔记:评分不错的书,一般都会写单篇的文献笔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重温,阅读的对象是未来的自己。单册笔记 database 软件:notion单册笔记 模板自建 notion 文献读书笔记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database 的选栏中记录:状态(是否整理完毕)、时

思考·方法论 · 2022-07-21

这周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写作的时间要大于阅读的时间。1写作,不一定要发推文。记录笔记,写临时的想法,都算是写作 。相对于阅读,写作是主动的,主动从大脑中调取相应的信息,主动去整合吸收的信息。有条理的写作,相当于用培育的水果去榨汁。阅读、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观察是培育水果的过程。结出果实,果实没办法长期保存,需要榨出果汁,易于保存和运输。写作即是榨取经历和信息的一个过程,写成文档,也是让他们标准化、产品化的过程。通过个人生活获得的经验,阅读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整理,就有可能像果树上未及时摘下的果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的变凉,果子可能就自动掉下来,烂在了土壤。烂掉的果实自然给土壤带去了营养,就像鸡汤所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融入你的血脉。比这样更好的选择是,及时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整理。榨出果汁,剩余的果肉、果渣也能够回馈土壤。写作是有挑战性的。斯蒂芬说,写作之难,是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写作需要有内容可写,文章需要有标题,有标题也就是有限制,有限制即是能够在特定领域,阐述你特定的观点。如何才能有特定的观点, 前提则是个人的了解,对已有信息进行整合,或者

思考 · 2022-07-14

本篇文章是我在二月份向少数派年度征文活动的投稿,有些朋友可能读过了。为了以后查看方便,我就搬运过来了。文章没有过初筛,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伙伴们的支持!过去的这一年,是我生活方式转变最大的一年。2021年,引入了两种搅动生活节奏的变量—— 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写作。过去的一年,我读完了320本书,刚好等于过去二十多年的总量;写了100篇文章,是过去总量的几十倍。阅读让生活高潮迭起,写作让思绪时空穿越。「高潮迭起」「高潮迭起」用来描述的是积极的生活体验。按说离开校园,成为一名“打工人”,生活中有些小确幸已经实数不易,哪里来的“高潮迭起”呢?进入打工人的生活节奏不到半年,通勤的疲惫、工作的压力已经消耗完生活的热情, 回到家靠着刷社交网络和短视频来“回血”,刷到手机砸脸,每天晚上都是晕睡过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题目为 《王川:一年读五百本书, 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的文章,趁着热血上头,和朋友打了一个赌—— 一年读完300本书,差一本给对方5块钱。没想到改变就从这个总价值1500块的赌注开始了。读什么?一年300本,平均下来每天读将近1本。将目标拆

生活·思考·阅读 · 2022-03-09

很多时候开始做一些事情,其实是没有原因。有时候出发了反而在路途上找了意义,以及继续前行的动力。稀里糊涂开始01今年年初的时候,和朋友又延续在学校的传统,打了一个赌:一年要读够多少本书(等完成了再来透露/捂脸)。大概在三月份的时候,当时状态很好,某一日就突然上头,和朋友说,我再加五十篇随笔文章。当时也没想能不能完成,该写点啥,以及要不要放到网上。随着书刷的多了,脑子是越来越浆糊,遂开始记笔记。开始只分享给朋友,后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公众号,于是就挑选了一部分放到了公众号。这就是又重新开始发东西的开始。旅途上02上路就遇到了好事——正反馈。发了几篇读书随笔发现竟有几十个朋友打开看,还陆续有一些非微信好友的关注。接收到了正反馈之后,动力更足了, 就发了几篇生活随笔。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没有任何记录,没过多少天想回顾一下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了个大概,也许是我个人记忆力比较差的原因。站在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回顾年初的事情,除了再次进入类似的场景, 很多感受找不回来了。庆幸当时写了几篇生活随笔,还能把自己带回去。时间是有滤镜效应的,当时心态好些,码的字都很积极,记忆也慢慢被“篡改”为很美好的了。不善表达,

思考 · 2021-11-03

关键词:创作者、作品、独立实际写于:2021年9月15日01作品是作者在一定状态下的创造,当作品被创作出的那一刻,已经脱离了作者,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作者不是只可以写自己做到的事情。有些作品是作者的自我的投射,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但有些则是作者理想的追求。 作者个人的品质和作品有时候也是分离的,写出伟大作品的卢梭也辗转于各个情妇之间,创作的《联邦党人文集》的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也在婚内出轨。不是为道德层面有缺点的男性作者辩解,而是说作品和作者是分离的。书中的远大志向,激情澎湃的情节也只是作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有感而发。作者放下手中的笔,作品已经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作品的另一部分灵魂是由读者赋予的,有了读者的作品才能达到完整的状态。就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也会激发不同读者相异的感受,也可能读者感受到的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在同一条道路上。就像如同高考阅读理解中的“那道亮光”。不论伏波娃本身和萨特的感情生活如何,她的作品都对后世的平权运动有借鉴的意义。无轮中本聪的本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大饼已经成为了万亿的产物,服务了千万的人,涨服了千万人。02作品和作者分离,信息的来源不要

思考 · 2021-10-22

关键词:笔记方法、写作01读完了一本有趣的书——《卡片笔记写作法》。与此书相遇的过程是这样的。豆瓣逛书单,看到了flomo创始人拉的一个启发他产品思路的豆列。这本书在豆列第一本,且内容也是和flomo的理念相呼应。题目起的实在有点日本畅销书范儿,比如最近排雷的《东大教授教你学习方法》。这本书非常推荐,书主要介绍了德国“野生”社会学家卢曼的学习方法,卢曼学历不高,但凭借着自创的卡片笔记法,一生产出惊人,出版了58本书,上百篇论文,且都不是口水书,大多都是高质量之作。卡片笔记法是这样的:一共有三类笔记卡片,第一种叫做闪念笔记,用来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突然闪现的灵感;第二种叫做文献笔记,在阅读书籍和论文中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的内容;第三种叫永久笔记,主要是前两种笔记整理加上自己的创作。更详细的在这里就不介绍了。当然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都是使用纸质卡片来记录的。卡片上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根据自己编排的序号进行整理链接,有逻辑关系的卡片不一定在相邻的位置,但可以通过卡片上的序号找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长期留存,是创作的源泉。闪念笔记记录之后及时整理,删除。书中也提到,写作的重要性。2不写作,人就不能进行

思考 · 2021-10-14

《写作这回事》写的太好了,可惜我买成了拼多多的盗版书,准备再买一本正版。作为美国的恐怖小说大师,产出66部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闪灵》《肖生克的救赎》更是影史留名。这是可以量化出来的写作成就。不可量化的成就是一本关于烂大街主题的书——《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带给我的感受不亚于读了是十本《银河帝国》。准备再将此书读上三五遍。作者在《简历》的部分,回忆了自己的写作生涯,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十岁开始拿起笔创作,又是如何从退稿信多挂在墙上,以至墙钉承受不了它们的重量,到以40万美金的价格的卖出自己的一本小说。文字语言也甚是有趣,插科打诨,书中频繁出现一些括号,写的都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各种吐槽。当然中文版本都让人感到有趣,更是要感谢译者张坤。(和我未上中学前的用的名字一样哈哈哈)感受最深的是斯蒂芬对写作灵感的描写。“缪斯是存在的,但他决不会飘到你的书房,然后把创作的仙尘洒满你的打字机或是电脑。他住在地下,是一个地下室住客。你得降到他的位置,到了以后还要给他装修出一个房间居住。这些苦差必须得你亲自完成。这看起来不公平,但是他有灵感,你辛苦干活点灯熬灯油,因为这个抽雪茄长小翅膀的家伙有一袋子魔

思考·阅读 · 2021-06-30

前几周在好微博上个看到@翊瑄Camellia小姐姐关于写作记笔记的一篇微博,深为赞同。上个月很有表达欲,写了10篇文章。之后就消失停更了几周。原因有三个:一是觉得怕自己写的多了,暴露出来自己真实很菜的水平。二是新的信息输入少了,没有值得写的东西。三是变懒,思考和反思变少了。现在正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索性就来浅谈一下自己对于写作的想法。人类的思维的具象化边界是语言,而文字是凝固的语言。录音固然能够储存住某一个时刻说的话,但是再次回听这段录音的时候,是要花费的一段时间的,倍速到一定程度,大脑就不能理解。而留下来的文字能够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纸质书,电子书。敲下键盘的发送的一瞬间,隔大半个地球的网友有时候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想法。相对于录音,通过大量阅读能够把自己的阅读速度提升到一小时一本书的水平。不是阅读字数变少了,而是眼球转得快了。对于个人来说,自己几年前写内容,能一瞬间重构当时的情景,最大程度还原自己那个时候的感受。当然视频会有不一样的优势,但很多时候能用视频记录生活,记录情绪和想法还是很难。有一种写作例外,就是为了应付任务而写的内容,比如高中时候写的议论文,也许是我个人的问题,完全体会不到

思考 · 2021-04-16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