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缘由✦仪式感和视觉化能够提高做事情的动力。番茄闹钟适合以小时为单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让自己在几十分钟内保持专注,但一个番茄闹钟能够完成的任务有限,有时只是一个大项目的一部分。(推荐阅读:《开地铁,而不是开公交》)而使用的滴答清单类的待办事项管理软件,有些「虚」,需要自己主动打开相应的界面才能够看到,且动手机、电脑的时候往往会代替掉眼前的屏幕工作区域(多屏幕除外),注意力也会被劫持。实体便利贴又太过随意,写字的空间比较小,全空白,仪式感不够强。所以我一直在探索针对 2-5 天的任务的视觉化管理工具。第一个想法是制作成僵尸片中的黄色道教符咒,场景代入感很强,对抗「 各类问题」需要自己画符,张贴,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或自己定的任务,就获得一张封印符。后因想到晚上在办公桌上看到这东西有些渗人、实际制作黄色纸写字儿也看不太清,遂搁置这个思路。又开始寻找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了「给自己开支票」的想法,做出了这第一版的「个人任务支票」。根据支票模板修改,实际制作成 A5 铁线圈笔记本的形式,可以配合尺子,实现给自己「开」支票的场景代入。✦设计思路✦「个人任务支票」的设计理念是让中短期的任

周一,大家晚上好!连续上班 15 天,明天终于可以休息了。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出差,四月份平均睡眠时间被拉低到了 6.5 小时,晚上睡觉胡思八想的「炼丹」时间基本没了,感觉大脑木头了不少。🤔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德清」「现实共振阅读」这周前两天筹备出差的工作,五天在出差,不过这次比上次工作任务少了些。上周尝试在说话上「慢下来」之后,尝试也在处理工作和其他事情上也刻意放慢速度,从容不少。去德清出差的地铁上,我找了本《德清清地流》在高铁上读了一半,到德清的第一天,在德清的山里读完了这本关于德清的书。之前我就经常刻意根据地点,来选择自己阅读的书,很好玩,现实共振。在去内蒙蒙古包里读《寻路中国》,在深夜麦当劳读《大创业家》, 在星巴克读《一路向前》《将心注入》。这次除了「共振」一下子,还用Anki(一个翻转卡记忆软件)制作了几十张《德清清地流》的划线高亮,这本书很一般,不过我在来之前基本不太了解德清,所以它还是有些用的。我又从德清的政府网站上对当地的基础介绍部分做了几张卡。工作的间歇就随手拿手机复习,玩儿「完型填空」。滑动查看更多德清知识卡如果我不在德清,大概率没啥动机、动力去搞这些卡片。在当地的

白豆周报 · 前天

周一,大家晚上好!今天调休没上班,白天来了个「阅读马拉松」很爽也很疲惫,周报就又拖延到了 21 点之后。🤔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Andy Matuschak」本周工作虽忙,但还挤出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探索 Andy 的工作笔记(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电脑端更佳,堆叠效果)。看到他提到自己也记录「时报」「日志」等,工作时间连续,很像我造的词「管道时间」,且也都使用外部的脚手架屏蔽掉可能让自己分散注意力的网站。感觉很振奋!嫉妒并对标榜样的方法论,然后和过去的自己进行对比。今天太疲惫,周报偷下懒,写短些。另,这周也发了新歌:📚白在读书《建筑的永恒之道》四星,非常推荐。这本书每天在睡前阅读,读的纸质版。建筑系学生必读的作品,将空间、文化和语言都联系起来。《财富的起源》四星,非常推荐。财富其实是一种负熵。让个人或更大的群体变得更加有秩序。这个观点和思路不错,论证太繁琐,2008年就出版了,2018 年左右才翻译到国内。《我,刀枪不入》三星半,不推荐。作者是黑人。小时候遭受家暴、种族歧视以及肥胖。讲述了他的一生他是成为了雪豹突击队的队员、挑战超级马拉松,铁人三项,对自己非常狠,直面问题。我能借鉴的是

白豆周报 · 30 天前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一时兴起的周报居然更新了九十期了,很是神奇。「出发」「Show up」就可能遇到非常好玩的事情。周报最开始由每周阅读小总结为主,到结构性反思自己的生活,再到现在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变化了很多。对我自己来说,只要按时 show up,真诚记录就好。 每周个人结构性的复盘也还在,不过由公开的周报更改为了填写表单+写周复盘文档和朋友开线上周会的方式(改天写一个 SOP)。目前个人的结构性复盘表单如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过年回来开始间歇性进行新的 Explore:让自己重复去回答同样的问题,记录变化。形式:至少每隔两天让自己打开摄像头,看着屏幕上的自己,回答我《豆七问》中的七个问题;在周复盘文档中也有一个模块,同样是《豆七问》不过是用写的形式。尝试对着镜头说话,本来是为了让自己脱敏,不害怕出镜和听自己的声音,让自己多说中文,尽量简洁表达自己。最开始是复述做的事情、阅读的内容。后面发现今年根据《豆七问》建立了七个白板之后,都会把阅读笔记重要的部分拖拽重组到相应的白板上去,白板在动态变化,不如就直接结合起来,对着

白豆周报 · 03-18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工作结束比较晚,21:00 断网后来写周报。 🤔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解决元问题」工作三年多,发现针对同一个类型的活动流程还没理顺,开始反思并改进。一场活动整体上有三个要素:人、事、物。这周工作上的一场活动,我对参加的人居然还很模糊,即使是过往的活动中已经见了很多次,即使是他们和公司的关系很好,未来大概率还会继续见到。我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虽不是我的工作范围,我的工作具体多在「事」和「物」上,策划性、支持性、工具性的工作,虽不直接接触到「人」,但有时候也会涉及,涉及到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很拉胯,还经常性弄混。之前在路上遇到街坊、远门亲戚都会因为不熟悉,不能 100% 确定对方是谁,而宁可早早躲开或绕道走,很是尴尬。但工作上绕不开了就难受了。遂开始解决这个大概率一直会面对的问题。使用的工具是 Heptabase, 思路是总体上建立思维导图大纲确定「人」的类别、再精确到每个人为单元建立一张卡片。经常性会用到的基础信息,「人」的照片、单位、职务等,制作一个统一的模板,打上标签,放入到 Heptabase 的卡片库中,单独的信息使用提到@功能,比如参加了公司什么活动

白豆周报 · 03-11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今儿 21:00 断网挑战拖延了半个多小时,主要还是不想鸽周报,发红包哈哈。🤔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中介」「实践」本周大部分时间都是假期,自由的时间。假期补了一下阅读的 kpi  ,和家人、老朋友、新朋友也有很多聊天。回到这篇周报的关键词「中介」 ,这里并不是指代交易时候的中间人。而是一种我突然意识到的「中间的介质」,是我们理解体验世界的重要一环。书籍、他人都是「中介」。书籍是有意义的文字的集合,也是由人创造的,写的内容也是其他人的所感、所认识。和他人对话,是在当下直接用语言这一工具来「调用」他人这一「中介」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所有经历、感受、思考,如果聊得很「高方差」,对于双方都是很有趣的经历。我们作为个体来到世界上,各种信息、事件、可能性向自己砸来,「中介」是一种滤网,是不能没有的。他人不是地狱,他人是「拯救之道」。这时候又想起了他写的:“秀者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的人,那些人在他们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与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

白豆周报 · 02-20

你的大脑现在在想什么?它大多时候又在想什么?获取新信息时候,它又是如何归类的呢?除了阅读书籍、少数集中工作的时间之外,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它指不定在什么领域来会跳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在春节期间制作了一首歌《豆七问》,目前看非常有效。诞生过程七个问题,给自己日常飘荡的思绪一个标的;制成歌曲,让自己在最疲惫的时候都能想起。尝试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一下自制的这首ai歌曲《豆七问》的「前世今生」。信息获取、处理、调用是生活中绕不开的事,尤其是最近几年阅读比较多。软件笔记系统和「第二大脑」概念的潮流,也让我过去两三年花了太多时间在一个笔记系统上。但无论如何整理,采用怎样的系统,它都会「崩溃」,标签、卡片、文件夹都和自己开始建立笔记系统前不一致,堆积了很多信息。更糟糕的是大脑也是混乱的。偶然间看到了油管博主 MoneyXYZ 的《警惕效率陷阱》的视频,其中提到了「费曼十二问」 ,大意是需要自己时刻在脑子中装着十二个问题,大多时候它们休眠, 但只要自己获取新的信息, 都拿它们来和自己的十二个问题进行对比,这样迟早会遇到些信息能够让自己取得突破。很受触动,遂列了十二个问题,尝试一周内每天早上都

生活·思考 · 02-12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配合今天周报的题目,我打开了一听啤酒 —— 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让自己感觉好」这周貌似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自由瞎探索,任由着情绪,比较放纵。好几天深夜制作 ai 歌曲到凌晨,第二天昏昏欲睡。发了条微博,其中提到「差点耽误了正事」。语言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我竟然已经把这种上头的探索潜意识中当做了「不正经的事」一两个小时才反应过来,或许「让自己感觉好」地去探索才是「正事」。思维穿越到年末,回看这一年,我肯定不记得这一周工作都干了啥,但肯定能记得这周天天半夜写歌。.看到有博主说会统计自己读书数量的人,是最读不进书的人,觉得读书很痛苦,所以才把看完一本数当做一种成就。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自己感觉好」。让自己感觉好,让自己能够持续做自己觉得价值的事情就行!无论是自恋地统计自己读过多少本书也好;还是发朋友圈说自己献了多少次血也好;只要不欺骗自己,「Show 」也是给自己「动力火焰🔥」添柴的一种方式。Keep the fire burning.📚白在读书《系统之美》四星,推荐,用系统的思维进行更整体的思考和规划,不过语言上比较抽象,恰恰共读活动的

白豆周报 · 01-15

「死线」提高写作速度,多多给自己定「死线」,加快「版本迭代」没有截稿日期,就没有阶段成品,这是我写东西最大的感受。截稿日期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内,向外界交付自己的成品,如果没有它,我应该产不出这么多文章,因为写作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且并没有外界硬性的催促,很多灵感创意就会因为所谓的「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永远处于在优化的阶段。有了截稿日期,相当于给自己定了文章「发布」的节点,以此为倒计时,推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它让人挠头搔首,无论怎样就得攒出来一看上去完整的东西;它又让人踏实前行,迈过它之后自己就真的有了阶段性的作品,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优化。如果它太远,我们就会因为帕金森法则浪费掉很多时间,甚至拖延到被截稿日期砸死——产出失败、产出凑数的文章。我觉得解决之道,是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死线」。.「死线」是掉进深坑牛牛的救命落土。为了赶今天的共读输出截止日期,我强制自己坐在桌前开始写东西,写着就有一幅画面浮现脑海。具象的画面:一头牛掉进了深坑,里面没吃的,它要出来。多给自己设置很多阶段性「死线」,就像有人往坑里拿铁锹铲土,牛被落下的土打到背上,抖抖背,坚持下,

思考·方法论 · 01-14

因为这样可以萃取足够多、极有价值的「语言晶体」。「语言晶体」精炼准确,是压缩的精华。萃取之后可被自己反复调用,信息量大,又简练如勾,勾连出隐藏的丰富而生动的意像。它可以是文章标题,结论明确,传达清楚;它可以是警句名言,生动凝练,口口相传;它可以是比喻类比,意境迁移,具象生画。写文章如掘地产煤,幸运的时候在乌漆嘛黑的煤矿中捡到天然钻石,价值不菲。读者们当然更喜欢闪亮耀眼的钻石——「语言晶体」,而不是一堆黑煤,堆砌的冗长文字让人透不过气、绕不过弯。但就如下笔千万,才偶得一句精妙绝伦的「语言晶体」,可遇不可求,有些文字就是要借由某个作者的笔来到这个世界,写文章的人不过是它们的介质和容器,我们被它挑选。写出绝妙句子的概率小,就不写了吗?当然不是,天然钻石靠运气,但我们刻意也能产出价值不菲的人造「语言晶体」。前提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写,不断产出,有了黑煤这一原料,再去压制、萃取、雕刻、删减,终于得到又小又亮,便于携带调用的「语言晶体」。单个晶体价值不菲,但经过艺术家的手,把它们打造成「晶体项链」,价值又能够倍增。这就像一个人的多个思考,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论体系,这不仅是

思考·阅读 · 01-14

周一,大家晚上好~2024 年的第一篇周报。新年伊始,还是立个 Flag:2024 年 7 月 1 日前,每周一更周报,没更的话就发红包 50 元,后续鸽一次,红包金额翻一倍。欢迎大家监督!🤔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不积压幸运,让能量流动」今年还没有列任何必须做的计划。如果只能列一个的话,我希望到了年末的时候,自己养成了及时向朋友们表达感谢的习惯。我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美好,都是其他人的「贡献」,阅读的书籍是他人想法的具象化、使用的软件是他人的几万行代码的劳作、吃穿用都依靠他人。工业社会割裂了劳动者和他们产出的成果,每人只负责一个小的环节,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成品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带着自己的印记,也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劳作让他人的生活更美好。所以部分的工作才这么累人——心累、身体累。 转换视角,不用从「劳动成品」出发追溯到具体的他人,而是从身边的他人出发,去感受他人的「涟漪」。我突然发现,有时候他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值得感谢的事情,他们的作品让人激励,他们本身的故事、经历仅仅存在就能给人力量。自己的很多改变都是因为朋友们(网上的邻居们),我是有责任让他们知道这「涟漪」对产

白豆周报 · 01-08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