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白不起来
今年 7 月 3 号,在豆瓣标记了读完的第 1000 本书。虽然没有读第 1000 本书的时候,认识上没什么特别的改变,但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创造些仪式感,容易在某些时间节点和事情节点受到触动,遂打算在完成「阅读完 1000 本书」这件事的节点,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收获。1. 我成为了那个「阅读完 1000 本书」的人。很喜欢 Paul Graham 的 《How to do great work 》中的这段话:「The temptation to be someone else is greatest for the young. They often feel like nobodies. But you never need to worry about that problem, because it's self-solving if you work on sufficiently ambitious projects. If you succeed at an ambitious project, you're not a nobody; you're the p
✦设计缘由✦仪式感和视觉化能够提高做事情的动力。番茄闹钟适合以小时为单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让自己在几十分钟内保持专注,但一个番茄闹钟能够完成的任务有限,有时只是一个大项目的一部分。(推荐阅读:《开地铁,而不是开公交》)而使用的滴答清单类的待办事项管理软件,有些「虚」,需要自己主动打开相应的界面才能够看到,且动手机、电脑的时候往往会代替掉眼前的屏幕工作区域(多屏幕除外),注意力也会被劫持。实体便利贴又太过随意,写字的空间比较小,全空白,仪式感不够强。所以我一直在探索针对 2-5 天的任务的视觉化管理工具。第一个想法是制作成僵尸片中的黄色道教符咒,场景代入感很强,对抗「 各类问题」需要自己画符,张贴,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或自己定的任务,就获得一张封印符。后因想到晚上在办公桌上看到这东西有些渗人、实际制作黄色纸写字儿也看不太清,遂搁置这个思路。又开始寻找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了「给自己开支票」的想法,做出了这第一版的「个人任务支票」。根据支票模板修改,实际制作成 A5 铁线圈笔记本的形式,可以配合尺子,实现给自己「开」支票的场景代入。✦设计思路✦「个人任务支票」的设计理念是让中短期的任
一年马上又要结束,虽然新年是人为区分的时间概念,上一刻和下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大家都知道马上要开启新的一年,这种「情绪共振的感觉」,还是让我感觉很兴奋。2011 年语文老师王艳丽让我们在年末的时候,写写《回顾我的2011,展望我的2012 》,已经过去 13 年了。我中间断断续续写了几次,直到近几年才养成总结和展望的习惯。自己写挺好,但还是有些孤独,去年发现了 YearCompass 「新年指南」工具(https://yearcompass.com/),它是本小册子,通过引导式的问题,帮助梳理过去一年的重要时刻、学到的经验教训等等,并基于这些为新的一年制定些计划。于是去年的年终总结和展望,终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自顾自玩儿了,而是邀请朋友进行了第一次 YearCompass 线下活动,上周日,冬至后黑夜时间从最长到开始变短的第一天,和朋友们搞完了今年的 YearCompass。或许是峰终定律,大家一块写 YearCompass 、聊天分享吃饭干杯,让我觉得今年也是非常幸福的一年。在年末和朋友们进行一次有趣的线下 YearCompass 活动,是特难忘的体验。Ali Abdaal 说过,不
又是一年,农历生日是十月十一日,对应到阳历,刚好是 11 月 11 日。这是生日写作系列的第四篇,已经逐渐有了仪式感,借着写这个的契机,以年为单位,回顾自己的一年感悟 。前三篇是:《醋泡白豆 | 写在 24 岁的 24 条感悟》《醋泡白豆 | 写在 25 岁的 25 条感悟》《醋泡白豆 | 写在 26 岁的 26 条感悟》今年在家里,从周日 23:00 开始写今年的感悟,我的猫在旁边跑酷。周一预计工作会非常多,没有大块时间,就提前一天来写。1. 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朋友分享给我的一篇文章,读库老六半年来的实践,我觉得自己也需要去亲身试验一段时间。再细化一下:对于自己来说,同质的事情,按照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的规则,不同质的事情,则可以随意切换。2. 朋友,让生活更美好,也让大脑更多「舞蹈」。3. 对话,有时是比写作、阅读更有启发的思考方式。4. 间歇性复习,对个人复利来说,是一条长长的「雪道」。阅读学习很多东西,把它们记住也很重要,每天都要用 Anki (或其他工具)进行大脑这项基础设施的建设。5. 衡量什么,才能得到什么。尽可能准确衡量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衡量过程中自己的进
被朋友们问过多次「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评估发生上我身上的事,和合理化我做过的事,构建起一个对现在有用的自我叙事。这是我当下的回答。换句话说,大多时候很自恰:不好的事儿来了,我大都能用各种外门偏路子,把现在不能改变的东西,让自己觉得是有利于我。甚至能把和自己没太大关系的,强行融到自我叙事中去。前段时间,朋友发我一个「豆」字的变化视频,「豆」原来指盛放食物的器皿,后面演化到多指豆类。起「白豆」网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样解释。现在知道了,那因为这字儿有过的含义,让我的自我叙事更自洽了——「豆」原来是盛食物的,证明肚子有货,可以产出有价值的粮食。图源:鹿鸣新礼记当下可以改变过去,未来可以改变当下。这种重新评估、构建对自己有用自我叙事的方式,让我更自恋,在心里有一个自己为主角的故事。有故事很好, 让各个时间上的我整合起来,更有连续性。《情绪》提到,每个清醒的时刻,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指导行动,赋予我们的感觉、动作以意义。从自己的体验构建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我可以慢下来,刻意进行「重新评价」的阶段。如果最初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好事,那自然就会有一个很积极的心态
项目: Anki 间歇性复习软件 ios macos付费金额: 168元当时我自己的状态:看了油管效率博主Ali Abdaal分享的间歇复习、主动回顾的学习方法,并推荐了Anki软件。尝试后决定下单买断,但因制卡过程复杂,内容过多,放弃使用数月。今年上半年恢复使用,通过Minja的Anki专栏理清制卡过程,并采用其快捷路径,目前每天使用,已制卡4700多张。解决的问题:帮助记忆回顾重要信息,将复习周期外包给算法。配件:为解决长时间使用Anki导致的手部疲劳,购买了8bitdo游戏手柄进行按键答题。购买了投影仪,以便睡前答题复习。项目: Keyboard Maestro 可自定义的自动化工具 macos付费金额: 25美元当时我自己的状态:发现日常工作中有很多重复动作,如打开浏览器、访问特定网站等。阅读《技术的本质》和《Crash CS Course》,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简化这些步骤。使用Mac上的快捷指令获得灵感,寻找自动化软件。解决的问题:使用快捷键压缩重复性多步骤的操作,如通过command+C快捷键组合实现进入专注状态、打开浏览器、开始倒计时、屏蔽社交网站等。项目: Col
给自己的待办事项「打分排名」这是我开始实践一种新的待办优先级系统。做事过程往往不消耗,消耗的是:有那么多事情,决定做哪个,以及开始做之前的内耗。我尝试了很多整理待办的方式,各类软件 todo 、滴答清单、笔记软件中设置到期的清单,各类媒介:在电子设备上、在白纸上、在家里的墙上、甚至是录入到家里的智能音箱中。但效果都不好,但待办的事项在持续堆积,已经做的事情往往也都不是特别重要,甚至都不是自己长期想做的。「如果说有一种积累灾难的配方,那就是把最好的自己奉献给最不重要的事情,把最坏的自己奉献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我还有很多「脚手架」复盘,不至于这么极端,但确实优先级管理一直没有做好。本次尝试:每次录入待办事项时,凭借直觉给任务按照「直觉重要性」「可累积可复用度」「完成之后的兴奋度」「杠杆网络效应」这四项进行打分。(录入还是使用飞书问卷)在表格中加入「加权优先级分数」,具体权重是:=(直觉重要性 * 0.25) + (可累积可复用性 * 0.35) + (完成后兴奋度 * 0.15) + (杠杆率网络效应 * 0.25)。然后按照加权优先级从高到低,自动对任务进行排列。核心理念1.对待办事项打
周一,大家晚上好!咖啡厅里在放欧洲杯,我从玻璃反射的影子能看到一些,还能看到撩起额头头发散热的自己。🤔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开心的事」「爽的事」周六为了给 BD company 的朋友写我的「一人企业」的月进度报告,一下午都在咖啡厅,一直搞到 23:50 ,些许疲惫,但特别开心——我在几个小时内使用自己喜欢的软件 Heptabase 把大脑的想法都视觉化丢到白板上、还产出了一份自己读来都很有收获的报告。这几天就开始反思:只要有找个地方坐下来,只要有网络电脑,几个小时自由时间,就能获得如此多的快乐,为什么我没有经常性做这些事呢?有时候玩儿有趣的 Steam 单机游戏、写歌做视频、和朋友畅聊好久等这些很容易获得开心的事情,我最近一段时间很少做呢?我发现是因为能够很快就「爽的事情」太多,「开心的事情」阻力太多。「爽的事情」多巴胺快乐,我想要的「开心的事情」内啡肽快乐。前者在网络近乎免费,手机成为器官的现在,太触手可及了。短视频、短的信息流、随时随地水群聊天等等,永远处于自己的「近体空间」,可能性极大,确定性极高,随时随地拥有。虽然我尝试了很多方式,比如卸载微博客户端、把手机屏幕调灰等等,但疲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连续加班一周,端午全都无休,现在在公司写周报。情绪有些波动,手指开始敲击键盘,逐渐稳定好转起来。🤔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个人试错」「个体周期内迭代」种群通过淘汰掉不合适的个体来进行优化;个体也可以通过淘汰掉自己被证明是错误的行为,来实现优化。从 YJango 的视频中看到的一个观点,在高强度工作,基本没有任何个人尝试,Explore Exploit的这一周深刻体会。弄明白了为什么打工加班如此心累。我尝试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下对 YJango 视频的理解:生命(基因)的目的是为了永远存在,想要生存就需要预测合适的信息,比如什么样的生理特征更可能在当前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群体逐渐产生了演化算法——群体中的个体多样,群体通过个体的死亡来保证整个群体的优化生存。而逐渐演化到今天,在个体拥有了可重建的神经系统上,我们每个人,能够通过学习等方式能够在个体的生命周期内实现个体的迭代进化。学习的目的是预测信息,增大自己生存的概率;之所以有东西可以学,是因为我们的「前辈们」通过自己的各类生活实践,探索出什么被现实验证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世界变化很快,每个人面对的情况都不同。所以个体除了学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我在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一家咖啡厅的房顶)写周报。这次的周报题目借用了朋友Kay 的话。🤔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露天」「meetup」狭窄的空间限制思维,让人烦躁短时;开阔的环境拓展视野,使人自由放松。夏天来了,室内很闷热。除了周一在加班和写周报,其他四天下班之后都和朋友在室外,没有刻意安排,基本都是临时起意约了朋友。周二在一咖啡馆的院子里露天看《杀死比尔》;周三在跳海室外和朋友聊天;周四加完班和朋友在楼顶聊天;周五在什刹海旁边的悠航和朋友吃饭聊天。身处的物理环境对我的情绪、思维状态影响都很大,「自定义」电子设备外,我开始自定义住的地方——客厅挂了100多寸的白板+自定义电视壁纸+自定义按时开关调节亮度的小米灯+进门红外感应的小喇叭+多显示器+升降桌等等。我和我常在的物理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有了「联合记忆」,也就是我寄存了一部分记忆到房间中。固定经常在一个地方做相似的事,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行为的「提示词」prompt,形成了一个「场」。这些都是室内。《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中提到「如果你了解一下卡拉卡浴场,你就会发现 45 米高的天花板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第一
周一,大家晚上好!周报第 100 期,是个小里程碑,值得庆祝一下 🎉,感谢大家几年来的陪伴!写这 100 期公开的周报,算是这几年对我改变最大的事情了。生活工作太枯燥,还是要自己给自己增加些仪式感,人为划分几个对自己重要的节点。周报 100 期算一个,读完 1000 本书算一个,下一个应该是 122 天后 —— 记录日志满 1000 天。🤔一周复盘100 期回顾:这个系列从 2021年8月16日开始写,到今天,大概过去了 1011 天,约 144 周,年份上算是横跨了 4 年,四舍五入都够读一个大学了。最开始是为了督促自己写点东西,发现选定主题的输出对我来说有点难,就想到了这个「偷懒」的法子,开了这个阅读周报系列,把自己每周读的书简单回顾一下,水一期周报,至少每周都能发点东西。后面排版变了几次、加入了每周一张照片、每周任务等等,今年开始和两个朋友开周会,也要写一份周复盘文档,所以慢慢地结构化的一周回顾都放到了那个文档,公众号的周报就更自由一些,发展到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可能之后还会变。记忆力太差,写周报,在多个时间戳上留自己的「影分身」,存下档,到时候再回来;刻意想一想,写周报,正好 7
周一,大家晚上好!今天没有晕睡过去,可以按时更新周报,内心非常 peaceful。🤔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散步」「徒步」「露营」过去七天,每天都散步至少三十分钟以上;周三在公园没看手机、没听东西散步两个多小时;周末和新朋友老朋友重走了八年前的线路,在山上露营。虽然有些疲惫,但整体状态非常好!散步打开了大脑默认发散模式,新的想法不断冒出来,不相关的事件在自然缓慢自由地行走中,在我的脑海中「炼丹」,非常好玩。有时候文字并不只在办公桌前才能写出来,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洗澡的时候都在产生好玩的思路,「腹稿」这个词太有趣了。看视频刷微博的时候,新的想法很少出现。应该和人只有一个信息通道有关(one language processer)在被其他信息占据的时候,自己很难实时去发散构建自己的想法。看来还是需要经常性散步,多走走~周末重装徒步西山,阳台山露营。几个朋友从其他地方到北京会合,去门头沟阳台山露营,去年我们是在石家庄会合,去驼梁山露营,已经要成为一年一次的老友露营聚party了。这次去露营的一部分线路,八年前就走过,带队「生涯」的开始。八年前的朋友这次也还在,也是一种幸福。不过,八年前是
这次不是周一了。周三, 大家晚上好!周一太疲惫,19点躺床直接晕睡过去。周报拖更了两天,年初立下的 Flag 倒了,来给大家发 50 元的红包。上次直接发支付宝口令红包的截图,会被机器人爬到,秒抢光。后来我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了—— 按时更新一篇不限字数的周报而已,我肯定能完成...... 打脸了。这次还是支付宝口令红包,不过口令难一点,需要在「网上邻居」这首歌的歌词中找找,提示:「责任教练深入联系」的下一句,共八个字。共计 5 个红包,每个 10 元,先到先得。🤔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被动中断」「效能」中断是生产力杀手。无论是自己在一个 50 分钟的番茄闹钟的工作流中被打断,还是自己坚持的日课被打断,重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都要多耗费一些神力。题目本来想写《被动中断损害效率》,后还是更改为了「效能」。「效能」更侧重自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产出的成果,而「效率」则强调自己在单位时间做更多事情。我之前很追求效率,在短时间完成很多事情。然而有时候效率提高的代价是损害了身体、耽误了其他更重要的事。追求效能,拉远视角,拉长时间线,让自己不紧不慢地达成自己的目标,产出成果,很踏实,不会慌慌
周一,大家晚上好!有些恍惚,今天调休都忘记要更新周报了。🤔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过多准备」「报告」4月份就和两个朋友约定了5月5号,每人进行一个主题汇报,主题自己选。时间其实非常充足,我选择的主题是「如何更好记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三个人用腾讯会议进行的一个小分享,锻炼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还能接着机会总结一下。我们仨一致觉得非常好。我这一个月在 Anki 使用、间歇性复习上也确实每天都投入了很多实践,对要分享的内容还是非常有信心。再加上看了很多遍《How to speak》,对如何做好一个演讲,如何传达自己的想法也有信心,但实际我拖延到最后一天才开始撰写自己要分享内容的框架,最后在和朋友们讲之前,自己也没有完整讲一遍。当自己准备不足的时候,精神就更紧张,紧张就更 容易忘词,忘词就更影响发挥。我当时还打算用两台电脑参会,一个展示自己,另一个俯拍桌面,没有用PPT,到时候直接自己手写板书,调动大家的镜像神经元。想得挺好,不过到演示的时候才发现,展示桌面的摄像头是镜像的,一时间调整不过来,最后就没用。过度的准备带来自信。这次不咋好,不过还可以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计划这一两周,自己多准
周一,大家晚上好!这一周周过得太快了。🤔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灵魂的庙宇」「长时间散步」这周没有出差,且还调休了两天,本以为状态会回复过来。但发现长时间缺觉 + 紧张忙碌,身体还是很累,脸上也频频爆痘。大脑放跑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朋友说要照顾好灵魂的庙宇,确实非常有道理。五一还是以休息为主吧。这周最大的一个尝试是:每天都至少保证了 30 分钟的散步。最长一次散步是 90 分钟,调休那天,随便从一个地铁站出来,刻意没有看电子地图,顺着图书馆大致的方向,散步走了 90 分钟,很舒服,脑子先放空,后又自动蹦出来一些平常不会联系到一起的想法。工作日和同事走路 15 分钟到一个称重的餐厅吃饭,相对健康,菜品种类也很多。而且我还会在下午 3 点左右,自己下楼走两圈,有时候刷 Anki 卡片,有时候什么都不干。计划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我还发现身体所处的物理空间的视野也确实影响人的心理视野,所以打算定期到空旷的地方,到比较高的地方,感受「全局」和「远方」。不然天天在狭小的室内,思维都变得狭隘了。为了照顾好灵魂的庙宇,今天少写点,早点睡觉哈哈。📚白在读书《开窍》所长林超,单纯书籍三星,因为基本是他的付费课
周一,大家晚上好!连续上班 15 天,明天终于可以休息了。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出差,四月份平均睡眠时间被拉低到了 6.5 小时,晚上睡觉胡思八想的「炼丹」时间基本没了,感觉大脑木头了不少。🤔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德清」「现实共振阅读」这周前两天筹备出差的工作,五天在出差,不过这次比上次工作任务少了些。上周尝试在说话上「慢下来」之后,尝试也在处理工作和其他事情上也刻意放慢速度,从容不少。去德清出差的地铁上,我找了本《德清清地流》在高铁上读了一半,到德清的第一天,在德清的山里读完了这本关于德清的书。之前我就经常刻意根据地点,来选择自己阅读的书,很好玩,现实共振。在去内蒙蒙古包里读《寻路中国》,在深夜麦当劳读《大创业家》, 在星巴克读《一路向前》《将心注入》。这次除了「共振」一下子,还用Anki(一个翻转卡记忆软件)制作了几十张《德清清地流》的划线高亮,这本书很一般,不过我在来之前基本不太了解德清,所以它还是有些用的。我又从德清的政府网站上对当地的基础介绍部分做了几张卡。工作的间歇就随手拿手机复习,玩儿「完型填空」。滑动查看更多德清知识卡如果我不在德清,大概率没啥动机、动力去搞这些卡片。在当地的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这周四天到江苏出差,连轴转,周日晚上23:50 到家,看到了高原米。然后后天继续出差。🤔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慢下来」这周四天出差办活动,没出差前也在筹备。工作事情比较多,个人自由时间少了很多。出差会和客户、领导们在一块的时间很多。我并不太擅长这种交际。会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怎么反应。最近刚好将阅读过的书籍的笔记制作成 anki 复习卡,制到《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这本 FBI 谈判大师教沟通方式的书的时候。发现其中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慢下来,沟通的时候要 clear 和 slow ,声音上甚至可以用深夜电台 DJ 的音色,这样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有把握、想得清楚。同时也给自己时间避免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化的反应。这次出差在沟通中刻意让自己慢了下来,减慢语速和想说的字数,精简。感觉很不错,没有那么慌张了。后面再多尝试书中的方法。📚白在读书没有读完一本书。🐱每周一图瘦西湖 感觉好像北京什刹海哈哈出歌🚩一周一目标上次目标:写一篇文章至少是一个长微博。作息和饮食都很重要,最近公司搬家吃的比较乱,假期报复性饮食三次。这周计划每餐都拍照,记录。发现
周一,大家晚上好!加班到 22:30 开始写周报,且接下来两个周末都要出差,作息感觉很难调整,5amproject 估计又要推迟了。🤔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和世界的沟通方式」「表达」因为我周日调休了,所以这周基本四天是自由的时间,给自己安排的事情还挺满,没有留出什么也不做的时间,有些疲惫。不过因「短时间大量摄入信息」还是有个非常有趣的启发:和世界的沟通方式极度重要。这几天几乎是在循环播放《You and your search》《How to speak》这两个视频,发现两位讲者 Richard Hamming 和 Patrick Winston 有很多相同点:都是人工智能领域,讲话都特别吸引人(至少是我)!非常有条理,按 Hamming 的话来说,演讲的 style 很值得学习。这几年写的东西多了点,以为自己和世界沟通的能力上升了些,其实还是错误估计了。上上周发了一个一美元挑战的朋友圈:阅读 《Million dollar weekend》这本书,打算尝试一人企业,做自己的产品。为了突破一下「不好意思收费」的心理,主动向朋友们要 12 块的金钱支持。作为回报,我会给转账支持我的朋友们
周一,大家晚上好!周六加班,周日也很累,累就自动拖延了周报,拖延做这件事就让自己明天更累,像是一条需要打破的链子,或许这是为什么放空休息的英文是 break,神奇写的时候刚想到。fasting - 断食、辟谷breakfast - 打断断食-早餐疲惫的链式循环 - take a break 打破这条链,休息一下。🤔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短时间大量相关的内容」「奇妙的联系」这周还是延续了上周对 Andy Matuschak 笔记的痴迷,大概有 4 个左右的番茄钟在他的笔记上(50mins/🍅),眼睛看多屏幕很累,搜了下相关的播客。一个没听过的,主持人是 Dwarkesh,另一个播客主持人是之前就订阅过他 Newsletter 的 David Perell ,一种很神奇的联系。个人更喜欢 Dwarkesh 的,然后看到推荐的视频中有我喜欢的小哥 Alexey Guzey 采访 Dwarkesh 的播客,顿感亲切了不少!这周阅读也比较多,联系也很多,改天记录一下。「短时间大量重复」是 1000h.org 项目中的核心理念,我扩展到了大量相关的内容,就能产生奇妙的链接。我在想,应该
周一,大家晚上好!今天调休没上班,白天来了个「阅读马拉松」很爽也很疲惫,周报就又拖延到了 21 点之后。🤔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Andy Matuschak」本周工作虽忙,但还挤出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探索 Andy 的工作笔记(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电脑端更佳,堆叠效果)。看到他提到自己也记录「时报」「日志」等,工作时间连续,很像我造的词「管道时间」,且也都使用外部的脚手架屏蔽掉可能让自己分散注意力的网站。感觉很振奋!嫉妒并对标榜样的方法论,然后和过去的自己进行对比。今天太疲惫,周报偷下懒,写短些。另,这周也发了新歌:📚白在读书《建筑的永恒之道》四星,非常推荐。这本书每天在睡前阅读,读的纸质版。建筑系学生必读的作品,将空间、文化和语言都联系起来。《财富的起源》四星,非常推荐。财富其实是一种负熵。让个人或更大的群体变得更加有秩序。这个观点和思路不错,论证太繁琐,2008年就出版了,2018 年左右才翻译到国内。《我,刀枪不入》三星半,不推荐。作者是黑人。小时候遭受家暴、种族歧视以及肥胖。讲述了他的一生他是成为了雪豹突击队的队员、挑战超级马拉松,铁人三项,对自己非常狠,直面问题。我能借鉴的是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一时兴起的周报居然更新了九十期了,很是神奇。「出发」「Show up」就可能遇到非常好玩的事情。周报最开始由每周阅读小总结为主,到结构性反思自己的生活,再到现在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变化了很多。对我自己来说,只要按时 show up,真诚记录就好。 每周个人结构性的复盘也还在,不过由公开的周报更改为了填写表单+写周复盘文档和朋友开线上周会的方式(改天写一个 SOP)。目前个人的结构性复盘表单如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过年回来开始间歇性进行新的 Explore:让自己重复去回答同样的问题,记录变化。形式:至少每隔两天让自己打开摄像头,看着屏幕上的自己,回答我《豆七问》中的七个问题;在周复盘文档中也有一个模块,同样是《豆七问》不过是用写的形式。尝试对着镜头说话,本来是为了让自己脱敏,不害怕出镜和听自己的声音,让自己多说中文,尽量简洁表达自己。最开始是复述做的事情、阅读的内容。后面发现今年根据《豆七问》建立了七个白板之后,都会把阅读笔记重要的部分拖拽重组到相应的白板上去,白板在动态变化,不如就直接结合起来,对着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工作结束比较晚,21:00 断网后来写周报。 🤔一周复盘本周关键词:「解决元问题」工作三年多,发现针对同一个类型的活动流程还没理顺,开始反思并改进。一场活动整体上有三个要素:人、事、物。这周工作上的一场活动,我对参加的人居然还很模糊,即使是过往的活动中已经见了很多次,即使是他们和公司的关系很好,未来大概率还会继续见到。我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虽不是我的工作范围,我的工作具体多在「事」和「物」上,策划性、支持性、工具性的工作,虽不直接接触到「人」,但有时候也会涉及,涉及到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很拉胯,还经常性弄混。之前在路上遇到街坊、远门亲戚都会因为不熟悉,不能 100% 确定对方是谁,而宁可早早躲开或绕道走,很是尴尬。但工作上绕不开了就难受了。遂开始解决这个大概率一直会面对的问题。使用的工具是 Heptabase, 思路是总体上建立思维导图大纲确定「人」的类别、再精确到每个人为单元建立一张卡片。经常性会用到的基础信息,「人」的照片、单位、职务等,制作一个统一的模板,打上标签,放入到 Heptabase 的卡片库中,单独的信息使用提到@功能,比如参加了公司什么活动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