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我在二月份向少数派年度征文活动的投稿,有些朋友可能读过了。为了以后查看方便,我就搬运过来了。文章没有过初筛,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伙伴们的支持!过去的这一年,是我生活方式转变最大的一年。2021年,引入了两种搅动生活节奏的变量—— 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写作。过去的一年,我读完了320本书,刚好等于过去二十多年的总量;写了100篇文章,是过去总量的几十倍。阅读让生活高潮迭起,写作让思绪时空穿越。「高潮迭起」「高潮迭起」用来描述的是积极的生活体验。按说离开校园,成为一名“打工人”,生活中有些小确幸已经实数不易,哪里来的“高潮迭起”呢?进入打工人的生活节奏不到半年,通勤的疲惫、工作的压力已经消耗完生活的热情, 回到家靠着刷社交网络和短视频来“回血”,刷到手机砸脸,每天晚上都是晕睡过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题目为 《王川:一年读五百本书, 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的文章,趁着热血上头,和朋友打了一个赌—— 一年读完300本书,差一本给对方5块钱。没想到改变就从这个总价值1500块的赌注开始了。读什么?一年300本,平均下来每天读将近1本。将目标拆
周一,大家晚上好!01每周一图Patron上支持的一个博主时隔三个月终于更新了视频,Jame Jani自从做货币相关的视频火了之后,生活状态就改变了,这次的burnout应该是专职做油管第一次setback,走出来了,真不错。唯一的汉字在名单里还是显得很突兀。02白过一周估计是第一次参加征文的原因,在投稿了少数派的年度征文活动之后,情绪很激动,频繁打开手机查看是否能过过初筛,每天打开少数派十几次,两天才回归日常生活。这也太不斯多葛了。今天初筛结束了,没有进入第二轮的投票。情绪完全没波动。在这里感谢朋友们的分享和充电~其实把感受表达出来,传递出去,就已经很值了。能够带给阅读者一点点触动,一点启发就非常有成就感!这周五被一辆逆行的外卖车撞了,骑车过马路进入辅路的时候,一辆美团买菜的车逆行而来,丝毫不减速,骑手还看手机,还好我反应快,侧了一下车身,不然人得挂彩。我俩车和人都摔地上了,他的订单散了一地,我的iPad飞出五米远。当时我懵了,以为自己逆行了,因为对方没有任何问我咋样的行为,看上去很焦虑怕超时,我当时没仔细看,以为平板只是钢化膜坏了,人也没事,他帮我把车头拧正,没道歉就让他走了,还问
大家周二晚上好!看来我的时间安排出现问题了,第二次拖延更新了。01每周一图2022年2月25日19点,第一次带高原米出门——在家门口走了不到三米,怂的不行。02白过一周上周工作比较忙,加上最近作息不规律,身体很是疲惫。有几件事还是值得记录一下:早上小度自动播放单田芳老师的评书,睁眼之后在床上跟读五分钟,然后听着听着就忘记跟读了,单老师的嘴皮子真是厉害,带入性极强。整理了一下去年看完的纸质书,给朋友们邮寄了一百多本。送它们出去很安心,不用在我这旮旯里不见天日,默默吃灰了。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给少数派征文活动投稿的flag。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年度征文 | 2021年的高潮迭起和时空穿越 》,文章的末尾可以充电。不过投稿时间过晚,估计初选就会被筛下来。但至少解锁了一次新尝试。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2月21日~2月27日读完:《大变局与新动力:中国经济的下一程》《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毛泽东诗词鉴赏》重读:《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黑客与画家》在读:《中国法院2019年度案例》《形式逻辑》《How we become our d
2017年9月10日 长城露营 最右是我lol醋泡白豆公众号的介绍是“一个学了四年日语,做了五年英语导游的加密货币爱好者”。历史消息中的推文却没有相关的内容,也是不可思议。从16年开始,我在北京一个中外文化交流旅行社做领队,带过几十次短线活动和三日以上的长线活动, 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主要是高校留学生、来京工作外国人(大概60%),还有国内高校的学生(大概40%)。活动类型有徒步、露营以及一般的人文旅行。这篇推文为过去带队经验的分享,不是职业导游的带队指南。对高校户外社团的伙伴组织活动可能有帮助,若是能穿越回去,把这篇推文分享给刚开始带队的自己,也应该有很大帮助。活动之前社团一般有活动的路线行程信息、活动报名者的信息,Trip leader 负责整个活动的执行。行程确定、报名人数够成团后领队就要开始准备了。充分了解旅行路线和活动的行程。作为主领队,要单独负责一次旅行执行的前提是自己之前要体验过这条路线,参加过一期活动,能够大概知道旅途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建立与旅途中人员的联系。保存司机和地接(当地向导和景区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最好的能够提前添加微信。在旅行开始一两天前,要和大巴车司机师傅打
不是周一了。大家周二下午好!昨天工作太过疲惫,九点钟打算在床上小憩一会,再爬起来更周报。谁想,再睁眼已是凌晨一点了。01每周一图2022年2月13日雪中的国图南区。02白过一周上周的周报中说要“上高速,松刹车”,于是无限制阅读+工作+手游+端游+刷微博。一周下来,是干了不少,睡眠和锻炼时间被剥夺,体质迅速下降,稍微一降温,就感冒了,被动躺平。看来还是要“细水长流”,关注身体健康。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2月7日~2月13日读完:《自私的基因》《情感机器》《创造性思维》《心智社会》《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写作的诞生:如何开启你的写作之路》《剑道:雷阿伦自传》《苍炎》《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重读:无在读:《中国法院2019年度案例》常驻 下饭读物《青春万岁》《形式逻辑》《自私的基因》四星,比较推荐。上周谷夺冠,网络上有一种“你几十年的努力,怎么能比得过人家几代的基因积累”的观点,于是就找了这本经典的基因相关的书来读。篇幅比较长,读了三个小时。主要是讲基因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存在,而使得人们演化出各种行为和心理。书中的观点现在基本都成了常识。读一遍,遍历一下作者举得例子,还
昨天读谷爱凌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今天读羽生结弦的自传《苍炎》, 发现一处共同点。具象化、意象化训练谷爱凌在文章中讲到,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要违反自己的生物直觉,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她是这样和恐惧建立起联系的: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叫做具象化:当我尝试一个新的技巧动作之前,我会感到胸腔有一种紧张感。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当我爬上巨大的起飞坡道时,我会在想象中伸展我的双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然后,我要在脑海中描绘如何以反方向扭转我的上半身,产生扭矩,然后再让它朝另一个方向弹回来。现在,在我的意识里,我已经是飞在空中的状态了。——《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羽生结弦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意象训练:我一直是一个很注重“意象”的人,做跳跃的时候也很重视意象训练。状态好的时候,我可以在做跳跃动作的时候,脑中浮现出跳跃瞬间姿态的3D影像,然后我就知道“啊,这里有点儿不对,得稍微调整一下”。状态尤其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360度的全视角影像。——《苍炎》两人的这种在大脑中演绎动作的具象或说是意象训练很相似,都是在动作未发生之前,提前虚构未来要完成的动作。演绎训练让身体预知了接下
现代社会还没有发明出一键导入所有知识的脑机接口,上一代出生后习得的知识也不会融入基因遗传下来,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从头学习先辈们已经弄懂的知识,耗费精力去解决被解决过的问题,从地面开始爬巨人的身子。这个过程,目前看来,无法避免。那生活中我们反复遭遇到的问题呢?每一次下定决心背单词都从abandon开始;每一年开始都是要从健身、读书、规律作息这几项来改变自己;每一次自我介绍都要抓耳挠腮就地想一次。.....Track美好的领悟一天能来几十回,屏幕上的字要一个个敲。现实是动态,一次性解决问题是个美好的幻想。但借助工具,却能够帮自己省去一些无用功。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就是这种工具,古代它是文字和壁画,现代又增加了音频和视频。上上周的“白过一周”中开的脑洞是万物皆可做笔记。独立居住这几年,学会了做几道菜,外卖如此便捷,下厨的次数就不多。荷包蛋这种步骤极少的菜直接上手就能做了,到了红烧肉这种步骤复杂、食材多样的菜式时,每次都要打开手机,搜索教程,忘记收藏教程的后果就是做出的红烧肉的味道波动很大。前几周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黄豆红烧肉,为了下次能再达到同样的水准,赶紧打开笔记把过程食材都记录了下来。于是
又是周一,大家下午好!假期刷一下就过去了,不管怎样,都要接受要去上班的现实了。01每周一图大年初一,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打牌。线下打牌真是快乐。02白过一周过去的这周是不用上班的一周,因为疫情,就在北京过年了。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去年赶在大年初一回到了家。省去了线下的走亲戚拜年的活动,线上微信电话给长辈拜了年。空出来的时间哪里去了呢?过往都是不要自己“操刀”年夜饭的,打打下手就好了。就地过年, 就必须得自己上了,从食材采购到下厨,事情还真挺多,连续忙了两天。很多食材碗筷都是大年初一才买齐。反思一下,过节之前是做了一点计划,但我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过年的人流量和物价都是飞涨。花几个小时排队这事儿目前我是真接受不了了,丢掉购物车, 一大早来几分钟结账完毕。未雨绸缪,要计划自己的计划,还要预测别人的计划,别撞车。假期还算充实,跑赢了时间,目前是2月7日,完成8本。看了电影,刷了《开端》,逛了植物园。新年松开刹车,上高速!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1月31日~2月6日读完:《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未来学大会》《攀岩人生》《当良知沉睡》《规律》《麦肯锡商务沟通与文案写作》《
你去了餐厅,想吃个饱饭,桌子上有十几盘菜。有人说要按照法餐的顺序来吃,entrée、主菜和甜点,优雅浪漫;有人建议吃饭前先来一碗汤,增加饱腹感,吃得少,可以保持身材。你挠耳抓腮,犹豫不决,空着肚子要想出最优的吃菜顺序。这时候预约的网约车司机给你打电话,说先生我到地点了,您是去某某会议中心吧?想到今天要开一个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不把肚子填饱可是不行,于是你抄筷子,朝向了你最近的那道菜。十分钟后,你吃饱上车了,也想不起来自己刚刚是按什么顺序吃的。你吃的每一口都算数,先动筷子。上面是我在tk教主的一则微博的启发下,拓展想象的一个场景。tk教主说学技术和吃饭很像,嘴里念叨着“我要吃了我要吃了,吃完了我就不饿了”,但没往嘴里夹任何食物,肚子是不会凭空被填饱的。无论是按照什么顺序吃,都得先动筷子。另一个博主笛卡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之前总是想找到最优的路径,按照最合适的顺序、最理想的递增难度材料来一步步,不浪费一点精力,不走任何弯路。开始在“按照什么路径走最优”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浪费精力了。先动筷子,行动起来,才是“最优
今天是周一,也是农历2021的最后一天,大家上午好!提前拜年了~过年好~每当节假日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上班上学的时候不知道是日历是几号,假期的时候不知道是周几。这两种标记时间的方式之所以会“你清我浊”的变化,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我们实际上是用事件来标记时间的,工作读书的时候,日期不重要,数到了周末就可以休息;假期的时候,反正都是休息,记好几号要回去上班上学就行。这么想来,我之所以还记得今天是周一,还是因为每隔七天,也就是每周一,要写一篇阅读周报。01每周一图2022年1月30日五点多,人流量比平时多好几倍的超市。电饭煲说人挤人才是年味!的确,没有鞭炮之后的年味三大宝:人挤人的市场、红色的装饰品以及刘德华的恭喜发财~02白过一周连上七天班的一周的确有点累,不过总体心情还是挺不错的,自制了一个红包封面,虽然有点土,但文案都是原创的。今天也是一月份的最后一天,记了一个月的日志,感受是记日志能让人产生多活一次的幻觉,有几天的日志是第二天补的,忘记了就需要查找一下前一天的聊天记录、支付记录,再回想一下,好像就又倍速过了一次。日志还能让自己在说起这一个月都干了点啥的时候,记忆更清晰一点。03阅读
最近进入了“基本上不会无聊、对生活大部分都是热爱”的状态,今天简单用写作的方式探索一下自己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不顺心的事情总会发生,要多条腿走路。今年开始写日志,在notion中做了个模板,日志模板由三个问题组成:你今天都干了啥?你开始做你想做的事情了吗,如果没有,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你今天开心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即使某一天过得不是很好,写完第三项,都有注入点积极的能量。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些好朋友和家人,这些龙虾教授说你没必要全部都有,但至少要有几项。写日志的时候,发现这些自己目前竟然都是有的。今年因为疫情,大概率是要就地过年了。不能回家见家人,确实会让人有点沮丧,有多条腿走路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其他方面的顺遂来对冲这种沮丧。留京过年也让我有时间能和同在北京的朋友过节约个饭,能够省去路途上的时间收拾一下房间,多尝试几个游戏。生活一方面受挫,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援。所有方面同时坍塌,倒霉事都发生在同一天的概率要很小。和世界建立更多的链接。和越多的人和事物建立链接,所谓生活对我来说越有意义。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是幸福的,比如说醉心于解题的数学家们。但生活中,人有情绪波动,有了新想法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01每周一图2022年1月23日晚上七点多,第一次尝试做黄豆红烧肉,成果出奇不错。今天赶紧把过程整理成了笔记,希望下次能复原。02白过一周上周最终除了阅读周报还是没能多写一篇,这周要加油了。从1月1日开始保持着记录日志的习惯,其中第二项是“今天你是否开始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 每天写日志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在灵魂拷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周末的时候看了2009年央视面对面采访当年明月的逐字稿(我整理出来放在了notion,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有了一点共鸣: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是被排斥了,而是自己的选择,“前进”中获得“狂喜”。从去年11月开始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不看娱乐性质的视频已经三个月了,越来越接受自己的选择。还发掘出了其他爱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整理成笔记,成为一个“生活家”,目前已经建立了我的“How to eat 食材食谱”笔记。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1月17日~1月23日读完:《北京折叠》《其主之声》《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编剧的艺术》《作家笔记》《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
又是周一,大家晚上好!01每周一图高原米在我身上舒展,完全放松,这个角度看不出体重的飙升。终于开始整理纸质书了,高高帮我拍了一张豆瓣上那种和一年读完书的照片。这张还是可以看出我已经不是个瘦子了。(其实是好几年都不是了)02白过一周不看生活日志的话,已经完全记不清楚这一周都做什么了。前半周工作倒不是很忙,周二下班特别早,回家之后连续玩了五个多小时的吃鸡游戏,晕睡过去。下半周的工作开始忙,周末准备年终汇报、加班拍摄。忙中偷闲去吃了重庆火锅。今天Ali的Newsletter很有趣,他说他雇了一个accountability coach,没有查到具体的中文翻译,根据描述,这个accountability coach就是负责每周抽出几十分钟的时间来和他聊一下这周都要做什么,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然后coach就会隔三差五发消息催促一下,然后下周再见面或者线上见面。更新阅读周报也是一周一次的回顾整理,但键盘没有人格形象,我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互动性要比accountability coach差一些。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1月10日~1月16日读完:《文心》《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风格感觉
又是周一,大家下午好!01每周一图早上路过天安门。02白过一周上周只更新了两篇推文,本想写一篇关于mirror的文章,到要动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了解太少,用的太少,写出来的内容自己觉得不值得公开发。去年从九月份开始一周工作日五天更新,基本达成,养成了每天都敲键盘的习惯。最近反思发现,更新的推文都是千字左右,写的长了时间上可能不太够,写的少了又是意犹未尽。于是打算更改一下今年的更新计划,每周的阅读周报保持,其他就跟着感受走。上周末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装修网站,发现了几个个人非常喜欢的网站。向这个方向努力建站。https://www.gatesnotes.com/https://sive.rs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1月3日~1月9日读完:《快速阅读术》《将心注入》《从头开始》《曼巴精神》《那个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的商业帝国》《无聊的魅力》《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新思维》《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重读:无在读:《现实不似你所见》《戒糖:改变一生的科学饮食法》《21世纪资本论》《链接》《快速阅读术》一本比较另类的关于快速阅读的书,五星推荐,作者关于速读的理念我很认同。
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今年阅读的种类范围还是一如既往的杂,还是有很多逻辑性强,以及背景知识薄弱的书中途被弃掉了,明年希望能好好啃一下。数量上达到一年新高,新书300+,重读20+。希望继续保持,另外要多记文献笔记。《像哲学家一样生活》1作为俄亥俄州的一名哲学教授,作者把这本书写得是丝毫没有哲学教材的枯燥感,没有任何哲学理论基础的读者都能够读懂。书主要介绍了斯多葛主义这一生活哲学 。这本书是我年初的时候阅读的,当时情绪上有时候还不是很稳定,时不时会为了已经发生了、不可改变的事情而懊恼,也为不在自己可掌控之外的事情所忧虑。这本书对于当时那种状态下的我来说,真的可谓是及时雨了。书中的核心内容很简单,号召人要采取三分法看待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在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 上做出努力,尽人事,知天命。要过一种经过审视的生活,对自己所拥有的要常怀感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由别人把这些看起来很普通大道理讲出来。作者举了大量故事以及实际案例, 来论证这几个简单的观点,当读完书之后再看到它们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因为已经从大量的文字构建的场景中得到了震撼。这也是我觉得人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长的篇幅甚至是写几本来小说来表达 &nbs
新的一周,大家晚上好!01每周一图周五拍摄公司新的办公室,有几句年代感的口号,据说这几栋的建筑都是老的厂房改造的。北方冬天冷得肃杀,但有了一点阳光让人感觉很舒服、慵懒。02白过一周这周工作上特别忙,还要搬运设备来回跑,所以一周五天工作日,有四天都在打车,刚开始还有精力和司机师傅唠嗑,后面累得就真不想说话了。周六上午突然开窍,好像“收到了来自宇宙的信号”,一下子掌握了 hack life 的秘诀,把过往的dots都连接了起来。已经写了一部分——《如何让改变发生?》,本来想把题目叫《动机是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但觉得是第一次写正式方法论的推文,就改正式了。但感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是要hone my word。本周能刷到大家这么多朋友圈,真是开心,太有过节的氛围了。03阅读周报#阅读周报 12月20日~12月26日读完:《福格行为模型》《蔡骏24堂写作课》《工作的迷思》《思维的囚徒》《不吃肉的霸王龙》重读:无在读:《一人之下》漫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福格行为模型》是这周读到的最推荐的书,一本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方法论手册。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模式是可以被设计的,我们可以设计
图片来源:《福格行动模型》今天上午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过去失败的事情是为什么。可以算的上是今年的为数不多的“顿悟时刻”了。这次顿悟时刻的触发点是福格老师的行为模型:B=MAP(behavior=motivation+ability+prompt),即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动机是一只猴子1动机, 也就是我们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欲望,其实是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很不可靠。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看类似“How bad do you wanna succeed?”类似的励志视频, 看视频的时刻和之后很短的时间,开始全面改变自己的生活,好好学习,追求梦想的动机不要太强。但是没过多久就再一次陷入了“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循环中。当然动机高涨的三分钟热度至少是要比没有好一些,至少能让自己行动了一点点。没有思考如何设计自己行为,就开始盲目地“克服困难”开始努力,是不长久的,鸡血有失效的时候,动机这只猴子不理你的时候,它是帮不上忙的。现实从来不飞跃,要改变发生,就要保证动机这只猴子不在的时候,自己也能做该做的事情。动机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还可以有另
人文学科的核心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并用准确的词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Make a point乔丹皮特森在康复之后的第一次讲座上被问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表达出来后还能吸引人们去认真听。他的答案是——学习写作。写作是条理性的思考。要开始写作的话,你必须要找到一个自己想写的话题或问题,以此来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最高层次的思维锤炼是挑有争议的问题,然后严肃地写作。有了主题之后,信息从哪里来?于是你需要去阅读,通过阅读,找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于是你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 对所有自己读到的信息进行辨识,哪些信息是有联系的,在写在纸上的时候,你需要锤炼自己的词语,写出一段又一段话,段落连成篇章,篇章又连成文章。在此过程中你需要磨练你的词语,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更优雅地表达。找到合适的言辞并不容易,皮特森在回答中提到,他所写的《意义地图》中,几乎所有的句子都尝试几种甚至是几十种的表达方式,写出之后,花费时间琢磨哪一种更好,选择出自己所认为最佳的。你不能为别人而写。你不能为了别人开心高兴而写,不能为了自己的特定利益去写。写作是在挖掘、发现并塑造自己。当你为了图省事而是
今天连轴转,开会到十一点半,写推文来不及了。昨天晚上打车回家遇到的司机大姐还挺健谈的,我想到了之前在微博写的#白的打车瞎聊#记录,还挺有趣的,整理一下放到公众号来了。黄包车过往1TIME:2020年10月5日一点钟现在正在打车回家的路上。滴滴司机一如即往很健谈,刚开始聊得很来,从旅游司机谈到滴滴的分成。他说自己家里有三个孩子,每天早上八点点开始出车,晚上一般一两点才能回到家。一个月也刚刚能到一万。感叹大家都不容易,想给多加个红包。结果谈到几年前他在天坛附近拉黄包车,说是坑老外很赚钱,上车要20,到了目的地要80,不给不让下。顿时我就不想说话了。还好用的是软件叫的车,不然深夜估计得被狠宰一次。法国毛粉2TIME:2020年11月15日凌晨终于知道生活无聊,失去乐趣的人为什么喜欢开滴滴了。尤其是大晚上的,碰到志趣相投的人能聊好久,也能够聆听对方的故事。刚刚打车,从传媒大学回家。遇上了一个在法国生活20多年回北京探亲的大叔。这个大叔是一个毛粉。于是一起感叹教员的成就,他对教员佩服的也是五体投地。他对我看完毛选和其他有关教员的书籍感到有些震惊,他说,他的母亲也对教员特别敬仰。很欣年轻人也能够主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