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不会专门选左上角45°飞行,是摄影师选择这个角度拍摄,图片效果就给人一种昂扬向上、飞向远方的感觉。这件事情鸟本身不知道,它只是在飞行而已。为什么需要新的信息?摄影师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自己情感,积极的情感被赋予到照片上,于是看到照片的人也可能受到鼓舞,这是积极情感的一种传递。摄影师最初的积极情感可能是从其他方面获得的,ta在客观的鸟飞行这一景象中加入了自己主观的思想。于是真实的照片就被赋予了积极的情感,我们最开始会被这张特定角度的照片会受到感触,但如果把它挂在自己的书桌上,逐渐照片所承载的积极意义也被消解了,成了一张普通的照片。频繁使用的东西会成为我们生活中被忽视的常量。鸟的照片如此 ,我挂在冰箱上的型男腹肌海报也是如此。在初次接触的一段时期里, 我们在情感或者思想上还可能受到触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触的频繁,这件外在的客观事物已经被我们主观化了。不确定性是有风险的。我们的世界中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已知的领域,另一个则是未被探索的领域。当我们要接触到未探索的领域时,我们所依靠的是自己已有的经历和他人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包括前人留下的文字等资料,从这些中提取总结出的模式,就是探索未

思考 · 2021-12-21

今年改变年终总结的形式,模仿CAMELLIA YANG的年终总结,按照月份回顾一下这一年。January1跨年夜坐在电脑前,放着红白和B站的跨年晚会,和朋友聊天,翻了一下钱包,发现18年留的一星半点的币都变成几百块了,体会了意料之外捡钱的快乐。搬到新的住处,正式入职开始打工生活。工作不是很忙还能够在家办公,开始了疯狂的阅读,边看《我的天才女友》边追剧,在一月份成为南城香的忠实粉丝,周末吃完饭之后在南城香或转移阵地到咖啡厅读书。一月没设限,也没有刻意数着读书的数量,月末统计51本,以非虚构类型的书为主。体验到不设限,每天都能进入心流状态的快乐。认识了新朋友,同《汉密尔顿》粉丝,连续刷了八遍的《汉密尔顿》,背诵台词,几年前看《洛奇》的上瘾的感觉又回来了。February2疫情还是在继续,回家过年的可能还会隔离,本不打算回去了,在大年三十改变计划,做了核酸,大年初一踏上回家路。在微博上的月度总结被UU转了,涨了一百多粉丝,还加入了 发光群,认识了很多朋友,体会到群体的力量,读书健身游戏等各种推荐,打开新世界大门。从发光群Mark了一本《啤酒博士的啤酒札记》,还结识了喝啤酒的朋友。March3

生活 · 2021-12-19

过去的三个月,我把手机的一屏幕设置成了空白。 手机一屏01手机的一屏是解锁手机之后的界面。我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但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被环境引发或者自己习惯的延续。语文课上讲到一套卷子的小作文题目,漫画的主体是一只拿着手机的手,只不过手机有了很多“根”长在了手上。当时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觉得,等到了大学都是这个样,果不其然,从拥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它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大概平均下来,过去的几年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下来都至少在4小时以上,加起来都至少有5000多小时,算下来真是很长的时间了。可以给自己找借口有时候使用手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但大多的时候都是娱乐,还不是彻底放开玩个爽的娱乐,而养成了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拿出手机的习惯。解锁之后不加任何思考地穿梭于各个软件之间,当手机要没电的时候,两个小时以及过去了。而我却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在手机有了时间统计功能之后,就能从“屏幕使用时间”上找到时间都去哪个软件上了的答案,而到底做了什么,隔一个小时就完全记不起来了。把手机一屏的所有软件都移动到需要划一下才能看到的第二屏,是对这种无意识习惯的反抗。当我的手像是被控制了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1-12-17

还有两周就要过完2021年了,虽然每天都还是相同的风景,类似的事情,但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新年的味道。 时间节点01对于个人来说,不用特意等到时间节点才开始做自己想做事情。生命有限的生物才会思考时间。人会想自己要成年了,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了,也会想自己购买的车距离强制报废还有多少年。但这有限的时间对于人来说也是有限的,新年钟声敲响之后的下一刻和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生从来不飞跃,不用等待最后审判,日日都是审判。还有十几天就要迎来阳历的新年了,我虽然过去一年中都持有上面的观点, 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想做就做了,拥抱了很多新的事物。又要到了这个人为的时间节点,按说不该有什么触动,今天回来的路上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也有种很强烈的辞旧迎新的感觉。情感共振02人大多时候都是孤独的,而节日这些人为的时间节点,让人们有了情感共振,将自己融入了更大的群体中。我最近的感觉是这么来的:关注的博主发了自己的年度书单,微信群中的伙伴也都开始要做年终总结,路上的行人也都开始讨论今年还能不能回家过年.......城市化下的人们,现在更是迈进了智能时代,也不用集体耕种,也没有了大家族农闲时节的

思考 · 2021-12-16

字不如其人,字如其心。外延与状态之前经常听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老师强调一定要把字练好。小时候把字如其人理解成为,字写得好看,别人对你就会有一个好的印象。一手好字,人会潜意识中觉得写的人颜值会高一些。后来我发现二者并没有什么关系,帅哥可能的字也可能很难看,更别说在父母的时代还有很多的帅哥美女都不会写字。但写得一手好字的确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字如颜值没关系,但我发现它和人的状态、心境很有关系。翻看自己之前的笔记本,心态不稳定,情绪有起伏的时候,字在大体上呈现出连笔、潦草、不被控制的风格;心情佳,心态稳的时候,字写的是一笔一划,整体上还算整洁。‘字体的好看与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的。所以上一段所说的字的形态和人的心境有关,都是个体状态下的波动,按照自己手写的字来表现心境的起伏。也就是说练过几年硬笔书法的人,状态不好的时候所写的字,要和自己投入时候写的字相比,不能拿到一个小学生写的作业面前,说小学生的状态不佳。智能时代不用手写了,但我们还和世界有其他的连接方式。到了现在,大多数提笔写字最多也就是签名,或者拿个电子笔在平板上写字。这时候字就不能见其心了。其实字只是人与外界交互,由人这一

思考 · 2021-12-10

两个月了,我的一次大扫除还未结束。坐下容易起来难如题,不要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坐下来。有些事情一鼓作气干完要比拖拖拉拉更省力气。比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这件事。我在大约两个月前开始了一次打扫除,在进行了一个小时之后,外卖来了,于是就停止打扫,坐下来吃饭看视频了。这一停不要紧,再开始可就难了。由于我整理房间的计划比较理想,而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了这件衣服放哪里,那件物品要不要扔等各种问题,需要做的繁琐决策太多了。又是自己一个人住,没有所谓的卫生检查,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且对生活也没啥影响,不过是把这堆东西堆放在角落,显得很乱而已。断断续续,之前收拾好的地方又开始重新乱了。于是就更不想整理了。书桌的整洁程度会影响效率和心情,这里的书桌其实应该扩大到所处的整个环境 。在房间比较乱的时候,我还是保持了桌子的整洁——把桌子上其他暂时用不到的东西堆到的沙发上,其实还是乱的。心流状态的时候还好,其他的时候余光能够看到的地方如果未整理,心理上就会不舒坦,有时候那一堆未整理的东西在我的背后,不能看到,但也能感知到,也是难受。这时候就想要清理一下,但是想到还有那么多的角落需要打扫,就觉得自己需要一下子完成的是“i

思考 · 2021-12-08

至今还记着高中历史老师的一句话:你要近视了的话,就戴上眼镜。看东西吃力,脑子是会转得慢的。看清楚01脑子转的块慢,好像和带没戴眼镜没有啥关系,但细想一下历史老师说的是有道理的。还记得打球眼镜被砸坏,没得及配新的眼镜。除了看不清,伴随而来的还有好像我的听力也下降了,脑子因为要留出带宽去猜测老师说了啥,写了啥,自然就不能在最佳状态思考问题了 。戴上眼镜,看的清晰,脑子也不会因为需要猜字而慢半拍了。历史老师总是在强调,学习的时候,要把可以解决的外在问题先解决了,近视了,去配眼镜, 上课听不清楚,就往前坐。不要让这些因素影响你的思考。让自己处于自己能够处于的最佳状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阻力自然就小了。当然也不要苛求自己一定要在完美的状态才可以开始,不要求买最好的文具和最贵的跑鞋,但上课最好还是有可用的工具, 跑步至少也要有双鞋子。在上课之前,实在买不到文具也不能苛求,这时候就单纯用心听课就是最好的。在中学时代,还没有云笔记,都是手写, 上课记录的笔记如果过于潦草的话,自己课后还真有可能看不懂,及时能看懂,也要比阅读打印材料要吃力。所以又想起来了老师的教导:字尽量要写得容易识别,是为自己好。重新开

思考 · 2021-12-04

所谓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自己忽悠了。吸引力法则可靠不?01吸引力法则在一些情况下有用,可能是坚信吸引力法则的人自我效能感更强烈。所谓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积极,那对外表现为比较自信,对把事情后做成很有信心。《贪婪的多巴胺》中提到有一个科学实验是这样的:多数时候,如果我们处在环境中,会模仿与我们交流的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用手触摸他的脸或者做出什么手势,另一个人也会做同样的动作。但是当涉及到控制和顺从的姿势时,我们则更倾向于采取互补的姿势,也就是说对方如果变现为很霸道,我们则会倾向于更顺从。当别人对做成一件事抱有很高的期望时,我们无意识就会屈服于他们的意志,给他们让路。这样他们的自我效就会得到充分的表达。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进化成这样,人类行为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参加一场你完全无法取胜的比赛是不明智的,还可能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乔丹皮特森被称为龙虾教授,也是因为他推崇人也应该在姿态上向血清素强的龙虾学习,要昂首挺胸,在外在上显露出自己的气势。吸引力法则当然不是万能的,它在脱离了现实情况,还允诺人只要想要达成一个结果的欲望足够强,那你就能做到。这当然是不

思考 · 2021-12-02

无聊是一块“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我们置身于“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舞蹈的发明01最近在看一位韩国的哲学家韩炳哲写的书,其中个观点很有趣。舞动可能是这样诞生的:一个人在行走无聊,又没有办法摆脱无聊,没办法像现代人一样听歌、听播客、打电话聊天,他就会变得焦虑,烦躁地转来转去,急切开始尝试各种可以驱赶无聊的活动,甚至是重新发明一种走路的方式——可能就是舞蹈。在行走时候的深度无聊的激发下,人可能会把行走步伐改为舞步。如果舞蹈没有被发明,在现代社会的节奏下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吧。在韩炳哲看来,现代的社会已经从福柯的规训社会变成了功绩社会,也就是借由自由、自我 完善等观念植入,让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将追求效率,追求所谓的“更好的自己”内化。和笔直的步伐相比,动作花哨的舞蹈就显得过于铺张浪费了,非常不符合绩效原则。福柯的规训社会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都有一种高于个人的力量督促着 人们达到既定的目标。韩炳哲的功绩社会则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构成。我们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

思考 · 2021-11-30

"磨损"这个词在我的脑中晃荡了不止好几周了,刚回到家,和高原米玩了一会,思考着今天要写什么,它就又冒了出来。执行中的磨损01磨损字面是东西用久了,外表变得粗糙、破损。但我感受到它冒出来的时候不只指物理层面的磨损。对象多了,层级多了,磨损就容易出现。几个月前,北京某个小区发生了一起火灾,楼下的住户把电动车电池拿到室内充电,电池起火,连累了楼上一家五口遇难,充电的人倒是逃了出来。北京其实一直在宣传电动车的充电安全,这件事发生后,冲上了微博热搜,官方好像出台了政策。大概近一个月后,我住的小区才开始统计住户的电动车充电情况,考虑在小区内,安装充电桩。政策的落实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理解,被基层的人员贯彻的程度其实也是被磨损了,因为我登记完了之后没有任何的通知了。并不是批评抱怨什么,只是单纯觉得这个例子第一时间就让我想到了磨损这个词。磨损这个词可以用很多词来解释——滞后、不彻底、不完全等等。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磨损更是随处可见。说好的要好好整理下房间,结果两周过去了才收拾了不到四分之一;每次想很多,写下来的时候,一些脑中的内容和感受都不知跑哪里了。磨损的出现是因为有阻力在,也可以说是我们要做出

思考 · 2021-11-26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吃脑花的人,另一种是还没有吃过脑花的人。猪脑花01今天和朋友吃火锅,尝试点了一次脑花。第一次听说脑花这种食物,还是四五年前学校附近的山城辣妹子火锅店聚餐的时候,不过当时看到了脑花的外形,觉得非常像一个缩小版人的大脑,有点渗人,没有吃到嘴里。之后很多次在北京吃火锅就自然把脑花忽略了。今天终于尝到了半个脑花,蘸上辣椒粉,没有一点腥味,口感有点像豆腐,但要比豆腐更加柔和,在火锅热汤里烫了半小时的脑花,闻起来还有点烧烤的味道。其实除了猪脑花,还有鱼脑花、兔脑花,不过这些动物的脑花单个体积太小,还不好完整取出来,相比之下,猪脑花做为一道单独的菜,要合适的多。所以一般说脑花的时候,就是指猪脑花。脑花的四分之三都是水, 还有百分之十的蛋白质和百分之十的脂肪,没有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所以口感特别柔和,还富含钙铁磷等微量元素,营养是十分丰富。大多数人不尝试脑花,我猜测可能是两种原因,一是没在成都重庆,其他地方的火锅一般没有脑花这个选项;而听说过脑花且能吃到却没有吃的,可能是顾忌这道菜的外形和脑子这个部位,就像有很多人不吃动物的内脏一样。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吃脑花的人,另

生活·思考 · 2021-11-25

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我希望巨人不是溜肩。造轮技术被藏着01重新造轮子,不是要重新发明轮子。轮子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次飞升,圆形的车轮大大提升了人类搬运物品的效率。轮子的核心就是它的形状,被人看到了,就很容易能够模仿。但现代技术的复杂,制造出的产品背后就如同一个黑箱,不可能一眼被别人猜到新技术的原理。加入世贸协会,中国本着市场换技术,提升国内技术能力的目的,允许外资与中国企业合资成立在中国的新公司。政策放松,加强交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但技术的大跨步前进是靠“拿来主义”实现不了的。“天真的”发展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的发展理论,它们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都是把技术看作可以自由获得的公共品。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技术进步是伴随着设备投资而自然发生的事,而创新表现为生产函数的移动。由于各种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等)的相对稀缺状况(禀赋结构)决定要素价格的比率,并因此而决定最优化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水平,所以劳动力较便宜而资本较贵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从这个逻辑出发,创新只能是发达国家的事,而发展中国家可以随着自身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去从发

思考 · 2021-11-24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