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是一种对话电子问卷或表单(Forms),  一般用来向大家收集信息,设置好问题,让不同人填写。比如我最早接触的问卷星、报名表单,都是如此。如果查看后台,就会发现收集结果会自动汇集成一张表格,列为各项问题,行是不同的人。表格结构性强,后续无论是分析数据、做图表展示都非常方便。传统表格输入是单一维度的过程,对照横轴表头,一行一行填写;问卷的形式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将输入转变为一种对话。如果问卷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呢?三年前,脑中突然冒出的这个问题, 启发我找到了现在每天用得最多的工具。问卷的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那它就成了一份独家问卷,实际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个人追踪工具。问卷填写人只有自己, 不代表问卷只被填写一次。 不同时间戳上的自己, 有很多个。过去 3 年,  我把问卷作为了一种个人追踪记录工具。制作了 20 多种问卷:1、番茄表单问卷——每个番茄闹钟前后填写2、朋友见面问卷——每次朋友见面后填写,记录时间、地点、 干了什么、聊了什么等3、会议纪要问卷——工作会议无论是否要求写会议纪要,都会顺手填下4、情绪波动问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填写5、编程

技术·教程·方法论 · 06-17

把触动瞬间,变成力量源泉当我们有强烈想要实现的目标时, 往往能发掘出常见工具的新用途。最近一年,我用这款通常用来「背单词」的 Anki 记忆软件,构建了一个专属自己的触动瞬间的「花园」。我们的大脑总是偏向记住不愉快的事,让美好淡去。手机照片堆积几千张, 那么多触动瞬间,没有多少被重新感受过。若不刻意设计,日常生活的繁忙会让我的记忆力变成金鱼,那些瞬间的触动,变成沙滩上的脚印。忙碌中,逐渐失去那些本该让我们感受到被爱与支持的珍贵记忆。520521, 谐音的日子给大家表达情感的契机。送出和收到很多爱。(请允许我秀一下)想象下,如果这些触动瞬间能完美保存,会是什么体验?我们试图用多种方式保存这些记忆: 从物理相册到手机照片再到社交媒体。不过却各有不足:- 相册落灰占地儿难以整理;- 手机照片被新内容表情包各类截图塞满;- 社交媒体更像是展示而非细致的触动记录。最关键的是,它们没有主动回顾的机制。人脑运作是单线程的,我们不能同时决定「应该回顾什么」和「完全沉浸在回顾中」这两件事。且按照线性回顾顺序,内容变得可预测,失去新鲜感和惊喜。Anki 这款高度自定义化的间歇性复习软件, 刚好完美解决了以

教程·方法论 · 05-23

大多情况下,如果我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专注,晚上就会睡得比较好。专注意味着我自己控制注意力,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完成计划的事情。但现在,电子设备劫持注意力,简直太容易。手机通知、弹窗、微信消息等等,虽然查看点那一下,就需要一秒钟, 但切换手机屏幕 之后注意力可能就被劫持,最后脱离计划在不相关的事情上,刷去了一两个小时。就像《赌博破戒录》中的开司,回过头来, 已是豪饮。回过头来,已是——狂刷短视频或微博...于是我进行了各种尝试: 关掉所有不必要的消息通知、把手机屏幕调成灰色、使用 Coldturkey 这些屏蔽软件。以自己为主, 把手机这些电子设cx备当做工具,这种思路和感觉很好!略微「驯服」了手机,但也会有很难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 我一直想要满足自己这样的一个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播放自己想听的音频。无论是歌还是演讲音频啥的,我都存了一堆,我知道在自己什么样的情况下,听到它们就很激动、很平静、很有力量。在手机和电脑上尝试了各种自动化软件后,我放弃了。电子屏幕让我又爱又恨,能够在屏幕上完成很多事情, 但又因为很多事情都在屏幕上完成,所以在用这个复合工具的时候,不能像用锅铲一样,我拿它就是

生活·方法论 · 03-14

被朋友们问过多次「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评估发生上我身上的事,和合理化我做过的事,构建起一个对现在有用的自我叙事。这是我当下的回答。换句话说,大多时候很自恰:不好的事儿来了,我大都能用各种外门偏路子,把现在不能改变的东西,让自己觉得是有利于我。甚至能把和自己没太大关系的,强行融到自我叙事中去。前段时间,朋友发我一个「豆」字的变化视频,「豆」原来指盛放食物的器皿,后面演化到多指豆类。起「白豆」网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样解释。现在知道了,那因为这字儿有过的含义,让我的自我叙事更自洽了——「豆」原来是盛食物的,证明肚子有货,可以产出有价值的粮食。图源:鹿鸣新礼记当下可以改变过去,未来可以改变当下。这种重新评估、构建对自己有用自我叙事的方式,让我更自恋,在心里有一个自己为主角的故事。有故事很好, 让各个时间上的我整合起来,更有连续性。《情绪》提到,每个清醒的时刻,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指导行动,赋予我们的感觉、动作以意义。从自己的体验构建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我可以慢下来,刻意进行「重新评价」的阶段。如果最初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好事,那自然就会有一个很积极的心态

生活·方法论 · 2024-10-12

「死线」提高写作速度,多多给自己定「死线」,加快「版本迭代」没有截稿日期,就没有阶段成品,这是我写东西最大的感受。截稿日期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内,向外界交付自己的成品,如果没有它,我应该产不出这么多文章,因为写作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且并没有外界硬性的催促,很多灵感创意就会因为所谓的「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永远处于在优化的阶段。有了截稿日期,相当于给自己定了文章「发布」的节点,以此为倒计时,推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它让人挠头搔首,无论怎样就得攒出来一看上去完整的东西;它又让人踏实前行,迈过它之后自己就真的有了阶段性的作品,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优化。如果它太远,我们就会因为帕金森法则浪费掉很多时间,甚至拖延到被截稿日期砸死——产出失败、产出凑数的文章。我觉得解决之道,是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死线」。.「死线」是掉进深坑牛牛的救命落土。为了赶今天的共读输出截止日期,我强制自己坐在桌前开始写东西,写着就有一幅画面浮现脑海。具象的画面:一头牛掉进了深坑,里面没吃的,它要出来。多给自己设置很多阶段性「死线」,就像有人往坑里拿铁锹铲土,牛被落下的土打到背上,抖抖背,坚持下,

思考·方法论 · 2024-01-14

系列前篇:《我是如何用「笔记」对抗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浪潮」?》不要打造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多精进第一大脑。所谓的「第二大脑」仅仅是协助第一大脑在思考时候的辅助工具,解放一些大脑带宽。可以把构建第二大脑的「笔记」看做一种网页 cookies 缓存,或是做数学题时候的辅助线。更具象化地说,笔记可以是卡扣,可以是电力工人爬电线杆时候穿的那双鞋,只能能够保证灵感不丢失,自己不往下掉,而自己切实的动脑理解、联系、思考,才能让自己往杆子向上爬。过于依赖笔记软件所构建的「完美第二大脑」,南辕北辙,还会减慢自己大脑的思考速度。这就像为浏览器安装了完备的各类插件——翻译、剪贴、Ai 总结等,却没有升级电脑本身的硬件,有时候这些个插件可能卡死,运行不起来。1我对笔记看法的转变今年,我对笔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然,之前文章的方法论也持续在应用,但目的已经改变,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把笔记作为方法,把让第一大脑更好思考作为最终目标。因此,自己的笔记系统看似混乱,看似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大脑能够有条理地思考,有条理地写作。笔记是文字等信息载体的组织形式,什么情况下需要记

思考·教程·方法论 · 2023-12-12

英语口语能力是一种技能,需要在特定的时刻和场景下发出有「有意义」「连续完整」「尽量符合语法」的「声音」。技能需要刻意练习,练习需要持续性的时间、精力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努力程度要大于自己的阈值」,就要对自己的练习计划进行刻意的提前设计。设计行为路径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通过以上对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分解出几个具体的问题。要达到怎样「展示」,就私下怎样进行「练习」。职场场景下的口语能力提高,降低了部分难度,因为场景有些是固定的:1. 自己工作内容向上或公开汇报2. 对于各类项目和客户进行沟通3. 若工作语言是英语,则有日常的交流寒暄可见很多场景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项目内容的发言,因此我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针对性进行练习。如何知道自己目前的口语水平呢?我最近探索出来的一个方式:打开手机飞书-飞书妙记,合上任何其他资料,「逼迫」自己讲出所有能讲的。飞书妙记在录音的同时,自动生成了文字稿。这个阶段可能有些痛苦,它让自己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直面自己当下的水平。最开始的时候说什么呢?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问题清单,包含自己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场景:- 自己这段时间在公司有

方法论 · 2023-12-09

英语口语能力是一种技能,需要在特定的时刻和场景下发出有「有意义」「连续完整」「尽量符合语法」的「声音」。技能需要刻意练习,练习需要持续性的时间、精力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努力程度要大于自己的阈值」,就要对自己的练习计划进行刻意的提前设计。设计行为路径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通过以上对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分解出几个具体的问题。要达到怎样「展示」,就私下怎样进行「练习」。职场场景下的口语能力提高,降低了部分难度,因为场景有些是固定的:1. 自己工作内容向上或公开汇报2. 对于各类项目和客户进行沟通3. 若工作语言是英语,则有日常的交流寒暄可见很多场景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项目内容的发言,因此我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针对性进行练习。如何知道自己目前的口语水平呢?我最近探索出来的一个方式:打开手机飞书-飞书妙记,合上任何其他资料,「逼迫」自己讲出所有能讲的。飞书妙记在录音的同时,自动生成了文字稿。这个阶段可能有些痛苦,它让自己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直面自己当下的水平。最开始的时候说什么呢?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问题清单,包含自己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场景:- 自己这段时间在公司有

教程·方法论 · 2023-12-06

✦设计缘由✦仪式感和视觉化能够提高做事情的动力。番茄闹钟适合以小时为单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让自己在几十分钟内保持专注,但一个番茄闹钟能够完成的任务有限,有时只是一个大项目的一部分。(推荐阅读:《开地铁,而不是开公交》)而使用的滴答清单类的待办事项管理软件,有些「虚」,需要自己主动打开相应的界面才能够看到,且动手机、电脑的时候往往会代替掉眼前的屏幕工作区域(多屏幕除外),注意力也会被劫持。实体便利贴又太过随意,写字的空间比较小,全空白,仪式感不够强。所以我一直在探索针对 2-5 天的任务的视觉化管理工具。第一个想法是制作成僵尸片中的黄色道教符咒,场景代入感很强,对抗「 各类问题」需要自己画符,张贴,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或自己定的任务,就获得一张封印符。后因想到晚上在办公桌上看到这东西有些渗人、实际制作黄色纸写字儿也看不太清,遂搁置这个思路。又开始寻找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了「给自己开支票」的想法,做出了这第一版的「个人任务支票」。根据支票模板修改,实际制作成 A5 铁线圈笔记本的形式,可以配合尺子,实现给自己「开」支票的场景代入。✦设计思路✦「个人任务支票」的设计理念是让中短期的任

教程·方法论 · 2023-11-16
我设计了张「支票」—— 个人任务支票

好策虽败赏应在很多时候,一个自己坚持的、好的策略,不一定能得到现实中的反馈和回报,甚至有了很糟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要对「自己能够贯彻这项策略」这件事本身进行奖励和肯定。比如无论多么赶时间,都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这次可能因为不闯红灯错过了火车,这时候自己整体的情绪都是负面的,但也要调出其中好的部分——为自己的肉身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对自己进行肯定和奖励。至于迟到误了火车这件事, 需要调整的是其中时间安排的部分。很长的时间内,我都是靠着外界的反馈,来调整自己做一件事的方法和策略。比如考前突击复习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下次就更倾向于把复习的时间都集中到考试前几天;比如很热情地和新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就倾向于和所有的新朋友交流都变 「 I 人」(MBTI)。这种行动的原则随机性很强,且效率比较低耗时间比较长。我的运气算比较好,一些比较好的策略在首次执行的时候,都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促进了之后多次的使用。但也有更多特别好的策略,因为没有在前几次得到正反馈,就放弃了。「好策虽败赏犹在」的反面,其实就是没有为平行时空中所有的决策负责。执行一个坏的策略,单次幸运,获得了非对称性的回报。

方法论 · 2023-09-24

给自己的任务贴上 「产粮食」「增肥力」或 「种朵花」的标签。最近在读有关华为的书籍,任正非关于变革主题的一个发言中的比喻特别有启发: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1”等),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或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这样才可能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下,持续保持竞争的优势。(任正非:《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总裁办电邮讲话[2015]016号)迁移到个人的系统, 我发现自己在「产粮食」这方面做得太差,投入太少。而「增肥力」是不能够很好被量化,之后打算改一下。🔺 「产粮食」是把自己当做主体,生产出能够和自己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是写文章、教程,构建影响力品牌 ;可以是敲代码、做产品,带给别人价值 ;可以是完成基础的工作。🔺 「增肥力」是把自己当做被投资的主体,增加未来单位产出粮食量和可产粮食的时间。可以是多多锻炼,身体、心理更健康;可以是优化系统,工具、流程更丝滑;可以是读书冥想,内心更少无用内耗;可以是总结复盘,思路、执行更清晰。🔺 「种朵花」是我自创的,

思考·方法论 · 2023-09-23

90% 以上的事都不要即时回复,90% 以上的事情都可以等。「紧急」加上了引号,说明事情并不是像自己家房子着火了那种「紧急」,而是用来指自己的即时反应和急忙慌张的状态。「暴政」有两种来源:一是因作为乙方角色参与社会互动,社会外界对自己的硬性要求,比如作为一个电商客服必须按时上班,及时回复客户信息,比如在甲方公司工作也要遵循上级的指示按时出报告推市场。二是处于繁忙社会的自己,被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的广告,无数软件的推送,愈加和肉体捆绑的联网设备,及影响最大的「自我剥削」。无论主动参与「紧急暴政」,还是被动必须「紧急」,都剥夺了和「永恒的自己」相处的时间。我发现无论是十多年前坐车去上学路上的自己,还是当下敲键盘的自己,ta 都好像处于一个时间流速很慢的世界,因为被现实世界的「紧急暴政」所影响,注意力被晃来晃去,我可以好几天不和 ta 见面,也可能因为在沙漠徒步没有网络,能一天几个小时和 ta 待在一起,和 ta 待的时间的长短才决定了 ta 的成长速度。「紧急暴政」除了减少和「永恒自己」相处的时间,还让人更加疲惫,让人心流频繁被打断,让人失去了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能力,让人更害怕孤独。所谓的「更

思考·方法论 · 2023-09-20

「时间」和「注意力」是最有限的资源。两者结合的时候,心流就出现了。两者分开的时候,有不同的情况。今天 22 点半到家,加班到就 21 点,竟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但随即又想了一下,这其实是「伪充实」。因为今天工作的时候,「时间」和「注意力」大多时候并没有在一起。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指流逝的一段时间 ,而是对于个人来说,肉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注意力」是指大脑的思考和想象。比如今天的会议和拍摄工作,我是必须要到场,肉体在一段时间内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且还有些与客户的社交规范、最基础的工作流程限制等,让「注意力」也不能够走太远。今天工作内容不是很喜欢,又不需要自己对结果负责,所以「注意力」就跑得比较远,跑到去想周末的计划、推友王短鸟的沉浮故事、马斯克的传记等等,中间间歇伴随着开会的时候切下窗口、拍摄的时候几分钟看下手机。「注意力」没有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结合,手头上又需要维持着最低的限制,「注意力」就像飘到空中的蒲公英,太容易被吹到不同地方。结束工作,看似很充实,却在个人的能力值上,没有任何的推进。只是完成了一天「事务性」工作。「时间」和「注意力」分开并非不好。生活少不了琐碎的「事务性」的必做

思考·方法论 · 2023-09-19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