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紧绷「如何在紧张的节奏中找到松弛感?」朋友最近因为同事离职工作量突增,身心俱疲。我在刚入职时和去年也都因类似原因,状态不佳。外在任务的倒计时,叠加个人内在焦虑,确实难受。复盘一下可能有帮助的方法。稳住心态,在做就好糟糕的情况叠加崩溃掉的心理,会让原本有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度翻倍。稳住心态,不自己吓唬自己,解决问题的进度条就会持续向前。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其实可以调整心态。因为拉长时间线,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某一年中特定几个月的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对整个生活,大概率起不到决定性影响。知道搞砸也没什么,反倒是能负起责任,采取措施 —— 做了至少比最糟糕的情况会好。2. 分清责任,任务分级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即这事儿是谁的,就谁负责,也就是看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同事离职,任务倍增,实质是公司人手断缺的问题,至少是部门负责人的课题。做不好,心理是不应该有任何负担,收一个岗位的薪水,只负责一个岗位上的职务。但部门负责人是上级,短期又招不到人员。安排到自己身上也就只能暂时接受,不过要「向上管理」。向上司询问哪些工作是紧急重要的,自己手头上哪些常规工作是可以缓一缓的。可以用开玩笑的

思考·方法论 · 2023-02-22

还没读完一本书,前半部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忙起来,昨天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记得;互联网冲浪,收藏的文章不是吃灰就是链接已失效;繁忙浪潮,信息汹涌,大脑短路,记忆像鱼,边游边忘。在数字时代「挣扎」两年,我基本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的掌控感,在「嘈杂」中找到暂时的宁静。1模板与渐进的读书笔记   阅读成册的的书籍,是我过去一年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方式之一。而被动输入的书本内容,基本都会在一周之内忘记。豆瓣标记时发现,我读过的前 200 本的书,只留大概的印象。所以开始记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一次性记录完成,而是在读完之后一段时间内,渐进完成的。瞬间感受:读完一本书,立刻到豆瓣进行评分,记录下一两句的短评。阅读周报:周日到周一,用大概用百字总结书的内容,是否值得推荐给朋友。单册笔记:评分不错的书,一般都会写单篇的文献笔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重温,阅读的对象是未来的自己。单册笔记 database 软件:notion单册笔记 模板自建 notion 文献读书笔记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database 的选栏中记录:状态(是否整理完毕)、时

思考·方法论 · 2022-07-21

昨天读谷爱凌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今天读羽生结弦的自传《苍炎》, 发现一处共同点。具象化、意象化训练谷爱凌在文章中讲到,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要违反自己的生物直觉,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她是这样和恐惧建立起联系的: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叫做具象化:当我尝试一个新的技巧动作之前,我会感到胸腔有一种紧张感。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当我爬上巨大的起飞坡道时,我会在想象中伸展我的双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然后,我要在脑海中描绘如何以反方向扭转我的上半身,产生扭矩,然后再让它朝另一个方向弹回来。现在,在我的意识里,我已经是飞在空中的状态了。——《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羽生结弦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意象训练:我一直是一个很注重“意象”的人,做跳跃的时候也很重视意象训练。状态好的时候,我可以在做跳跃动作的时候,脑中浮现出跳跃瞬间姿态的3D影像,然后我就知道“啊,这里有点儿不对,得稍微调整一下”。状态尤其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360度的全视角影像。——《苍炎》两人的这种在大脑中演绎动作的具象或说是意象训练很相似,都是在动作未发生之前,提前虚构未来要完成的动作。演绎训练让身体预知了接下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9

现代社会还没有发明出一键导入所有知识的脑机接口,上一代出生后习得的知识也不会融入基因遗传下来,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从头学习先辈们已经弄懂的知识,耗费精力去解决被解决过的问题,从地面开始爬巨人的身子。这个过程,目前看来,无法避免。那生活中我们反复遭遇到的问题呢?每一次下定决心背单词都从abandon开始;每一年开始都是要从健身、读书、规律作息这几项来改变自己;每一次自我介绍都要抓耳挠腮就地想一次。.....Track美好的领悟一天能来几十回,屏幕上的字要一个个敲。现实是动态,一次性解决问题是个美好的幻想。但借助工具,却能够帮自己省去一些无用功。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就是这种工具,古代它是文字和壁画,现代又增加了音频和视频。上上周的“白过一周”中开的脑洞是万物皆可做笔记。独立居住这几年,学会了做几道菜,外卖如此便捷,下厨的次数就不多。荷包蛋这种步骤极少的菜直接上手就能做了,到了红烧肉这种步骤复杂、食材多样的菜式时,每次都要打开手机,搜索教程,忘记收藏教程的后果就是做出的红烧肉的味道波动很大。前几周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黄豆红烧肉,为了下次能再达到同样的水准,赶紧打开笔记把过程食材都记录了下来。于是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8

你去了餐厅,想吃个饱饭,桌子上有十几盘菜。有人说要按照法餐的顺序来吃,entrée、主菜和甜点,优雅浪漫;有人建议吃饭前先来一碗汤,增加饱腹感,吃得少,可以保持身材。你挠耳抓腮,犹豫不决,空着肚子要想出最优的吃菜顺序。这时候预约的网约车司机给你打电话,说先生我到地点了,您是去某某会议中心吧?想到今天要开一个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不把肚子填饱可是不行,于是你抄筷子,朝向了你最近的那道菜。十分钟后,你吃饱上车了,也想不起来自己刚刚是按什么顺序吃的。你吃的每一口都算数,先动筷子。上面是我在tk教主的一则微博的启发下,拓展想象的一个场景。tk教主说学技术和吃饭很像,嘴里念叨着“我要吃了我要吃了,吃完了我就不饿了”,但没往嘴里夹任何食物,肚子是不会凭空被填饱的。无论是按照什么顺序吃,都得先动筷子。另一个博主笛卡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之前总是想找到最优的路径,按照最合适的顺序、最理想的递增难度材料来一步步,不浪费一点精力,不走任何弯路。开始在“按照什么路径走最优”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浪费精力了。先动筷子,行动起来,才是“最优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6

最近进入了“基本上不会无聊、对生活大部分都是热爱”的状态,今天简单用写作的方式探索一下自己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不顺心的事情总会发生,要多条腿走路。今年开始写日志,在notion中做了个模板,日志模板由三个问题组成:你今天都干了啥?你开始做你想做的事情了吗,如果没有,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你今天开心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即使某一天过得不是很好,写完第三项,都有注入点积极的能量。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些好朋友和家人,这些龙虾教授说你没必要全部都有,但至少要有几项。写日志的时候,发现这些自己目前竟然都是有的。今年因为疫情,大概率是要就地过年了。不能回家见家人,确实会让人有点沮丧,有多条腿走路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其他方面的顺遂来对冲这种沮丧。留京过年也让我有时间能和同在北京的朋友过节约个饭,能够省去路途上的时间收拾一下房间,多尝试几个游戏。生活一方面受挫,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援。所有方面同时坍塌,倒霉事都发生在同一天的概率要很小。和世界建立更多的链接。和越多的人和事物建立链接,所谓生活对我来说越有意义。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是幸福的,比如说醉心于解题的数学家们。但生活中,人有情绪波动,有了新想法

思考·方法论 · 2022-01-26

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2-01-04

人文学科的核心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并用准确的词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Make a point乔丹皮特森在康复之后的第一次讲座上被问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表达出来后还能吸引人们去认真听。他的答案是——学习写作。写作是条理性的思考。要开始写作的话,你必须要找到一个自己想写的话题或问题,以此来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最高层次的思维锤炼是挑有争议的问题,然后严肃地写作。有了主题之后,信息从哪里来?于是你需要去阅读,通过阅读,找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于是你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 对所有自己读到的信息进行辨识,哪些信息是有联系的,在写在纸上的时候,你需要锤炼自己的词语,写出一段又一段话,段落连成篇章,篇章又连成文章。在此过程中你需要磨练你的词语,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更优雅地表达。找到合适的言辞并不容易,皮特森在回答中提到,他所写的《意义地图》中,几乎所有的句子都尝试几种甚至是几十种的表达方式,写出之后,花费时间琢磨哪一种更好,选择出自己所认为最佳的。你不能为别人而写。你不能为了别人开心高兴而写,不能为了自己的特定利益去写。写作是在挖掘、发现并塑造自己。当你为了图省事而是

思考·方法论 · 2021-12-23

过去的三个月,我把手机的一屏幕设置成了空白。 手机一屏01手机的一屏是解锁手机之后的界面。我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但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被环境引发或者自己习惯的延续。语文课上讲到一套卷子的小作文题目,漫画的主体是一只拿着手机的手,只不过手机有了很多“根”长在了手上。当时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觉得,等到了大学都是这个样,果不其然,从拥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它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大概平均下来,过去的几年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下来都至少在4小时以上,加起来都至少有5000多小时,算下来真是很长的时间了。可以给自己找借口有时候使用手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但大多的时候都是娱乐,还不是彻底放开玩个爽的娱乐,而养成了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拿出手机的习惯。解锁之后不加任何思考地穿梭于各个软件之间,当手机要没电的时候,两个小时以及过去了。而我却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在手机有了时间统计功能之后,就能从“屏幕使用时间”上找到时间都去哪个软件上了的答案,而到底做了什么,隔一个小时就完全记不起来了。把手机一屏的所有软件都移动到需要划一下才能看到的第二屏,是对这种无意识习惯的反抗。当我的手像是被控制了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1-12-17

关键词:局部、全局实际写于:2021年9月28日 刷多了01局部可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时间跨度上,另一种是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今天刚从两种极端中恢复过来。连续一周放纵刷书,7天刷完16本,实在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了,甚至可以说是效率很高。然而在周一,也就是昨天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放慢了,只在去公司的地铁上看了半个小时的小说,然后连续打游戏6个小时,放弃运动,还吃了夜宵烤串,熬了夜,算是放纵彻底了。两种状态的后果就是是事情做完之后,会极度虚脱,丧失掉大部分的激情。过多的信息摄入,没有静处的思考,脑中信息过载,到了奇点就宕机了。而连续地持续满足最直接的欲望——口腹之欲、游戏之欲等,结束之后不仅是虚无,更会伴随着自责。“玩就痛快玩,学习就拼尽全力学”的意思是字面上的,但还是一定要有度。连续刷书的上一周在短时间的局部来看是最优的,在短时间内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在数量上还能够给自己带来虚幻的、微不足道的所谓满足感、成就感。随后带来的彻底放纵的一天便是局部最优的后果,在拉长时间之后的全局来看,这一个全局如果是一个月的话,则不是最优的,因为知识消化不完全,精力消耗巨大,不利于其他三周的持续进展,

思考·方法论 · 2021-10-28

关键词:数字时代的自我暴露01数字时代没有三顾茅庐,自我暴露可能会有更多的奇遇。对于笔者这样出生在90年代末的人来说,正式接入互联网不过十年的时间。最开始是在QQ空间上上伤春悲秋,聚众非主流,逐渐接入微博、知乎等各种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从网络世界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笔者开始上网的前期是个极度内向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讨厌写作文, 更别说在网络上的再创作些什么了。接入网络的主要活动是porn网站、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公众号时代,有人写文来获取商业收益,有人单纯记录生活想法。短视频时代,游离在互联网之外的多数人,笔者的弟弟妹妹奶奶叔叔阿姨都接入抖音快手。抱脸虫的时代。02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冲浪要适度是当然,在此之外,回顾一下今天要聊的主题:数字时代的自我暴露。亲密关系的最开始的一个环节可以称之为相互暴露,素不相识或者平时的点头之交要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必然是在某个时机,某一方面开始吐露更加隐秘的信息,如果得到的反馈是正向的,就会进一步交流。一但双方中一人开始回避,升华的革命友谊就会戛然而至。网络时代之前,这种契机只存在自己和身边的人,或者自己对纸媒电视等渠道宣传的明星产生单方面的相思。数字时

思考·方法论 · 2021-09-13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