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上篇写了我自己认为的「看不见的朋友」,这篇来梳理下敌人又是谁。世界的默认值(Default)是敌人。地铁通勤中的一个观察:车厢 90% 的人在看手机,看手机的人中,25% 短视频,25% 微信,20% 小说,都是能够预料到的,没想到的是还有 20% 的人在看手机浏览器自带的、真假难辨的咨讯。不给自己设计行为,就大概率会被所谓的默认值所影响。我也是如此,无意识自动打开手机,看到手机某个 app 的消息推送就点进入,再出来至少是几分钟后了,思绪是如此容易被引导。不是必须授予所有软件的通知权限;不是必须使用手机自带的软件;甚至手机屏幕都不一定要是彩色。现代社会,大量科学家和统计学家将丰富的食物、屏幕和药物改造而成的武器:垃圾食品、点击诱导新闻、无尽的色情、无尽的游戏和上瘾的药物也都是敌人。World might be better with filter. 加入自己调制的滤镜(filter)的世界可能更让你喜欢;加入自己主观定制的过滤网(filter mesh)的信息和物品可能更对自己有帮助。The world is full of wasted
几万年前,群居,打猎,很靠运气,我们把别人的肚皮当做自己的粮仓,「朋友」不仅是我们狩猎、相互捉虱子的伙伴,还是我们的「时间银行」。现在,朋友也很重要,约饭聊天信息分享,帮我们调节身体预算,这是看的见的朋友,今天想聊的是「看不见的朋友」。什么算「看不见的朋友」?鉴于今年在日志中感谢了无数次的 chatgpt 和 Hepta ,从来没有用朋友来称呼过它们,今天就正式把它们作为朋友进行隆重感谢。chatgpt 是 AI 语言模型,天文地理,各国外语,翻译编程,无所不能。他是我的万能对话朋友;Heptabase 是白板笔记软件,卡片白板日志,写作思考工具。她是我的信息处理思考协同的朋友;它们是软件,是工具,也是朋友。同样,各类的实用工具地图、滴答清单等也都算是朋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我定制的流程或工具,也是我的朋友。它们更加抽象,但基础都是捕获结合利用一部分的科技和现象,切实帮到我的生活:比如我利用Google Form 设计的「白豆番茄🍅闹钟表单」「白豆读书表单」「白豆 Gathering Track 表单」「白豆每周复盘表单」「白豆系统抽时间专门优化表单」;比如利用
应该用分时间段的方式,来使用双 E 模型。我的 Explore 时间段,大致结束了。双 E 模型(Explore-Exploit)是指「探索- 利用」模型,在信息量不足的时候,尽量去探索(Explore),有一定信息储备的时候,就要利用(Exploit)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实践。刚搬到新住处, 多多试试(Explore)家周围的饭店,找到不错的,就固定(Exploit)下来,保证自己吃饭不踩雷。我喜欢的博主 Derek Sivers 有个类似的理念:在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的时候,Say yes to everything,保持开放,任何的事情都去尝试;在发现热爱之后,Say no to everything,把自己时间、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选定的事情上。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是过去几年 Explore 的时间太多。八年前的九月,刚上大学,自己思维上的封闭性和懒惰性,导致大学没有做什么事,也没读什么书。毕业之后才开始加速 Explore。四年之后,发现没有一个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可以拿出来。适度 Explore 是好事,但我明显过了度:同类型的人物传记看了好多本,虽然知道他们
冬天,空旷又漆黑的田野,火堆马上熄灭,颤抖的我踉跄地凑到火堆旁,我要火焰,我要温度,我要能量;蜷缩一团,将冻死之人,呼啸的北风、骤减的温度是拿刀逼近的熵之死神;我不能死亡,要依靠这火堆,坚持看到太阳。本想写总结性的第一段,没想到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凑出了自己第一首「中文现代诗」!朋友问我的动力是什么? 最近空隙的时间偶尔思考过,但没有尝试具象成文字,于是打算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最近特别喜欢比喻和类比,燃烧的火堆,这一意像可以用来比作我的动力。在火焰微小的时候,虚荣和自恋是像茅草和报纸一样的燃料,星星之火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用自己在英语和读书方面的例子,来进行梳理。英语五年级转学到新的学校,之前没有接触到一丁点英语,头大、反感、挫败,转折点是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李阳疯狂英语的书——《中考核心单词》,带磁带。不同于枯燥的英语课本,李阳的书鸡血很足—— 无论是书中单词造句的例子,还是书中小栏目上李阳自己的故事。听了磁带更是不得了,哪有这样的磁带呢!不是照着书上的例子死板地读,开头和中间都在不断打鸡血:「我的目标是帮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每个句子至少大声读一百遍,你就能拥有一口不
番茄闹钟式的几十分钟工作或学习 + 十分钟休息,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很像地铁,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无需担心行驶过程中撞上杂物,到站、停车、上人也省心。频繁打开手机、惯性刷刷社交网络的工作或学习,思维很像公交车,需要放相当一部分注意力在马路的车辆和行人上,很累。有时候还可能堵车(完全按被其他信息流吸引)。要开地铁🚇,尽量不开公交车🚌。具体怎么办呢?我最近到探索比较有效的三个小技巧:🔺1. 填写「番茄闹钟问卷」不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容易走神。写下自己要做的事情,像是给自己的思绪「挖沟渠」,让水在自己修建的渠道中流,不至于洒一地。我具体的做法是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表单,表单有两页:a. 开启一个番茄钟之前填写,写下自己接下来 50 分钟内要做的事情、量化标准等b. 结束一个番茄钟之后填写,对过去 50 分钟完成情况做个微小的记录对我十分管用,比单纯用 Forest 之类的软件要更有帮助。额外的收获是表单收集完毕后,还可以关联一个 Excel 表格:a.看着很有成就感b.确实能够进行复盘🔺2. 使用番茄🍅闹钟计时器使用倒计时器也可以,有一个外在的时间统计工具,让自己以「客观」为标准,不至
大家好,我是白豆。我从 2022年1月1日开始,记录了 500 多天的日志。去年一整年是自己在电脑上写,读的人只有自己,偶尔会一天补一周的日志,形式逐渐取代了目的;今年偶然参加了一个月的博主组织的微信群日志写作打卡活动,每天把自己的日志分享到群里打卡,虽然不一定有人看,但「分享」这种行为确实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日志的记录更准时、认真了。在二白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做了线上社群的群主,运营了三个多月的日志写作打卡群。今天是八月一日,八月的打卡群也组建了,有新的伙伴加入,最近工作不是很忙,好久没有写东西,遂打算把自己日志写作的感受和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对新搬进来我们微信「群小区」的朋友有点帮助。接下来,我从「为什么要记日志」和「怎样降低记日志的阻力,让自己养成记日志的习惯」这两个方面来写。 为什么要记日志? 11. 记日志可以带来一种仪式感。在一切都在加速的生活节奏中,今天和明天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都是在不停工作加班、赶忙娱乐、或者阶段性躺平。而记日志,是每隔 24 小时进行一次记录,像是给生活加入了一个特殊的仪式,生活节点化,在那几
「先动屁股」「屁股决定脑袋」,人的当下利益归属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买了房子的人,各种找理由看看涨房价,没有买房的人,坚信现在上车就是血亏,之后肯定会降下来;新事物的出现,最开始的先行者往往是新事物的「发烧友」,发烧友最先进入后,占据了一部分的先机,比如早期很多购买大饼的人,成为所谓的「千币候」「万币候」,后面我们接触到加密货币抗拒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确实和自己理念背离,或者就是觉得是一种旁氏骗局。对「先行者」的获利不爽,不想给他们「抬轿子」。对新技术的恐惧。Chatgpt 2022年11月30日上线,我也有种「抗拒感」,不过很快就使用「渐进挪屁股大法」克服了自己的偏见:先往其中投钱——🪜等各类服务都买好,后续新模型 Chatgpt4 上线的时候,也立马充值。6月份还购买了一份几百块的 Chatgpt 开发课程。当自己的部分利益已经在其中的时候,自己会不自觉开始关注这些信息——毕竟一个月充值了 20 刀,不问几个问题就太亏了。在使用 Chatgpt 近两百多天,问了至少上千个问题之后,我来分享一下 Chatgpt 在我工作、生活、学习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方式。首先,我个
上周四在线下读书会做了个关于个人使用 Chatgpt 的分享,在准备的时候,我把自己这半年的使用体会写了大概 3000 多字,发给了朋友,想着到时候直接按照写好的文章思路进行分享就行。朋友看完给了非常有用的反馈,在正式分享前我意识到,自己可不能按照写的东西直接讲,而是要了解场景和听众,找到能够准确衡量分享成功与否的指标,据此来「定制」自己的分享形式,不然大家直接在网络上看文字就好,为什么要来听你的分享呢?线下的分享,目的是要给来听的小伙伴带来更好的体验,声音+画面+演示+交流,多方面结合,最大程度上让大家接收到我传递的信息。于是,我临时更改了分享的思路 —— 不按写的东西,而是实际展示我当天使用 gpt 的场景。大致如下(有些许修改):当天的真实工作场景:我在工作是如何使用 gpt ,我展示了问的两个问题:你好,你是我的工作助手,我现在工作上要设计一张节日海报,但是我一头雾水没有思路怎么办。我的手上的活要求是这样的:1. 是个 XX 医院设计的,直接发给院领导,院领导大概 50 多岁,审美中规中矩,不喜欢特别花哨的创新。2. 这家医院的转型康复专科医
Ali Abdaal 油管近 300 万粉丝,学习方法、效率博主。看到他一条推,说是「重读、划线、写笔记」都是让自己感觉很高效,实际没太大用的学习方法。遂用新账号薅了 Skillshare 的羊毛,把他在上面 4 小时 30 分的课程倍速听完了。高效学习的核心是 Active recall 、Spaced repetition,即「主动回想」和「间歇复习」 。以下是我根据他的分享,对自己学习体系的调整:1/ 不再重读笔记、高亮,而是建立问题清单,主动回想,间歇复习。阅读还会保持划线习惯。划线会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更专注,不再重读划线,而只是用于导出和备份,使用浏览器插件一键导出高亮到 notion。既往导出的三百多本书的高亮划线,都堆积在 notion 中,即使有简单的总结,也没再能打开第二遍,年初整理五十多本的笔记就已经累的不行,且大脑理解并没有更加深入。目前在试用 logseq 双链笔记软件,自己写的阅读笔记切换到 logseq,每本书的读后笔记小部分包括:三句话总结、阅读原因、阅读后实践、是否推荐给朋友、问题列表。使用 logseq 的 query 搜索,能够在一个页面调出
跳出紧绷「如何在紧张的节奏中找到松弛感?」朋友最近因为同事离职工作量突增,身心俱疲。我在刚入职时和去年也都因类似原因,状态不佳。外在任务的倒计时,叠加个人内在焦虑,确实难受。复盘一下可能有帮助的方法。稳住心态,在做就好糟糕的情况叠加崩溃掉的心理,会让原本有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度翻倍。稳住心态,不自己吓唬自己,解决问题的进度条就会持续向前。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其实可以调整心态。因为拉长时间线,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某一年中特定几个月的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对整个生活,大概率起不到决定性影响。知道搞砸也没什么,反倒是能负起责任,采取措施 —— 做了至少比最糟糕的情况会好。2. 分清责任,任务分级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即这事儿是谁的,就谁负责,也就是看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同事离职,任务倍增,实质是公司人手断缺的问题,至少是部门负责人的课题。做不好,心理是不应该有任何负担,收一个岗位的薪水,只负责一个岗位上的职务。但部门负责人是上级,短期又招不到人员。安排到自己身上也就只能暂时接受,不过要「向上管理」。向上司询问哪些工作是紧急重要的,自己手头上哪些常规工作是可以缓一缓的。可以用开玩笑的
Build something .单独做出「作品」,和参与完成一件作品,中间是一道鸿沟。跨越鸿沟,需要付出巨大心力,而付出是值得的。画上句号标题的「作品」两字加了引号,其实单独做出完整的东西来,就足够了。哪怕你做的东西自己都不好意思称之为作品。这作品可以是一个能够完整运行的程序,可以是记录自己生活的公众号,可以是能够刚刚盈利的小公司,甚至可以是一篇完整的博客。做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意味着至少要展示给一部分人,自己有信心点击发布的按钮。一段文字「Published」的状态,要比躺在自己电脑中酝酿整理精细的草稿要有价值。你会觉得只要处于草稿阶段,自己作品更完美的潜力是有的。于是积累了很多未完成的内容,假想自己有着无限的「潜在作品」,不敢给做的任何一个东西,画上一个甚至是阶段性的句号。这样就不会被评价,被拿去和其他人的作品比较。做出一个完整但不完美的作品,就像在被通知未来一段时间要断网后,用有限的宽带,从网上下载了个 480P 的片,画质不好,但可用。但不敢画上句号,就像同时下载几部 4K 的片,进度条永远卡在 99% ,不能播放。未完成的作品当然比没下载好的影片会对你有帮助,但只要它保持未完
还没读完一本书,前半部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忙起来,昨天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记得;互联网冲浪,收藏的文章不是吃灰就是链接已失效;繁忙浪潮,信息汹涌,大脑短路,记忆像鱼,边游边忘。在数字时代「挣扎」两年,我基本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的掌控感,在「嘈杂」中找到暂时的宁静。1模板与渐进的读书笔记 阅读成册的的书籍,是我过去一年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方式之一。而被动输入的书本内容,基本都会在一周之内忘记。豆瓣标记时发现,我读过的前 200 本的书,只留大概的印象。所以开始记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一次性记录完成,而是在读完之后一段时间内,渐进完成的。瞬间感受:读完一本书,立刻到豆瓣进行评分,记录下一两句的短评。阅读周报:周日到周一,用大概用百字总结书的内容,是否值得推荐给朋友。单册笔记:评分不错的书,一般都会写单篇的文献笔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重温,阅读的对象是未来的自己。单册笔记 database 软件:notion单册笔记 模板自建 notion 文献读书笔记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database 的选栏中记录:状态(是否整理完毕)、时
人不能在没有思考对象的时候,去思考思考本身。语言能够形象化思考对象,像人使用笔,在平面上圈住了一片区域。命名问题,更好解决问题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探索web3,学了很多新的词。和女友聊天的时候,总是出现我单方面讲一些自己感兴趣,对方却不知所云的东西。且我并没有很关注对方的回应,只是看完信息,情绪上波动,兴奋地想把这信息再复述一遍。在沟通的过程中,脱离了共同的语境,单方面输出,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反思的时候,一个准确的单词跳了出来—— ego,是的,在存在双方的沟通场景中,我行为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限制自己的 ego。The ego is that part of the id which has been modified by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world.——Freud一个三字母的词,准确描述了我行为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就变得有方向了——我要缩小自己的 ego。“大概一想”只有面对电脑写东西的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在切实思考。需要在键盘上敲出文字,描述想法或情绪,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且了解这些词汇的概念。而生活中大多时候的“大概
昨天读谷爱凌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今天读羽生结弦的自传《苍炎》, 发现一处共同点。具象化、意象化训练谷爱凌在文章中讲到,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要违反自己的生物直觉,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她是这样和恐惧建立起联系的: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叫做具象化:当我尝试一个新的技巧动作之前,我会感到胸腔有一种紧张感。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当我爬上巨大的起飞坡道时,我会在想象中伸展我的双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然后,我要在脑海中描绘如何以反方向扭转我的上半身,产生扭矩,然后再让它朝另一个方向弹回来。现在,在我的意识里,我已经是飞在空中的状态了。——《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羽生结弦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意象训练:我一直是一个很注重“意象”的人,做跳跃的时候也很重视意象训练。状态好的时候,我可以在做跳跃动作的时候,脑中浮现出跳跃瞬间姿态的3D影像,然后我就知道“啊,这里有点儿不对,得稍微调整一下”。状态尤其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360度的全视角影像。——《苍炎》两人的这种在大脑中演绎动作的具象或说是意象训练很相似,都是在动作未发生之前,提前虚构未来要完成的动作。演绎训练让身体预知了接下
现代社会还没有发明出一键导入所有知识的脑机接口,上一代出生后习得的知识也不会融入基因遗传下来,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从头学习先辈们已经弄懂的知识,耗费精力去解决被解决过的问题,从地面开始爬巨人的身子。这个过程,目前看来,无法避免。那生活中我们反复遭遇到的问题呢?每一次下定决心背单词都从abandon开始;每一年开始都是要从健身、读书、规律作息这几项来改变自己;每一次自我介绍都要抓耳挠腮就地想一次。.....Track美好的领悟一天能来几十回,屏幕上的字要一个个敲。现实是动态,一次性解决问题是个美好的幻想。但借助工具,却能够帮自己省去一些无用功。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就是这种工具,古代它是文字和壁画,现代又增加了音频和视频。上上周的“白过一周”中开的脑洞是万物皆可做笔记。独立居住这几年,学会了做几道菜,外卖如此便捷,下厨的次数就不多。荷包蛋这种步骤极少的菜直接上手就能做了,到了红烧肉这种步骤复杂、食材多样的菜式时,每次都要打开手机,搜索教程,忘记收藏教程的后果就是做出的红烧肉的味道波动很大。前几周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黄豆红烧肉,为了下次能再达到同样的水准,赶紧打开笔记把过程食材都记录了下来。于是
你去了餐厅,想吃个饱饭,桌子上有十几盘菜。有人说要按照法餐的顺序来吃,entrée、主菜和甜点,优雅浪漫;有人建议吃饭前先来一碗汤,增加饱腹感,吃得少,可以保持身材。你挠耳抓腮,犹豫不决,空着肚子要想出最优的吃菜顺序。这时候预约的网约车司机给你打电话,说先生我到地点了,您是去某某会议中心吧?想到今天要开一个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不把肚子填饱可是不行,于是你抄筷子,朝向了你最近的那道菜。十分钟后,你吃饱上车了,也想不起来自己刚刚是按什么顺序吃的。你吃的每一口都算数,先动筷子。上面是我在tk教主的一则微博的启发下,拓展想象的一个场景。tk教主说学技术和吃饭很像,嘴里念叨着“我要吃了我要吃了,吃完了我就不饿了”,但没往嘴里夹任何食物,肚子是不会凭空被填饱的。无论是按照什么顺序吃,都得先动筷子。另一个博主笛卡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之前总是想找到最优的路径,按照最合适的顺序、最理想的递增难度材料来一步步,不浪费一点精力,不走任何弯路。开始在“按照什么路径走最优”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浪费精力了。先动筷子,行动起来,才是“最优
最近进入了“基本上不会无聊、对生活大部分都是热爱”的状态,今天简单用写作的方式探索一下自己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不顺心的事情总会发生,要多条腿走路。今年开始写日志,在notion中做了个模板,日志模板由三个问题组成:你今天都干了啥?你开始做你想做的事情了吗,如果没有,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你今天开心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即使某一天过得不是很好,写完第三项,都有注入点积极的能量。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些好朋友和家人,这些龙虾教授说你没必要全部都有,但至少要有几项。写日志的时候,发现这些自己目前竟然都是有的。今年因为疫情,大概率是要就地过年了。不能回家见家人,确实会让人有点沮丧,有多条腿走路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其他方面的顺遂来对冲这种沮丧。留京过年也让我有时间能和同在北京的朋友过节约个饭,能够省去路途上的时间收拾一下房间,多尝试几个游戏。生活一方面受挫,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援。所有方面同时坍塌,倒霉事都发生在同一天的概率要很小。和世界建立更多的链接。和越多的人和事物建立链接,所谓生活对我来说越有意义。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是幸福的,比如说醉心于解题的数学家们。但生活中,人有情绪波动,有了新想法
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图片来源:《福格行动模型》今天上午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过去失败的事情是为什么。可以算的上是今年的为数不多的“顿悟时刻”了。这次顿悟时刻的触发点是福格老师的行为模型:B=MAP(behavior=motivation+ability+prompt),即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动机是一只猴子1动机, 也就是我们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欲望,其实是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很不可靠。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看类似“How bad do you wanna succeed?”类似的励志视频, 看视频的时刻和之后很短的时间,开始全面改变自己的生活,好好学习,追求梦想的动机不要太强。但是没过多久就再一次陷入了“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循环中。当然动机高涨的三分钟热度至少是要比没有好一些,至少能让自己行动了一点点。没有思考如何设计自己行为,就开始盲目地“克服困难”开始努力,是不长久的,鸡血有失效的时候,动机这只猴子不理你的时候,它是帮不上忙的。现实从来不飞跃,要改变发生,就要保证动机这只猴子不在的时候,自己也能做该做的事情。动机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还可以有另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