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思考·方法论 · 2023-09-17

冬天,空旷又漆黑的田野,火堆马上熄灭,颤抖的我踉跄地凑到火堆旁,我要火焰,我要温度,我要能量;蜷缩一团,将冻死之人,呼啸的北风、骤减的温度是拿刀逼近的熵之死神;我不能死亡,要依靠这火堆,坚持看到太阳。本想写总结性的第一段,没想到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凑出了自己第一首「中文现代诗」!朋友问我的动力是什么? 最近空隙的时间偶尔思考过,但没有尝试具象成文字,于是打算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最近特别喜欢比喻和类比,燃烧的火堆,这一意像可以用来比作我的动力。在火焰微小的时候,虚荣和自恋是像茅草和报纸一样的燃料,星星之火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用自己在英语和读书方面的例子,来进行梳理。英语五年级转学到新的学校,之前没有接触到一丁点英语,头大、反感、挫败,转折点是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李阳疯狂英语的书——《中考核心单词》,带磁带。不同于枯燥的英语课本,李阳的书鸡血很足—— 无论是书中单词造句的例子,还是书中小栏目上李阳自己的故事。听了磁带更是不得了,哪有这样的磁带呢!不是照着书上的例子死板地读,开头和中间都在不断打鸡血:「我的目标是帮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每个句子至少大声读一百遍,你就能拥有一口不

思考·方法论 · 2023-09-09

跳出紧绷「如何在紧张的节奏中找到松弛感?」朋友最近因为同事离职工作量突增,身心俱疲。我在刚入职时和去年也都因类似原因,状态不佳。外在任务的倒计时,叠加个人内在焦虑,确实难受。复盘一下可能有帮助的方法。稳住心态,在做就好糟糕的情况叠加崩溃掉的心理,会让原本有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度翻倍。稳住心态,不自己吓唬自己,解决问题的进度条就会持续向前。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其实可以调整心态。因为拉长时间线,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某一年中特定几个月的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对整个生活,大概率起不到决定性影响。知道搞砸也没什么,反倒是能负起责任,采取措施 —— 做了至少比最糟糕的情况会好。2. 分清责任,任务分级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即这事儿是谁的,就谁负责,也就是看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同事离职,任务倍增,实质是公司人手断缺的问题,至少是部门负责人的课题。做不好,心理是不应该有任何负担,收一个岗位的薪水,只负责一个岗位上的职务。但部门负责人是上级,短期又招不到人员。安排到自己身上也就只能暂时接受,不过要「向上管理」。向上司询问哪些工作是紧急重要的,自己手头上哪些常规工作是可以缓一缓的。可以用开玩笑的

思考·方法论 · 2023-02-22

还没读完一本书,前半部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忙起来,昨天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记得;互联网冲浪,收藏的文章不是吃灰就是链接已失效;繁忙浪潮,信息汹涌,大脑短路,记忆像鱼,边游边忘。在数字时代「挣扎」两年,我基本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的掌控感,在「嘈杂」中找到暂时的宁静。1模板与渐进的读书笔记   阅读成册的的书籍,是我过去一年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方式之一。而被动输入的书本内容,基本都会在一周之内忘记。豆瓣标记时发现,我读过的前 200 本的书,只留大概的印象。所以开始记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一次性记录完成,而是在读完之后一段时间内,渐进完成的。瞬间感受:读完一本书,立刻到豆瓣进行评分,记录下一两句的短评。阅读周报:周日到周一,用大概用百字总结书的内容,是否值得推荐给朋友。单册笔记:评分不错的书,一般都会写单篇的文献笔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重温,阅读的对象是未来的自己。单册笔记 database 软件:notion单册笔记 模板自建 notion 文献读书笔记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database 的选栏中记录:状态(是否整理完毕)、时

思考·方法论 · 2022-07-21

昨天读谷爱凌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今天读羽生结弦的自传《苍炎》, 发现一处共同点。具象化、意象化训练谷爱凌在文章中讲到,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要违反自己的生物直觉,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她是这样和恐惧建立起联系的: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叫做具象化:当我尝试一个新的技巧动作之前,我会感到胸腔有一种紧张感。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当我爬上巨大的起飞坡道时,我会在想象中伸展我的双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然后,我要在脑海中描绘如何以反方向扭转我的上半身,产生扭矩,然后再让它朝另一个方向弹回来。现在,在我的意识里,我已经是飞在空中的状态了。——《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羽生结弦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意象训练:我一直是一个很注重“意象”的人,做跳跃的时候也很重视意象训练。状态好的时候,我可以在做跳跃动作的时候,脑中浮现出跳跃瞬间姿态的3D影像,然后我就知道“啊,这里有点儿不对,得稍微调整一下”。状态尤其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360度的全视角影像。——《苍炎》两人的这种在大脑中演绎动作的具象或说是意象训练很相似,都是在动作未发生之前,提前虚构未来要完成的动作。演绎训练让身体预知了接下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9

现代社会还没有发明出一键导入所有知识的脑机接口,上一代出生后习得的知识也不会融入基因遗传下来,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从头学习先辈们已经弄懂的知识,耗费精力去解决被解决过的问题,从地面开始爬巨人的身子。这个过程,目前看来,无法避免。那生活中我们反复遭遇到的问题呢?每一次下定决心背单词都从abandon开始;每一年开始都是要从健身、读书、规律作息这几项来改变自己;每一次自我介绍都要抓耳挠腮就地想一次。.....Track美好的领悟一天能来几十回,屏幕上的字要一个个敲。现实是动态,一次性解决问题是个美好的幻想。但借助工具,却能够帮自己省去一些无用功。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就是这种工具,古代它是文字和壁画,现代又增加了音频和视频。上上周的“白过一周”中开的脑洞是万物皆可做笔记。独立居住这几年,学会了做几道菜,外卖如此便捷,下厨的次数就不多。荷包蛋这种步骤极少的菜直接上手就能做了,到了红烧肉这种步骤复杂、食材多样的菜式时,每次都要打开手机,搜索教程,忘记收藏教程的后果就是做出的红烧肉的味道波动很大。前几周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黄豆红烧肉,为了下次能再达到同样的水准,赶紧打开笔记把过程食材都记录了下来。于是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8

你去了餐厅,想吃个饱饭,桌子上有十几盘菜。有人说要按照法餐的顺序来吃,entrée、主菜和甜点,优雅浪漫;有人建议吃饭前先来一碗汤,增加饱腹感,吃得少,可以保持身材。你挠耳抓腮,犹豫不决,空着肚子要想出最优的吃菜顺序。这时候预约的网约车司机给你打电话,说先生我到地点了,您是去某某会议中心吧?想到今天要开一个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不把肚子填饱可是不行,于是你抄筷子,朝向了你最近的那道菜。十分钟后,你吃饱上车了,也想不起来自己刚刚是按什么顺序吃的。你吃的每一口都算数,先动筷子。上面是我在tk教主的一则微博的启发下,拓展想象的一个场景。tk教主说学技术和吃饭很像,嘴里念叨着“我要吃了我要吃了,吃完了我就不饿了”,但没往嘴里夹任何食物,肚子是不会凭空被填饱的。无论是按照什么顺序吃,都得先动筷子。另一个博主笛卡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之前总是想找到最优的路径,按照最合适的顺序、最理想的递增难度材料来一步步,不浪费一点精力,不走任何弯路。开始在“按照什么路径走最优”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浪费精力了。先动筷子,行动起来,才是“最优

思考·方法论 · 2022-02-06

最近进入了“基本上不会无聊、对生活大部分都是热爱”的状态,今天简单用写作的方式探索一下自己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不顺心的事情总会发生,要多条腿走路。今年开始写日志,在notion中做了个模板,日志模板由三个问题组成:你今天都干了啥?你开始做你想做的事情了吗,如果没有,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你今天开心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即使某一天过得不是很好,写完第三项,都有注入点积极的能量。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些好朋友和家人,这些龙虾教授说你没必要全部都有,但至少要有几项。写日志的时候,发现这些自己目前竟然都是有的。今年因为疫情,大概率是要就地过年了。不能回家见家人,确实会让人有点沮丧,有多条腿走路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其他方面的顺遂来对冲这种沮丧。留京过年也让我有时间能和同在北京的朋友过节约个饭,能够省去路途上的时间收拾一下房间,多尝试几个游戏。生活一方面受挫,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援。所有方面同时坍塌,倒霉事都发生在同一天的概率要很小。和世界建立更多的链接。和越多的人和事物建立链接,所谓生活对我来说越有意义。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是幸福的,比如说醉心于解题的数学家们。但生活中,人有情绪波动,有了新想法

思考·方法论 · 2022-01-26

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2-01-04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