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描述最近的感受: 生活更像在没有参考图的情况下, 玩一个拼凑拼图碎片的游戏。当然,拼图碎片也是要自己去找的。「人生拼图模式」,和按部就班,就能抵达预设终点的线性叙事不同,它在整体上充满非线性的特征。有时,会陷入平台期,感觉抓到的每一块拼图都是重复的 —— 困在舒适区在熟悉的环境做重复的事情;有时,会找到一块图案奇特,看似和当下的拼图毫不相关的碎片—— 偶然获得看的「无用」经历或知识,暂时搁置;有时,甚至没有力气找新的碎片,还要保护当下拼好的部分不被大风吹走。我们在摸索中拼凑自己的生活拼图。有趣的部分在于「突破」的瞬间,找到了那块能够周围数块碎片连接起来的「天选碎片」,咔嚓一声嵌入,解锁一片新天地。「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一切都发生了」 的指数级变化或成长,感觉是生活在拼图模式中的常态。 这个模式中更有趣的部分, 在于我们不是在自己玩拼图游戏。旁边的也摆满了朋友的拼图游戏桌。朋友有时候更能看到我们当局者迷,缺少的那块拼图,或者拼错的地方。他们可能拼过类似图案,可能找到过更多的碎片。如果多出现、多自我暴露、多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会有更大概率找到自己缺少的拼图碎片 —— 多了朋

生活·思考 · 07-20

你的大脑现在在想什么?它大多时候又在想什么?获取新信息时候,它又是如何归类的呢?除了阅读书籍、少数集中工作的时间之外,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它指不定在什么领域来会跳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在春节期间制作了一首歌《豆七问》,目前看非常有效。诞生过程七个问题,给自己日常飘荡的思绪一个标的;制成歌曲,让自己在最疲惫的时候都能想起。尝试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一下自制的这首ai歌曲《豆七问》的「前世今生」。信息获取、处理、调用是生活中绕不开的事,尤其是最近几年阅读比较多。软件笔记系统和「第二大脑」概念的潮流,也让我过去两三年花了太多时间在一个笔记系统上。但无论如何整理,采用怎样的系统,它都会「崩溃」,标签、卡片、文件夹都和自己开始建立笔记系统前不一致,堆积了很多信息。更糟糕的是大脑也是混乱的。偶然间看到了油管博主 MoneyXYZ 的《警惕效率陷阱》的视频,其中提到了「费曼十二问」 ,大意是需要自己时刻在脑子中装着十二个问题,大多时候它们休眠, 但只要自己获取新的信息, 都拿它们来和自己的十二个问题进行对比,这样迟早会遇到些信息能够让自己取得突破。很受触动,遂列了十二个问题,尝试一周内每天早上都

生活·思考 · 2024-02-12

「死线」提高写作速度,多多给自己定「死线」,加快「版本迭代」没有截稿日期,就没有阶段成品,这是我写东西最大的感受。截稿日期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内,向外界交付自己的成品,如果没有它,我应该产不出这么多文章,因为写作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且并没有外界硬性的催促,很多灵感创意就会因为所谓的「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永远处于在优化的阶段。有了截稿日期,相当于给自己定了文章「发布」的节点,以此为倒计时,推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它让人挠头搔首,无论怎样就得攒出来一看上去完整的东西;它又让人踏实前行,迈过它之后自己就真的有了阶段性的作品,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优化。如果它太远,我们就会因为帕金森法则浪费掉很多时间,甚至拖延到被截稿日期砸死——产出失败、产出凑数的文章。我觉得解决之道,是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死线」。.「死线」是掉进深坑牛牛的救命落土。为了赶今天的共读输出截止日期,我强制自己坐在桌前开始写东西,写着就有一幅画面浮现脑海。具象的画面:一头牛掉进了深坑,里面没吃的,它要出来。多给自己设置很多阶段性「死线」,就像有人往坑里拿铁锹铲土,牛被落下的土打到背上,抖抖背,坚持下,

思考·方法论 · 2024-01-14

因为这样可以萃取足够多、极有价值的「语言晶体」。「语言晶体」精炼准确,是压缩的精华。萃取之后可被自己反复调用,信息量大,又简练如勾,勾连出隐藏的丰富而生动的意像。它可以是文章标题,结论明确,传达清楚;它可以是警句名言,生动凝练,口口相传;它可以是比喻类比,意境迁移,具象生画。写文章如掘地产煤,幸运的时候在乌漆嘛黑的煤矿中捡到天然钻石,价值不菲。读者们当然更喜欢闪亮耀眼的钻石——「语言晶体」,而不是一堆黑煤,堆砌的冗长文字让人透不过气、绕不过弯。但就如下笔千万,才偶得一句精妙绝伦的「语言晶体」,可遇不可求,有些文字就是要借由某个作者的笔来到这个世界,写文章的人不过是它们的介质和容器,我们被它挑选。写出绝妙句子的概率小,就不写了吗?当然不是,天然钻石靠运气,但我们刻意也能产出价值不菲的人造「语言晶体」。前提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写,不断产出,有了黑煤这一原料,再去压制、萃取、雕刻、删减,终于得到又小又亮,便于携带调用的「语言晶体」。单个晶体价值不菲,但经过艺术家的手,把它们打造成「晶体项链」,价值又能够倍增。这就像一个人的多个思考,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论体系,这不仅是

思考·阅读 · 2024-01-14

系列前篇:《我是如何用「笔记」对抗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浪潮」?》不要打造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多精进第一大脑。所谓的「第二大脑」仅仅是协助第一大脑在思考时候的辅助工具,解放一些大脑带宽。可以把构建第二大脑的「笔记」看做一种网页 cookies 缓存,或是做数学题时候的辅助线。更具象化地说,笔记可以是卡扣,可以是电力工人爬电线杆时候穿的那双鞋,只能能够保证灵感不丢失,自己不往下掉,而自己切实的动脑理解、联系、思考,才能让自己往杆子向上爬。过于依赖笔记软件所构建的「完美第二大脑」,南辕北辙,还会减慢自己大脑的思考速度。这就像为浏览器安装了完备的各类插件——翻译、剪贴、Ai 总结等,却没有升级电脑本身的硬件,有时候这些个插件可能卡死,运行不起来。1我对笔记看法的转变今年,我对笔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然,之前文章的方法论也持续在应用,但目的已经改变,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把笔记作为方法,把让第一大脑更好思考作为最终目标。因此,自己的笔记系统看似混乱,看似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大脑能够有条理地思考,有条理地写作。笔记是文字等信息载体的组织形式,什么情况下需要记

思考·教程·方法论 · 2023-12-12

「发表」是促使自己写作的手段,「发现」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写作,让我发现自己的愚蠢。大脑是节能、懒惰的,有了现象和结果,就自会自动搭建起其中的「规律」,至于其中的逻辑推导,大脑是直接模糊掉了。「大概一想,是这么个道理」这种情况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生过很多次,直到需要自己讲给其他人,直到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大概」是「有毒的填充剂」,稍微一碰,就破碎了。让自己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明白,才能发现自己原来自动脑补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写作,具象成字,字又独立于自己,看着外在的字,因其型或音,联想到其他的文字,继而思考其他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借助文字这一工具,想法上也会有发现。比如写下一个人发布文字视频等作品,像丢了个石子到河里,河水波动。「波动」两个字被写下的时候,因其音似「播种」,就能联想到其实创作不仅可以用石子入水起波纹这种具象的解释,也可以用「播种」种子,引发他人思考,继而跨越时间,种子可能成长为向日葵。写作,允许我暂停、回顾和反思,发现多个时空中自己。平常做其他事情,自我都是在现在这一时刻,而写作,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快节奏、即刻反应不同的思考空间,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延展,在纵深

思考 · 2023-09-28

给自己的任务贴上 「产粮食」「增肥力」或 「种朵花」的标签。最近在读有关华为的书籍,任正非关于变革主题的一个发言中的比喻特别有启发: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1”等),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或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这样才可能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下,持续保持竞争的优势。(任正非:《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总裁办电邮讲话[2015]016号)迁移到个人的系统, 我发现自己在「产粮食」这方面做得太差,投入太少。而「增肥力」是不能够很好被量化,之后打算改一下。🔺 「产粮食」是把自己当做主体,生产出能够和自己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是写文章、教程,构建影响力品牌 ;可以是敲代码、做产品,带给别人价值 ;可以是完成基础的工作。🔺 「增肥力」是把自己当做被投资的主体,增加未来单位产出粮食量和可产粮食的时间。可以是多多锻炼,身体、心理更健康;可以是优化系统,工具、流程更丝滑;可以是读书冥想,内心更少无用内耗;可以是总结复盘,思路、执行更清晰。🔺 「种朵花」是我自创的,

思考·方法论 · 2023-09-23

自我称谓,即提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的名字,和使用人称代词「我」,对自己心理影响不同。据说中文母语使用者和英文母语使用者,在储蓄观念上有不同,原因就在于英文对未来的描述有准确的固定的表述,使用这门语言的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把未来看做成区别于现在的另一个时刻。I will lose all my money . 心理距离和自己就不是很近。我会变成穷光蛋。未来的糟糕事件感觉和当下没有很大的心理距离,所以忧虑就更多,更倾向于储蓄。语言使用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距离。比如我发微博说 「白豆犯了个错误」,就没有直接说「我错了」诚恳。使用名字称呼自己会导致认知分离,像说一个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人。而直接说「我」这个主语,是需要勇气的。实际感觉可以这样应用:谈论自己的积极成就时,用姓名,能够略微让自己保持客观;谈论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用「我」,更直接,让自己距离问题更进。在自己遭受很严重的事情,情绪接近崩溃时,如果要写东西,可以用第三人称或称呼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心理距离也会对情绪隔离有一定帮助。拓展一下,我们其实每天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生活,主观代入性极强,与当下肉体也极为合一,当局者迷。玩儿游戏的时

思考 · 2023-09-23

几周前和朋友聊了一个很普通的话题,没想到在谈话中,联系到了意想不到的方面。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约时间见面的时候一般不迟到。我觉得为了不迟到,提前出发,多预留出的冗余时间并没有被浪费。我的感受和联想是:1.  迟到等待对方的时间内,想的一般都是对方的缺点。所以如果不提前安排好时间,自己知道有可能迟到,也可能只是五分钟,但这种状态就让「去见面」的路上这段时间的注意完全被吸引走,些许焦虑、思考自己到场之后该说什么、找什么样的理由。如果计算好各类的「磨损」,提前留出足够的冗余时间,提早出门,其实路上的时间都是能够用来处理思考自己的事情。看似在单一时间上花费了更多时间,但其实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最大化利用的,且心情还不会很糟糕。2. 我发现人是随时随地能够思考任何想法的。学习可以很便携。学习可以看做是「 压缩」和「扩充」,通过阅读信息、实践操作等,压缩出几句能够 hook 到这个主题的钩子。 而扩充呢,就是把书中或自己总结出的金句、教训,进行逻辑上的推演,或案例的列举。我发现这两个行为都是不受空间的影响。我可以随时随地去在脑中回想阅读过的书、工作中得到的教训;借助工具,一个

生活·思考 · 2023-09-21

90% 以上的事都不要即时回复,90% 以上的事情都可以等。「紧急」加上了引号,说明事情并不是像自己家房子着火了那种「紧急」,而是用来指自己的即时反应和急忙慌张的状态。「暴政」有两种来源:一是因作为乙方角色参与社会互动,社会外界对自己的硬性要求,比如作为一个电商客服必须按时上班,及时回复客户信息,比如在甲方公司工作也要遵循上级的指示按时出报告推市场。二是处于繁忙社会的自己,被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的广告,无数软件的推送,愈加和肉体捆绑的联网设备,及影响最大的「自我剥削」。无论主动参与「紧急暴政」,还是被动必须「紧急」,都剥夺了和「永恒的自己」相处的时间。我发现无论是十多年前坐车去上学路上的自己,还是当下敲键盘的自己,ta 都好像处于一个时间流速很慢的世界,因为被现实世界的「紧急暴政」所影响,注意力被晃来晃去,我可以好几天不和 ta 见面,也可能因为在沙漠徒步没有网络,能一天几个小时和 ta 待在一起,和 ta 待的时间的长短才决定了 ta 的成长速度。「紧急暴政」除了减少和「永恒自己」相处的时间,还让人更加疲惫,让人心流频繁被打断,让人失去了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能力,让人更害怕孤独。所谓的「更

思考·方法论 · 2023-09-20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