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别喜欢一个作者,我刻意设计,让 ta 每天出现在我的生活中。Derek Sivers 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之一。他的文章真诚、有趣且简短, 自从偶然发现他的博客,我几乎天天受到他作品的影响。初期是上头,连续几天一口气读完他 20 多年写的博客;接着是触动,读完所有博客,又购买读完他写的所有书, 又写了自己的读后感, 有机会就推荐给朋友;又主动发邮件建立联系,在他来中国的时候,差点能够面基。然后是模仿,模仿他的网站、笔记、NOW 界面。现在是刻意设计,持续让他的文章出现在我的注意力中。比如:1、 在每个番茄闹钟倒计时结束后,电脑会自动随机打开一篇他的文章。(相当于是《福格行为模型》中完成一项任务之后,给自己的奖励!)2、 在固定时间,让电脑随机自动随机打开他网站上的任意一页3、 把 Anki 当做阅读软件, 把他所有的 400+ 篇文章制作成了 Anki 卡片新的信息不等于重要的信息, 已经知道自己会被哪些信息触动,就可以更多次去接触这些信息,而不是做信息饕餮。我喜欢重复, 李笑来在 1000h 项目中提到建立稳定神经元链接需要重复 5000 次。 同样的信息重复
上周三很兴奋,得益于一个观察和尝试:我用 20 分钟配合 Ai ,几乎完成了一整天的工作量。而且结果百分百比我纯人工更好。我的任务是:把已经做好,但未最终定稿的一本近 200 页的宣传画册,做个详细的思维导图,要细致到每页的具体内容。有了思维导图,可以更高效和客户调整、确认。所以这个思维导图后续还需要可编辑。每页至少有4 张以上照片和描述,而且我还需要把这页整体内容进行总结,200 页, 很机械、很要命,每页 2 分钟,至少需要我 400 分钟, 5 个多小时。能懒则懒,开始想着是否能借助 Ai 减少些工作量。于是,开始尝试探索: 1、我想要一个能够编辑的思维导图,可以用 Xmind 或者幕布2、去 Xmind 和幕布,发现它们都可以导入 Markdown 文件3、问 Ai 知道了 Markdown 形式的纯文本可以变成思维导图!4、思考我的需求: 可以把长文本多图的 pdf 文件作为输入的 Ai ,还得聪明些,遂想到了 Google 的 Gemini 5、喂给 Gemini 2.5 pro 全部的文件,沟通清我的需求,Gemini 在 5 分钟内给我了
写在前面其实不是最近做的东西,是在年初的时候做的。已经使用了半年多,感受还不错。 行动带来更多行动, 一时兴起重新更新文章,就不想断掉,最近尝试新东西的文章还没写完,遂想着回顾一下自己做「旧东西」的过程。2025年1月25日,我复习到一张Anki卡片,大意是:警惕多媒体,图片和视频会影响人的情绪。观点有些极端,但有一定道理。我觉得自己在刷微博的时候,「多媒体类的信息」,除了会影响我的情绪,还经常让我刷微博的时间增加了不止一倍。毕竟所有社交媒体,它们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尽可能花更多时间在上面, 所以或许我可以尝试把微博变成「纯文字版」。 把这句话的理念,「翻译」成具体的行动,读了东西,切实去实践看看。 于是当天就用 Ai 做了一个浏览器插件, 打开之后就能屏蔽掉微博所有的图片和视频,效果如下:做个简单落地网页,大家感兴趣也可以下载试试:纯文字微博插件 weibo.baidou.work下载后加载解压包,点击确定,就能刷到没有图片和视频的微博了。不过有个 bug, 需要登录后再打开,因为如果登录前打开,会自动把扫描登录网页版微博的二维码也给屏蔽掉。目前还特别粗糙——比如
在新的环境或新的人面前,往往要自我介绍。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需要有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这一直是一件让我挠头的事。在个人网站的关于页面,我模仿 Derek Sivers 用过去自己做过的事,来介绍自己。已经两年多没有更新了。cupaobaidou.com/me几个月之前,这个账号的介绍还是「一个学了四年日语,但做了五年英语导游的大饼爱好者。」用听上去有些冲突的经历,和莫名的黑话,这些经历来介绍自己。 这样有两个问题: 1、按时间线经历太详细,太长,无法压缩到一分钟就能说完; 2、身份定义又太单薄,且需要不断更新。 当然自我介绍本就是动态的,人也在不断变化。 我之前这些介绍方式, 都是避免了自己去立场鲜明地、用有价值倾向的形容词去介绍自己。 用做过的事,更客观介绍自己。这样做, 也失去了用「自我介绍」来更好了解自己的机会。所以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我都在刻意去找些有价值倾向的词,尝试描述自己。希望准确,又不要太冗长。 终于,在年初的时候,我找到了三个词,两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三个词同时也是一本书的书名。 Frien
Take it .首先,接受它。https://sketchplanations.com/compliments-are-gifts就像 Skechplanation 这张图,赞美是朋友送来的一个礼物。过分推诿,其实是拒绝掉了这个礼物。要接收这个无形的礼物,具体如何回应呢?我之前是故作谦虚和些许推诿——「没有没有」「还行吧哈哈哈哈」自从找到了自己的「动力火堆」这个意像后。每次被朋友赞美或夸夸,都感觉是他们带着各种燃料,给我的动力火堆助燃来了。有时候火堆旺上加旺;有时候快熄灭的火堆重新被点燃。所以我的回应方式是「谢谢~ XX的夸奖让我更自信了/让我更有动力去做XX了」Take it .把它放进自己的动力火堆。是接受了好意的传递,也同时更认可了自己。今年还「作弊」建立了一个间歇复习系统,把存下来的赞美,多次重温。实践下来,「让我更有自信了/更有动力去做XX」这句回复确实如此,当再次复习到触动瞬间时,就不自觉更有动力、更想去做朋友给反馈的事了。再一次,请收下朋友的礼物。最后来放一下2017年对大家赞美的回应,以及最近的回应方式。(嗯,截图这么长就是感觉时隔八年还会特别有触动有动力,特地再秀一
拼好 1000 张书籍封面的照片墙之后, 我感到些许恐慌。 不是因为没有读过它们。 恰恰相反,每一本都投入了数小时, 甚至数天的时间,现在却感觉至少忘记了 90%。 「读过很多书」和「拥有很多智慧」之间,隔着一条「遗忘」的巨大鸿沟。 趁着用 Ai 拼照片墙的激情余热,以及被硅谷王川「GPT 的技术,相当于可以让极少数人具有超大规模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层层叠加爆发出的生产力,看不到上限。」这条微博的启发。 我设想的,一种长期复习自己读过 1000 本书的场景, 终于在几个工具配合下,几个小时内就实现了。设想是: - 在间歇性复习软件 Anki 中,制作 1000 张书籍知识卡。 - 复习的时候,正面只给我看书的封面,强迫自己- - 回想关于这本书的一切。- 尝试回想之后,点击按钮。- 反面是关于书籍内容总结、作者介绍、特殊之处等等。还可以一键跳转得到更多这本书的信息。就像这样:已关注Follow Replay Shar
我尝试描述最近的感受: 生活更像在没有参考图的情况下, 玩一个拼凑拼图碎片的游戏。当然,拼图碎片也是要自己去找的。「人生拼图模式」,和按部就班,就能抵达预设终点的线性叙事不同,它在整体上充满非线性的特征。有时,会陷入平台期,感觉抓到的每一块拼图都是重复的 —— 困在舒适区在熟悉的环境做重复的事情;有时,会找到一块图案奇特,看似和当下的拼图毫不相关的碎片—— 偶然获得看的「无用」经历或知识,暂时搁置;有时,甚至没有力气找新的碎片,还要保护当下拼好的部分不被大风吹走。我们在摸索中拼凑自己的生活拼图。有趣的部分在于「突破」的瞬间,找到了那块能够周围数块碎片连接起来的「天选碎片」,咔嚓一声嵌入,解锁一片新天地。「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一切都发生了」 的指数级变化或成长,感觉是生活在拼图模式中的常态。 这个模式中更有趣的部分, 在于我们不是在自己玩拼图游戏。旁边的也摆满了朋友的拼图游戏桌。朋友有时候更能看到我们当局者迷,缺少的那块拼图,或者拼错的地方。他们可能拼过类似图案,可能找到过更多的碎片。如果多出现、多自我暴露、多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会有更大概率找到自己缺少的拼图碎片 —— 多了朋
每天完成一些事情,很好。每天完成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更好。但感觉科技越发展,Ai 工具越层出不穷,我就越不能完成一件事:阶段性完成并发出来。巧合的是,读完 Aliya 推荐《The 5 types of wealth》这本书,发现书中提到的「Life Razor」生命剃刀这个词,可能对我有帮助。如果只是了解这个概念,不做任何行动,那原来的习惯大概率还是按照原有惯性滑行。所以还没有完成手头工作,我选择了先找到一把「剃刀🪒」,来实践「Life Razor」的理念。「剃刀」哲学中多指那些快速去掉不必要步骤的原则。如奥卡姆剃刀,越简单越好,简单即美。「生命剃刀」很有趣,很简单。它是一个我自己当前生活阶段的陈述或承诺。有三个特征:可控,自己能够直接控制是否实现有涟漪效应,做了之后能对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二阶影响能够定义自己的身份,它能够表明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想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这个世界我找到的剃刀是:我会每天「更新」听到「更新」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平台账号的更新,软件应用产品的更新。盯着这个词,或多读几遍,还能读到「新陈代谢」「迭代更新」的感觉,所以这个把剃刀上的「
你的大脑现在在想什么?它大多时候又在想什么?获取新信息时候,它又是如何归类的呢?除了阅读书籍、少数集中工作的时间之外,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它指不定在什么领域来会跳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在春节期间制作了一首歌《豆七问》,目前看非常有效。诞生过程七个问题,给自己日常飘荡的思绪一个标的;制成歌曲,让自己在最疲惫的时候都能想起。尝试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一下自制的这首ai歌曲《豆七问》的「前世今生」。信息获取、处理、调用是生活中绕不开的事,尤其是最近几年阅读比较多。软件笔记系统和「第二大脑」概念的潮流,也让我过去两三年花了太多时间在一个笔记系统上。但无论如何整理,采用怎样的系统,它都会「崩溃」,标签、卡片、文件夹都和自己开始建立笔记系统前不一致,堆积了很多信息。更糟糕的是大脑也是混乱的。偶然间看到了油管博主 MoneyXYZ 的《警惕效率陷阱》的视频,其中提到了「费曼十二问」 ,大意是需要自己时刻在脑子中装着十二个问题,大多时候它们休眠, 但只要自己获取新的信息, 都拿它们来和自己的十二个问题进行对比,这样迟早会遇到些信息能够让自己取得突破。很受触动,遂列了十二个问题,尝试一周内每天早上都
2023 年除了 gpt 类的文字生成 ai 模型外,ai 绘画、ai 制作音乐、ai 生成PPT、ai 生成思维导图等应用也都层出不穷。技术的更新迭代太快了,感觉自己几天不上网就 out 了。自己的 ai 疲惫感、焦虑感在去年尤为明显,关注了很多博主,甚至还激情下单相关课程,太多应用玩儿不过来!各种应用追追追,忙忙忙,头晕头晕。一年多的 ai 浪潮,确实让生活工作流程改变不少。gpt 成了对话思考的好朋友好帮手。但其他方向的 ai 应用,自己不是专业方向,还是还是不知道咋嵌入自己的生活。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如何用 「以我为主」「六经注我」的思路,让 ai 绘画、ai 音乐的技术来服务于自己,略微缓解一下 ai 焦虑。用 ai 绘画,视觉化自己文章观点;用 ai 音乐,音乐化自己的永久笔记、文章,定制专属自己的音频信息处理场景。最开始的 Midjourney, gpt 的 DALL3 生图模型,都使用过。我曾用来:复制其他人发的 prompt 生成图片,感受技术的震撼;将自己脑中的场景,用文字形容,生成图片,想法视觉化;给公众号封面配图;给自己或朋友制作各类风格的头像;给
「死线」提高写作速度,多多给自己定「死线」,加快「版本迭代」没有截稿日期,就没有阶段成品,这是我写东西最大的感受。截稿日期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内,向外界交付自己的成品,如果没有它,我应该产不出这么多文章,因为写作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且并没有外界硬性的催促,很多灵感创意就会因为所谓的「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永远处于在优化的阶段。有了截稿日期,相当于给自己定了文章「发布」的节点,以此为倒计时,推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它让人挠头搔首,无论怎样就得攒出来一看上去完整的东西;它又让人踏实前行,迈过它之后自己就真的有了阶段性的作品,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改优化。如果它太远,我们就会因为帕金森法则浪费掉很多时间,甚至拖延到被截稿日期砸死——产出失败、产出凑数的文章。我觉得解决之道,是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死线」。.「死线」是掉进深坑牛牛的救命落土。为了赶今天的共读输出截止日期,我强制自己坐在桌前开始写东西,写着就有一幅画面浮现脑海。具象的画面:一头牛掉进了深坑,里面没吃的,它要出来。多给自己设置很多阶段性「死线」,就像有人往坑里拿铁锹铲土,牛被落下的土打到背上,抖抖背,坚持下,
因为这样可以萃取足够多、极有价值的「语言晶体」。「语言晶体」精炼准确,是压缩的精华。萃取之后可被自己反复调用,信息量大,又简练如勾,勾连出隐藏的丰富而生动的意像。它可以是文章标题,结论明确,传达清楚;它可以是警句名言,生动凝练,口口相传;它可以是比喻类比,意境迁移,具象生画。写文章如掘地产煤,幸运的时候在乌漆嘛黑的煤矿中捡到天然钻石,价值不菲。读者们当然更喜欢闪亮耀眼的钻石——「语言晶体」,而不是一堆黑煤,堆砌的冗长文字让人透不过气、绕不过弯。但就如下笔千万,才偶得一句精妙绝伦的「语言晶体」,可遇不可求,有些文字就是要借由某个作者的笔来到这个世界,写文章的人不过是它们的介质和容器,我们被它挑选。写出绝妙句子的概率小,就不写了吗?当然不是,天然钻石靠运气,但我们刻意也能产出价值不菲的人造「语言晶体」。前提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写,不断产出,有了黑煤这一原料,再去压制、萃取、雕刻、删减,终于得到又小又亮,便于携带调用的「语言晶体」。单个晶体价值不菲,但经过艺术家的手,把它们打造成「晶体项链」,价值又能够倍增。这就像一个人的多个思考,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论体系,这不仅是
系列前篇:《我是如何用「笔记」对抗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浪潮」?》不要打造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多精进第一大脑。所谓的「第二大脑」仅仅是协助第一大脑在思考时候的辅助工具,解放一些大脑带宽。可以把构建第二大脑的「笔记」看做一种网页 cookies 缓存,或是做数学题时候的辅助线。更具象化地说,笔记可以是卡扣,可以是电力工人爬电线杆时候穿的那双鞋,只能能够保证灵感不丢失,自己不往下掉,而自己切实的动脑理解、联系、思考,才能让自己往杆子向上爬。过于依赖笔记软件所构建的「完美第二大脑」,南辕北辙,还会减慢自己大脑的思考速度。这就像为浏览器安装了完备的各类插件——翻译、剪贴、Ai 总结等,却没有升级电脑本身的硬件,有时候这些个插件可能卡死,运行不起来。1我对笔记看法的转变今年,我对笔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然,之前文章的方法论也持续在应用,但目的已经改变,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第二大脑,而是把笔记作为方法,把让第一大脑更好思考作为最终目标。因此,自己的笔记系统看似混乱,看似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大脑能够有条理地思考,有条理地写作。笔记是文字等信息载体的组织形式,什么情况下需要记
阳历和农历都来到了 26!又是一年,时间飞快。七年就是一辈子,从十八开始的第二辈子的第一年也已经结束。这是生日写作系列的第三篇。前两篇是:《写在 25 岁的 25 条感悟》《写在 24 岁的 24 条感悟》题目叫做 「写在X岁的X条感悟」,一般都是农历生日的当天抽至少一个小时来完成这个有趣的仪式。 今年在西西弗书店敲键盘,旁边放了燕麦拿铁。第一次尝试了 Obsidian 的 DangerZone 写作插件,一个小时内,如果有 60 秒没有输入文字,已经写的内容也会自动被销毁。(写完修改完毕,真是戒断手机利器)翻看了去年和前年的感悟,竟然很多条都进行实践了!(本想说是很多都没有实现,但这个月在尝试高能量的叙述方式,就用了同样内容但情绪上更积极的表述方式)。「感悟」是在这个时刻我觉得是对的,我应当做的,并不是已经做到的,今年有这些:1.保持记录,尽可能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行为。上周末一口气读完了一个朋友高中就开始写的 400 篇文章,成为时间穿越管理员的感觉。2. 地图不是势力范围,名词不是物体,区分清楚抽象文字背后的事实和表述并不是一件东西。3. 把自己能够解
「发表」是促使自己写作的手段,「发现」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写作,让我发现自己的愚蠢。大脑是节能、懒惰的,有了现象和结果,就自会自动搭建起其中的「规律」,至于其中的逻辑推导,大脑是直接模糊掉了。「大概一想,是这么个道理」这种情况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生过很多次,直到需要自己讲给其他人,直到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大概」是「有毒的填充剂」,稍微一碰,就破碎了。让自己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明白,才能发现自己原来自动脑补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写作,具象成字,字又独立于自己,看着外在的字,因其型或音,联想到其他的文字,继而思考其他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借助文字这一工具,想法上也会有发现。比如写下一个人发布文字视频等作品,像丢了个石子到河里,河水波动。「波动」两个字被写下的时候,因其音似「播种」,就能联想到其实创作不仅可以用石子入水起波纹这种具象的解释,也可以用「播种」种子,引发他人思考,继而跨越时间,种子可能成长为向日葵。写作,允许我暂停、回顾和反思,发现多个时空中自己。平常做其他事情,自我都是在现在这一时刻,而写作,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快节奏、即刻反应不同的思考空间,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延展,在纵深
今年 7 月 3 号,在豆瓣标记了读完的第 1000 本书。虽然没有读第 1000 本书的时候,认识上没什么特别的改变,但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创造些仪式感,容易在某些时间节点和事情节点受到触动,遂打算在完成「阅读完 1000 本书」这件事的节点,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收获。1. 我成为了那个「阅读完 1000 本书」的人。很喜欢 Paul Graham 的 《How to do great work 》中的这段话:「The temptation to be someone else is greatest for the young. They often feel like nobodies. But you never need to worry about that problem, because it's self-solving if you work on sufficiently ambitious projects. If you succeed at an ambitious project, you're not a nobody; you're the p
给自己的任务贴上 「产粮食」「增肥力」或 「种朵花」的标签。最近在读有关华为的书籍,任正非关于变革主题的一个发言中的比喻特别有启发: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1”等),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或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这样才可能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下,持续保持竞争的优势。(任正非:《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总裁办电邮讲话[2015]016号)迁移到个人的系统, 我发现自己在「产粮食」这方面做得太差,投入太少。而「增肥力」是不能够很好被量化,之后打算改一下。🔺 「产粮食」是把自己当做主体,生产出能够和自己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是写文章、教程,构建影响力品牌 ;可以是敲代码、做产品,带给别人价值 ;可以是完成基础的工作。🔺 「增肥力」是把自己当做被投资的主体,增加未来单位产出粮食量和可产粮食的时间。可以是多多锻炼,身体、心理更健康;可以是优化系统,工具、流程更丝滑;可以是读书冥想,内心更少无用内耗;可以是总结复盘,思路、执行更清晰。🔺 「种朵花」是我自创的,
自我称谓,即提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的名字,和使用人称代词「我」,对自己心理影响不同。据说中文母语使用者和英文母语使用者,在储蓄观念上有不同,原因就在于英文对未来的描述有准确的固定的表述,使用这门语言的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把未来看做成区别于现在的另一个时刻。I will lose all my money . 心理距离和自己就不是很近。我会变成穷光蛋。未来的糟糕事件感觉和当下没有很大的心理距离,所以忧虑就更多,更倾向于储蓄。语言使用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距离。比如我发微博说 「白豆犯了个错误」,就没有直接说「我错了」诚恳。使用名字称呼自己会导致认知分离,像说一个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人。而直接说「我」这个主语,是需要勇气的。实际感觉可以这样应用:谈论自己的积极成就时,用姓名,能够略微让自己保持客观;谈论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用「我」,更直接,让自己距离问题更进。在自己遭受很严重的事情,情绪接近崩溃时,如果要写东西,可以用第三人称或称呼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心理距离也会对情绪隔离有一定帮助。拓展一下,我们其实每天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生活,主观代入性极强,与当下肉体也极为合一,当局者迷。玩儿游戏的时
几周前和朋友聊了一个很普通的话题,没想到在谈话中,联系到了意想不到的方面。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约时间见面的时候一般不迟到。我觉得为了不迟到,提前出发,多预留出的冗余时间并没有被浪费。我的感受和联想是:1. 迟到等待对方的时间内,想的一般都是对方的缺点。所以如果不提前安排好时间,自己知道有可能迟到,也可能只是五分钟,但这种状态就让「去见面」的路上这段时间的注意完全被吸引走,些许焦虑、思考自己到场之后该说什么、找什么样的理由。如果计算好各类的「磨损」,提前留出足够的冗余时间,提早出门,其实路上的时间都是能够用来处理思考自己的事情。看似在单一时间上花费了更多时间,但其实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最大化利用的,且心情还不会很糟糕。2. 我发现人是随时随地能够思考任何想法的。学习可以很便携。学习可以看做是「 压缩」和「扩充」,通过阅读信息、实践操作等,压缩出几句能够 hook 到这个主题的钩子。 而扩充呢,就是把书中或自己总结出的金句、教训,进行逻辑上的推演,或案例的列举。我发现这两个行为都是不受空间的影响。我可以随时随地去在脑中回想阅读过的书、工作中得到的教训;借助工具,一个
90% 以上的事都不要即时回复,90% 以上的事情都可以等。「紧急」加上了引号,说明事情并不是像自己家房子着火了那种「紧急」,而是用来指自己的即时反应和急忙慌张的状态。「暴政」有两种来源:一是因作为乙方角色参与社会互动,社会外界对自己的硬性要求,比如作为一个电商客服必须按时上班,及时回复客户信息,比如在甲方公司工作也要遵循上级的指示按时出报告推市场。二是处于繁忙社会的自己,被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的广告,无数软件的推送,愈加和肉体捆绑的联网设备,及影响最大的「自我剥削」。无论主动参与「紧急暴政」,还是被动必须「紧急」,都剥夺了和「永恒的自己」相处的时间。我发现无论是十多年前坐车去上学路上的自己,还是当下敲键盘的自己,ta 都好像处于一个时间流速很慢的世界,因为被现实世界的「紧急暴政」所影响,注意力被晃来晃去,我可以好几天不和 ta 见面,也可能因为在沙漠徒步没有网络,能一天几个小时和 ta 待在一起,和 ta 待的时间的长短才决定了 ta 的成长速度。「紧急暴政」除了减少和「永恒自己」相处的时间,还让人更加疲惫,让人心流频繁被打断,让人失去了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能力,让人更害怕孤独。所谓的「更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