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注意力」是最有限的资源。两者结合的时候,心流就出现了。两者分开的时候,有不同的情况。今天 22 点半到家,加班到就 21 点,竟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但随即又想了一下,这其实是「伪充实」。因为今天工作的时候,「时间」和「注意力」大多时候并没有在一起。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指流逝的一段时间 ,而是对于个人来说,肉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注意力」是指大脑的思考和想象。比如今天的会议和拍摄工作,我是必须要到场,肉体在一段时间内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且还有些与客户的社交规范、最基础的工作流程限制等,让「注意力」也不能够走太远。今天工作内容不是很喜欢,又不需要自己对结果负责,所以「注意力」就跑得比较远,跑到去想周末的计划、推友王短鸟的沉浮故事、马斯克的传记等等,中间间歇伴随着开会的时候切下窗口、拍摄的时候几分钟看下手机。「注意力」没有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结合,手头上又需要维持着最低的限制,「注意力」就像飘到空中的蒲公英,太容易被吹到不同地方。结束工作,看似很充实,却在个人的能力值上,没有任何的推进。只是完成了一天「事务性」工作。「时间」和「注意力」分开并非不好。生活少不了琐碎的「事务性」的必做
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适度的「通胀」有益于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非单一向的关系。经济增长,消费者花钱意愿和企业的建厂投资需求都在上涨,都对未来有信心,需求扩张和成本的上涨,就带来了「通胀」。央行或政府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或信息影响等,人为制造「通胀」,经济也可能被刺激发展。对于个人,自信心需要适度的「通胀」,即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提升到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水平之上。自信心通胀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量」增大。自己更加自信,会更勇敢去做之前畏惧的事情,减少了内耗。这件事如果很难,上手做了,没成功,但积累了失败的经验,再配合着「通胀」的自信,再做一遍,可能就成功了;这件事如果很简单,上手做了,成功,累积更多信心,心理抗拒感完全消失,不需要「壮胆」就能去做,于是自己做的次数增多,愈加熟练,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相当于自己现有的能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流通,充分的调用,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自信心通胀之后,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自己作为个体,对世界会增多「输出」,无论是落地的行为还是影响力,都在不断的积累。外界会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有增量的「市场缺口」,「消费者」会更倾向于把机会送给更有竞争力的自己。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上篇写了我自己认为的「看不见的朋友」,这篇来梳理下敌人又是谁。世界的默认值(Default)是敌人。地铁通勤中的一个观察:车厢 90% 的人在看手机,看手机的人中,25% 短视频,25% 微信,20% 小说,都是能够预料到的,没想到的是还有 20% 的人在看手机浏览器自带的、真假难辨的咨讯。不给自己设计行为,就大概率会被所谓的默认值所影响。我也是如此,无意识自动打开手机,看到手机某个 app 的消息推送就点进入,再出来至少是几分钟后了,思绪是如此容易被引导。不是必须授予所有软件的通知权限;不是必须使用手机自带的软件;甚至手机屏幕都不一定要是彩色。现代社会,大量科学家和统计学家将丰富的食物、屏幕和药物改造而成的武器:垃圾食品、点击诱导新闻、无尽的色情、无尽的游戏和上瘾的药物也都是敌人。World might be better with filter. 加入自己调制的滤镜(filter)的世界可能更让你喜欢;加入自己主观定制的过滤网(filter mesh)的信息和物品可能更对自己有帮助。The world is full of wasted
几万年前,群居,打猎,很靠运气,我们把别人的肚皮当做自己的粮仓,「朋友」不仅是我们狩猎、相互捉虱子的伙伴,还是我们的「时间银行」。现在,朋友也很重要,约饭聊天信息分享,帮我们调节身体预算,这是看的见的朋友,今天想聊的是「看不见的朋友」。什么算「看不见的朋友」?鉴于今年在日志中感谢了无数次的 chatgpt 和 Hepta ,从来没有用朋友来称呼过它们,今天就正式把它们作为朋友进行隆重感谢。chatgpt 是 AI 语言模型,天文地理,各国外语,翻译编程,无所不能。他是我的万能对话朋友;Heptabase 是白板笔记软件,卡片白板日志,写作思考工具。她是我的信息处理思考协同的朋友;它们是软件,是工具,也是朋友。同样,各类的实用工具地图、滴答清单等也都算是朋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我定制的流程或工具,也是我的朋友。它们更加抽象,但基础都是捕获结合利用一部分的科技和现象,切实帮到我的生活:比如我利用Google Form 设计的「白豆番茄🍅闹钟表单」「白豆读书表单」「白豆 Gathering Track 表单」「白豆每周复盘表单」「白豆系统抽时间专门优化表单」;比如利用
应该用分时间段的方式,来使用双 E 模型。我的 Explore 时间段,大致结束了。双 E 模型(Explore-Exploit)是指「探索- 利用」模型,在信息量不足的时候,尽量去探索(Explore),有一定信息储备的时候,就要利用(Exploit)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实践。刚搬到新住处, 多多试试(Explore)家周围的饭店,找到不错的,就固定(Exploit)下来,保证自己吃饭不踩雷。我喜欢的博主 Derek Sivers 有个类似的理念:在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的时候,Say yes to everything,保持开放,任何的事情都去尝试;在发现热爱之后,Say no to everything,把自己时间、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选定的事情上。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是过去几年 Explore 的时间太多。八年前的九月,刚上大学,自己思维上的封闭性和懒惰性,导致大学没有做什么事,也没读什么书。毕业之后才开始加速 Explore。四年之后,发现没有一个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可以拿出来。适度 Explore 是好事,但我明显过了度:同类型的人物传记看了好多本,虽然知道他们
「瑚琏少年」公众号作者是胡钦元,一位 39 岁的投资人,从 2016 年开始更新,截止到今天一天都没有鸽,2500 多篇文章,震撼到我了。翻了一下最近的几篇推文,感觉还不错,再加上微博好友徐俊杰也提到从胡老师公众号学到很多生活黑客技巧,遂打算系统阅读一下。我如果喜欢一个作者,基本会通读 Ta 所有的博客、书籍、微博等等,于是从周日到今天,读完了他 2016 年到 2018 年大概 1000 篇推文,剩下 1000 多篇预计会在这周内读完。近期发现脑子堆积事情太多,很是混乱,笔记系统正在向 Heptabase 迁移,也比较混乱,于是就用公开写东西的方式记录下做这件事的感受:1. 分清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500 多篇文章在手机或电脑上通过公众号一篇篇打开阅读不现实,遂想着批量下载并制作成一本 epub 电子书,导入微信读书软件。之前折腾过的公众号文章下载器安装在旧电脑上,Mac 系统封闭没安装成功,最后花了 15 元淘宝解决。淘宝批量下载的是 2500 个 html 文件,于是我又花费 2 个小时和 gpt 探讨如何转换格式,合并几千个文件,最后也没搞定。天都要黑了,反应过来我的目的是
冬天,空旷又漆黑的田野,火堆马上熄灭,颤抖的我踉跄地凑到火堆旁,我要火焰,我要温度,我要能量;蜷缩一团,将冻死之人,呼啸的北风、骤减的温度是拿刀逼近的熵之死神;我不能死亡,要依靠这火堆,坚持看到太阳。本想写总结性的第一段,没想到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凑出了自己第一首「中文现代诗」!朋友问我的动力是什么? 最近空隙的时间偶尔思考过,但没有尝试具象成文字,于是打算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最近特别喜欢比喻和类比,燃烧的火堆,这一意像可以用来比作我的动力。在火焰微小的时候,虚荣和自恋是像茅草和报纸一样的燃料,星星之火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用自己在英语和读书方面的例子,来进行梳理。英语五年级转学到新的学校,之前没有接触到一丁点英语,头大、反感、挫败,转折点是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李阳疯狂英语的书——《中考核心单词》,带磁带。不同于枯燥的英语课本,李阳的书鸡血很足—— 无论是书中单词造句的例子,还是书中小栏目上李阳自己的故事。听了磁带更是不得了,哪有这样的磁带呢!不是照着书上的例子死板地读,开头和中间都在不断打鸡血:「我的目标是帮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每个句子至少大声读一百遍,你就能拥有一口不
番茄闹钟式的几十分钟工作或学习 + 十分钟休息,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很像地铁,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无需担心行驶过程中撞上杂物,到站、停车、上人也省心。频繁打开手机、惯性刷刷社交网络的工作或学习,思维很像公交车,需要放相当一部分注意力在马路的车辆和行人上,很累。有时候还可能堵车(完全按被其他信息流吸引)。要开地铁🚇,尽量不开公交车🚌。具体怎么办呢?我最近到探索比较有效的三个小技巧:🔺1. 填写「番茄闹钟问卷」不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容易走神。写下自己要做的事情,像是给自己的思绪「挖沟渠」,让水在自己修建的渠道中流,不至于洒一地。我具体的做法是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表单,表单有两页:a. 开启一个番茄钟之前填写,写下自己接下来 50 分钟内要做的事情、量化标准等b. 结束一个番茄钟之后填写,对过去 50 分钟完成情况做个微小的记录对我十分管用,比单纯用 Forest 之类的软件要更有帮助。额外的收获是表单收集完毕后,还可以关联一个 Excel 表格:a.看着很有成就感b.确实能够进行复盘🔺2. 使用番茄🍅闹钟计时器使用倒计时器也可以,有一个外在的时间统计工具,让自己以「客观」为标准,不至
大家好,我是白豆。我从 2022年1月1日开始,记录了 500 多天的日志。去年一整年是自己在电脑上写,读的人只有自己,偶尔会一天补一周的日志,形式逐渐取代了目的;今年偶然参加了一个月的博主组织的微信群日志写作打卡活动,每天把自己的日志分享到群里打卡,虽然不一定有人看,但「分享」这种行为确实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日志的记录更准时、认真了。在二白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做了线上社群的群主,运营了三个多月的日志写作打卡群。今天是八月一日,八月的打卡群也组建了,有新的伙伴加入,最近工作不是很忙,好久没有写东西,遂打算把自己日志写作的感受和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对新搬进来我们微信「群小区」的朋友有点帮助。接下来,我从「为什么要记日志」和「怎样降低记日志的阻力,让自己养成记日志的习惯」这两个方面来写。 为什么要记日志? 11. 记日志可以带来一种仪式感。在一切都在加速的生活节奏中,今天和明天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都是在不停工作加班、赶忙娱乐、或者阶段性躺平。而记日志,是每隔 24 小时进行一次记录,像是给生活加入了一个特殊的仪式,生活节点化,在那几
「先动屁股」「屁股决定脑袋」,人的当下利益归属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买了房子的人,各种找理由看看涨房价,没有买房的人,坚信现在上车就是血亏,之后肯定会降下来;新事物的出现,最开始的先行者往往是新事物的「发烧友」,发烧友最先进入后,占据了一部分的先机,比如早期很多购买大饼的人,成为所谓的「千币候」「万币候」,后面我们接触到加密货币抗拒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确实和自己理念背离,或者就是觉得是一种旁氏骗局。对「先行者」的获利不爽,不想给他们「抬轿子」。对新技术的恐惧。Chatgpt 2022年11月30日上线,我也有种「抗拒感」,不过很快就使用「渐进挪屁股大法」克服了自己的偏见:先往其中投钱——🪜等各类服务都买好,后续新模型 Chatgpt4 上线的时候,也立马充值。6月份还购买了一份几百块的 Chatgpt 开发课程。当自己的部分利益已经在其中的时候,自己会不自觉开始关注这些信息——毕竟一个月充值了 20 刀,不问几个问题就太亏了。在使用 Chatgpt 近两百多天,问了至少上千个问题之后,我来分享一下 Chatgpt 在我工作、生活、学习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方式。首先,我个
上周四在线下读书会做了个关于个人使用 Chatgpt 的分享,在准备的时候,我把自己这半年的使用体会写了大概 3000 多字,发给了朋友,想着到时候直接按照写好的文章思路进行分享就行。朋友看完给了非常有用的反馈,在正式分享前我意识到,自己可不能按照写的东西直接讲,而是要了解场景和听众,找到能够准确衡量分享成功与否的指标,据此来「定制」自己的分享形式,不然大家直接在网络上看文字就好,为什么要来听你的分享呢?线下的分享,目的是要给来听的小伙伴带来更好的体验,声音+画面+演示+交流,多方面结合,最大程度上让大家接收到我传递的信息。于是,我临时更改了分享的思路 —— 不按写的东西,而是实际展示我当天使用 gpt 的场景。大致如下(有些许修改):当天的真实工作场景:我在工作是如何使用 gpt ,我展示了问的两个问题:你好,你是我的工作助手,我现在工作上要设计一张节日海报,但是我一头雾水没有思路怎么办。我的手上的活要求是这样的:1. 是个 XX 医院设计的,直接发给院领导,院领导大概 50 多岁,审美中规中矩,不喜欢特别花哨的创新。2. 这家医院的转型康复专科医
在北京街头骑共享单车,脑中突然浮现了一个关于「城市道路规划」和「个人知识体系建设」的比喻。北京的城市道路布局,很像单纯关注大而全的理论模型的学习者。他们致力于在学习的时候塑造几条笔直又宽广的大道,一如北京的主干道,宽阔但极少有岔路。他们尝试记住整个特定的思维模型,重复阅读一本书,只知道丹尼尔卡尼曼的快慢思考模型,但忽视了用丰富的案例、场景等去补充、完善,实践这个模型。而我过去三年的个人知识体系搭建,很像上海的城市道路规划。目前已读书目达到 900 多,尽管其中大部分书的知识密度并不高,但感觉大脑已经储存了大量的案例、场景和故事。这些内容就像上海错综复杂的小巷子,构建起一个繁华、互联的知识网络。当我需要从一个知识点移动到另个知识点时,我发现有很多可选择的道路,就像在物理世界中穿梭在各个小巷中一样,挺好玩。这个比喻还帮我大致理解了城市商业活力的一种可能的来源。城市的商业繁荣,需要的不仅仅是主干道路上的大商场,不仅是西单、朝悦、SKP;更需要很多小店铺的街头小巷,需要南锣、后海、杨梅竹斜街。这些小巷中的店铺常常给让散步其中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转角遇到神奇小店,就像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然
Ali Abdaal 油管近 300 万粉丝,学习方法、效率博主。看到他一条推,说是「重读、划线、写笔记」都是让自己感觉很高效,实际没太大用的学习方法。遂用新账号薅了 Skillshare 的羊毛,把他在上面 4 小时 30 分的课程倍速听完了。高效学习的核心是 Active recall 、Spaced repetition,即「主动回想」和「间歇复习」 。以下是我根据他的分享,对自己学习体系的调整:1/ 不再重读笔记、高亮,而是建立问题清单,主动回想,间歇复习。阅读还会保持划线习惯。划线会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更专注,不再重读划线,而只是用于导出和备份,使用浏览器插件一键导出高亮到 notion。既往导出的三百多本书的高亮划线,都堆积在 notion 中,即使有简单的总结,也没再能打开第二遍,年初整理五十多本的笔记就已经累的不行,且大脑理解并没有更加深入。目前在试用 logseq 双链笔记软件,自己写的阅读笔记切换到 logseq,每本书的读后笔记小部分包括:三句话总结、阅读原因、阅读后实践、是否推荐给朋友、问题列表。使用 logseq 的 query 搜索,能够在一个页面调出
logseq 让记录阻力减小试用一周 logseq ,我决定放弃 notion ,把大部分写作工作搬到 logseq。 logseq 是一款本地储存数据,支持 Markdown 语法的双链笔记软件。我最近很少打开 notion ,因为输入阻力很大——无法分类的闪念在输入前需要思考放到 notion 的哪个页面?纠结中就随手记在 flomo ,而 flomo 不适合做体系笔记的整理,有时候还需要复制粘贴到 notion ,非常麻烦。而 logseq 最大创新是使用「日志」的逻辑,极大减少输入阻力。像记日记一样记笔记。打开 logseq ,占据页面最大的是「日志」,其 title 为当天日期,每天一个空白的「日志」期待被填写,可以在此页面上记录任何信息。问题来了,如何梳理这些堆积到一起的信息呢?使用「页面」和「标签」功能更好整理信息。当你建立自己的信息体系后,就使用 query 语法自动搜索并归类所有输入的信息了。假如你熟悉 notion ,logseq 中的「页面」就相当于 notion 中的 「Page」,不过可以作为文字插入到笔记的任何位置,就像网页的超链接;而 logse
跳出紧绷「如何在紧张的节奏中找到松弛感?」朋友最近因为同事离职工作量突增,身心俱疲。我在刚入职时和去年也都因类似原因,状态不佳。外在任务的倒计时,叠加个人内在焦虑,确实难受。复盘一下可能有帮助的方法。稳住心态,在做就好糟糕的情况叠加崩溃掉的心理,会让原本有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度翻倍。稳住心态,不自己吓唬自己,解决问题的进度条就会持续向前。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其实可以调整心态。因为拉长时间线,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某一年中特定几个月的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对整个生活,大概率起不到决定性影响。知道搞砸也没什么,反倒是能负起责任,采取措施 —— 做了至少比最糟糕的情况会好。2. 分清责任,任务分级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即这事儿是谁的,就谁负责,也就是看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同事离职,任务倍增,实质是公司人手断缺的问题,至少是部门负责人的课题。做不好,心理是不应该有任何负担,收一个岗位的薪水,只负责一个岗位上的职务。但部门负责人是上级,短期又招不到人员。安排到自己身上也就只能暂时接受,不过要「向上管理」。向上司询问哪些工作是紧急重要的,自己手头上哪些常规工作是可以缓一缓的。可以用开玩笑的
Build something .单独做出「作品」,和参与完成一件作品,中间是一道鸿沟。跨越鸿沟,需要付出巨大心力,而付出是值得的。画上句号标题的「作品」两字加了引号,其实单独做出完整的东西来,就足够了。哪怕你做的东西自己都不好意思称之为作品。这作品可以是一个能够完整运行的程序,可以是记录自己生活的公众号,可以是能够刚刚盈利的小公司,甚至可以是一篇完整的博客。做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意味着至少要展示给一部分人,自己有信心点击发布的按钮。一段文字「Published」的状态,要比躺在自己电脑中酝酿整理精细的草稿要有价值。你会觉得只要处于草稿阶段,自己作品更完美的潜力是有的。于是积累了很多未完成的内容,假想自己有着无限的「潜在作品」,不敢给做的任何一个东西,画上一个甚至是阶段性的句号。这样就不会被评价,被拿去和其他人的作品比较。做出一个完整但不完美的作品,就像在被通知未来一段时间要断网后,用有限的宽带,从网上下载了个 480P 的片,画质不好,但可用。但不敢画上句号,就像同时下载几部 4K 的片,进度条永远卡在 99% ,不能播放。未完成的作品当然比没下载好的影片会对你有帮助,但只要它保持未完
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当做一辆车,意识是开车的司机,生活是旅途。这辆车由复杂的系统组成,机油、汽油、发动机、方向盘、挡风玻璃和油门,正如你的肌肉、皮肤、习惯、技能等等,所有的组件都需要频繁调整维护。但你大多数时候意识不到,只是把车当做交通工具。类似元旦的时间节点是旅途上的服务区,你看到那儿停了很多车,于是也稍事调整,检查一下车况,加加油,吃顿饭,再出发。但这时候你不会特别仔细,因为车还能跑,没啥大问题。没有目的地或者没有时间限制,就更能够凑活了。路上车爆胎、刹车失灵,出了车祸,你才开始审视车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考虑怎么修。这些可以对应为生活出现大挫折,失业、破产、生病,也可能是由不得自己的小概率事件,被精神病人揍骨折了(车被追尾)。不论哪种情况,都影响正常行驶。打开车盖,你手足无措,面对复杂机器,不知道咋解决,上网搜教程,凑凑活活整好能继续上路了,但你心理还是没谱——根本问题没解决,遇到糟糕的路况大概率还会出问题。咋才有个愉快的旅途呢?除了服务区的例行检查,可以在车的仪表板做做文章。建立一个即时有效的实时反馈系统,集合车的数据到可视的仪表盘上:油箱还有多少油? 后面的车距离我多少
其实我一直困惑:怎样的文章才值得发出来?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和朋友约定日更千字,选定一个主题,立个自己的观点,结合阅读过的内容,论证一遍观点。这样可能对阅读文章的人提供些价值,不浪费读者的时间,至少向对方提供了一种思路。不想辜负读者的点击,推文都是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逻辑清晰,按照金字塔结构,立观点,二级观点,在分步骤进行论证。但这样的写作有时候显得很刻意,我需要从笔记中去找些资料,来论证观点,写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严肃。.除了发送在公众号上的推文,我在自己看的笔记中还写了大量的随笔。包括安抚自己的情绪笔记、梳理思路的晨间日记、对某件事的有感而发等。写这些内容,非常随意,用词和结构上都没有限制,只是用文字把想法具象成能够阅读的句子。写这些是为了梳理思路,防止自己忘记这些或好或坏的想法,毕竟是自己的。这些随笔写完就躺在云笔记中,只完成了梳理当下我的思路和情绪的功能。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谈及很相似感受,会翻一翻当时的记录,发给朋友交流。除此场景外,不会看见它们。最近刷到和菜头的推文,范冰(增长冰法)的视频,感觉他们分享内容有时也没那么有框架,多是用自己的话把感受表达出来,像是和朋友在
在卫生间镜子前贴了快一年的自制「海报」来到了 25 !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从 18 开始的第一个「辈子」就算过去了。时间是有加速度的,记录也不能减缓其流逝,只能在时间线上多留几个「影分身」。这是 2021 年所写的《写在 24 岁的 24 条感悟》。今年继续,算是生活感悟,也算是给自己未来一年的建议。1. 不带电子产品上床,保证在一天中有一定的「掉线」时间,能够大幅度提高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幸福感。2. 每周送朋友一件 50 元左右或创意礼物。3. 培养几个特定的习惯,比如每周末写反思文档,和朋友见面,每年写个人总结,能够增强自己的掌控感。4. 事实求是,定期反思,从「我是主角」的幻想中跳出来,认清事实,主观和客观尽量统一。5. 和自己谈判,达成小目标,及时奖励自己。去年 11 月卡开始尝试「独处的时候戒掉娱乐性质的视频」 坚持了 5 个月,之后报复性刷剧。6. Call it a day. 给自己设定一个一天的「 关机」流程,从 20 点开始,不再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整理电脑文件,写日报,丢掉附近的垃圾。7. 先做起来,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先让身体去感受,再去阅读更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