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注意力」是最有限的资源。两者结合的时候,心流就出现了。两者分开的时候,有不同的情况。今天 22 点半到家,加班到就 21 点,竟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但随即又想了一下,这其实是「伪充实」。因为今天工作的时候,「时间」和「注意力」大多时候并没有在一起。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指流逝的一段时间 ,而是对于个人来说,肉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注意力」是指大脑的思考和想象。比如今天的会议和拍摄工作,我是必须要到场,肉体在一段时间内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且还有些与客户的社交规范、最基础的工作流程限制等,让「注意力」也不能够走太远。今天工作内容不是很喜欢,又不需要自己对结果负责,所以「注意力」就跑得比较远,跑到去想周末的计划、推友王短鸟的沉浮故事、马斯克的传记等等,中间间歇伴随着开会的时候切下窗口、拍摄的时候几分钟看下手机。「注意力」没有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结合,手头上又需要维持着最低的限制,「注意力」就像飘到空中的蒲公英,太容易被吹到不同地方。结束工作,看似很充实,却在个人的能力值上,没有任何的推进。只是完成了一天「事务性」工作。「时间」和「注意力」分开并非不好。生活少不了琐碎的「事务性」的必做

思考·方法论 · 2023-09-19

自我叙事,即用什么样的故事来理解、解释和讲述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目标等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交互。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叙事可能是「我是注定成为一名作家,我小时受到某本书的影响,我要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斗」,然后 ta 之后做出的行为都和写作相关。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家」,自己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可以说,自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自己最小的环境。这个「家」并不一定要富丽堂皇,金进斗仓,但最好明亮整洁,待得舒适。构建积极的自我叙事,能让自己在波动的世界中,找到上升的力量;能让自己在无序混乱中,找到一根确定性的、结实的绳子,向着前方稳定延展。在单一时空有了积极的叙事,就有了方向。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确实会有一天,所有糟糕的事情,集中降临在自己头上,这概率符合规律又残酷。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就不同:家庭美满,一切顺利,小时候尝试很多种不同的事情,并得到了及时反馈,继而加紧投入,发现天赋,增多练习,系统支持,走得愈远,自我叙事偏向积极;家庭

思考·方法论 · 2023-09-17

适度的「通胀」有益于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非单一向的关系。经济增长,消费者花钱意愿和企业的建厂投资需求都在上涨,都对未来有信心,需求扩张和成本的上涨,就带来了「通胀」。央行或政府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或信息影响等,人为制造「通胀」,经济也可能被刺激发展。对于个人,自信心需要适度的「通胀」,即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提升到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水平之上。自信心通胀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量」增大。自己更加自信,会更勇敢去做之前畏惧的事情,减少了内耗。这件事如果很难,上手做了,没成功,但积累了失败的经验,再配合着「通胀」的自信,再做一遍,可能就成功了;这件事如果很简单,上手做了,成功,累积更多信心,心理抗拒感完全消失,不需要「壮胆」就能去做,于是自己做的次数增多,愈加熟练,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相当于自己现有的能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流通,充分的调用,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自信心通胀之后,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自己作为个体,对世界会增多「输出」,无论是落地的行为还是影响力,都在不断的积累。外界会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有增量的「市场缺口」,「消费者」会更倾向于把机会送给更有竞争力的自己。

思考 · 2023-09-16

冬天,空旷又漆黑的田野,火堆马上熄灭,颤抖的我踉跄地凑到火堆旁,我要火焰,我要温度,我要能量;蜷缩一团,将冻死之人,呼啸的北风、骤减的温度是拿刀逼近的熵之死神;我不能死亡,要依靠这火堆,坚持看到太阳。本想写总结性的第一段,没想到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凑出了自己第一首「中文现代诗」!朋友问我的动力是什么? 最近空隙的时间偶尔思考过,但没有尝试具象成文字,于是打算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最近特别喜欢比喻和类比,燃烧的火堆,这一意像可以用来比作我的动力。在火焰微小的时候,虚荣和自恋是像茅草和报纸一样的燃料,星星之火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用自己在英语和读书方面的例子,来进行梳理。英语五年级转学到新的学校,之前没有接触到一丁点英语,头大、反感、挫败,转折点是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李阳疯狂英语的书——《中考核心单词》,带磁带。不同于枯燥的英语课本,李阳的书鸡血很足—— 无论是书中单词造句的例子,还是书中小栏目上李阳自己的故事。听了磁带更是不得了,哪有这样的磁带呢!不是照着书上的例子死板地读,开头和中间都在不断打鸡血:「我的目标是帮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每个句子至少大声读一百遍,你就能拥有一口不

思考·方法论 · 2023-09-09

在北京街头骑共享单车,脑中突然浮现了一个关于「城市道路规划」和「个人知识体系建设」的比喻。北京的城市道路布局,很像单纯关注大而全的理论模型的学习者。他们致力于在学习的时候塑造几条笔直又宽广的大道,一如北京的主干道,宽阔但极少有岔路。他们尝试记住整个特定的思维模型,重复阅读一本书,只知道丹尼尔卡尼曼的快慢思考模型,但忽视了用丰富的案例、场景等去补充、完善,实践这个模型。而我过去三年的个人知识体系搭建,很像上海的城市道路规划。目前已读书目达到 900 多,尽管其中大部分书的知识密度并不高,但感觉大脑已经储存了大量的案例、场景和故事。这些内容就像上海错综复杂的小巷子,构建起一个繁华、互联的知识网络。当我需要从一个知识点移动到另个知识点时,我发现有很多可选择的道路,就像在物理世界中穿梭在各个小巷中一样,挺好玩。这个比喻还帮我大致理解了城市商业活力的一种可能的来源。城市的商业繁荣,需要的不仅仅是主干道路上的大商场,不仅是西单、朝悦、SKP;更需要很多小店铺的街头小巷,需要南锣、后海、杨梅竹斜街。这些小巷中的店铺常常给让散步其中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转角遇到神奇小店,就像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然

思考 · 2023-05-30

跳出紧绷「如何在紧张的节奏中找到松弛感?」朋友最近因为同事离职工作量突增,身心俱疲。我在刚入职时和去年也都因类似原因,状态不佳。外在任务的倒计时,叠加个人内在焦虑,确实难受。复盘一下可能有帮助的方法。稳住心态,在做就好糟糕的情况叠加崩溃掉的心理,会让原本有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度翻倍。稳住心态,不自己吓唬自己,解决问题的进度条就会持续向前。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其实可以调整心态。因为拉长时间线,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某一年中特定几个月的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对整个生活,大概率起不到决定性影响。知道搞砸也没什么,反倒是能负起责任,采取措施 —— 做了至少比最糟糕的情况会好。2. 分清责任,任务分级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即这事儿是谁的,就谁负责,也就是看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同事离职,任务倍增,实质是公司人手断缺的问题,至少是部门负责人的课题。做不好,心理是不应该有任何负担,收一个岗位的薪水,只负责一个岗位上的职务。但部门负责人是上级,短期又招不到人员。安排到自己身上也就只能暂时接受,不过要「向上管理」。向上司询问哪些工作是紧急重要的,自己手头上哪些常规工作是可以缓一缓的。可以用开玩笑的

思考·方法论 · 2023-02-22

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当做一辆车,意识是开车的司机,生活是旅途。这辆车由复杂的系统组成,机油、汽油、发动机、方向盘、挡风玻璃和油门,正如你的肌肉、皮肤、习惯、技能等等,所有的组件都需要频繁调整维护。但你大多数时候意识不到,只是把车当做交通工具。类似元旦的时间节点是旅途上的服务区,你看到那儿停了很多车,于是也稍事调整,检查一下车况,加加油,吃顿饭,再出发。但这时候你不会特别仔细,因为车还能跑,没啥大问题。没有目的地或者没有时间限制,就更能够凑活了。路上车爆胎、刹车失灵,出了车祸,你才开始审视车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考虑怎么修。这些可以对应为生活出现大挫折,失业、破产、生病,也可能是由不得自己的小概率事件,被精神病人揍骨折了(车被追尾)。不论哪种情况,都影响正常行驶。打开车盖,你手足无措,面对复杂机器,不知道咋解决,上网搜教程,凑凑活活整好能继续上路了,但你心理还是没谱——根本问题没解决,遇到糟糕的路况大概率还会出问题。咋才有个愉快的旅途呢?除了服务区的例行检查,可以在车的仪表板做做文章。建立一个即时有效的实时反馈系统,集合车的数据到可视的仪表盘上:油箱还有多少油? 后面的车距离我多少

思考 · 2023-02-19

其实我一直困惑:怎样的文章才值得发出来?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和朋友约定日更千字,选定一个主题,立个自己的观点,结合阅读过的内容,论证一遍观点。这样可能对阅读文章的人提供些价值,不浪费读者的时间,至少向对方提供了一种思路。不想辜负读者的点击,推文都是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逻辑清晰,按照金字塔结构,立观点,二级观点,在分步骤进行论证。但这样的写作有时候显得很刻意,我需要从笔记中去找些资料,来论证观点,写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严肃。.除了发送在公众号上的推文,我在自己看的笔记中还写了大量的随笔。包括安抚自己的情绪笔记、梳理思路的晨间日记、对某件事的有感而发等。写这些内容,非常随意,用词和结构上都没有限制,只是用文字把想法具象成能够阅读的句子。写这些是为了梳理思路,防止自己忘记这些或好或坏的想法,毕竟是自己的。这些随笔写完就躺在云笔记中,只完成了梳理当下我的思路和情绪的功能。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谈及很相似感受,会翻一翻当时的记录,发给朋友交流。除此场景外,不会看见它们。最近刷到和菜头的推文,范冰(增长冰法)的视频,感觉他们分享内容有时也没那么有框架,多是用自己的话把感受表达出来,像是和朋友在

思考 · 2022-11-10
Theme Jas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