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白不起来
今年 7 月 3 号,在豆瓣标记了读完的第 1000 本书。虽然没有读第 1000 本书的时候,认识上没什么特别的改变,但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创造些仪式感,容易在某些时间节点和事情节点受到触动,遂打算在完成「阅读完 1000 本书」这件事的节点,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收获。1. 我成为了那个「阅读完 1000 本书」的人。很喜欢 Paul Graham 的 《How to do great work 》中的这段话:「The temptation to be someone else is greatest for the young. They often feel like nobodies. But you never need to worry about that problem, because it's self-solving if you work on sufficiently ambitious projects. If you succeed at an ambitious project, you're not a nobody; you're the p
✦设计缘由✦仪式感和视觉化能够提高做事情的动力。番茄闹钟适合以小时为单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让自己在几十分钟内保持专注,但一个番茄闹钟能够完成的任务有限,有时只是一个大项目的一部分。(推荐阅读:《开地铁,而不是开公交》)而使用的滴答清单类的待办事项管理软件,有些「虚」,需要自己主动打开相应的界面才能够看到,且动手机、电脑的时候往往会代替掉眼前的屏幕工作区域(多屏幕除外),注意力也会被劫持。实体便利贴又太过随意,写字的空间比较小,全空白,仪式感不够强。所以我一直在探索针对 2-5 天的任务的视觉化管理工具。第一个想法是制作成僵尸片中的黄色道教符咒,场景代入感很强,对抗「 各类问题」需要自己画符,张贴,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或自己定的任务,就获得一张封印符。后因想到晚上在办公桌上看到这东西有些渗人、实际制作黄色纸写字儿也看不太清,遂搁置这个思路。又开始寻找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了「给自己开支票」的想法,做出了这第一版的「个人任务支票」。根据支票模板修改,实际制作成 A5 铁线圈笔记本的形式,可以配合尺子,实现给自己「开」支票的场景代入。✦设计思路✦「个人任务支票」的设计理念是让中短期的任
各个 AI 都能生成网页代码(HTML),非程序员也能用 AI 制作简单的互动网页。有的 AI 工具内置了在页面上自动渲染 HTML 页面的功能,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截图做简单的海报。随之而来,痛点出现了:如何更快把这段代码变成一个能发个朋友的链接? 如何更便捷保存这些代码网页,更快速找到呢?年初,在归藏老师那里看到了可以直接粘贴代码就直接预览并分享的 youware ,非常好用。不过粘贴后,自己的代码就看不到了,现在 youware 这个功能也限制用量了。另一个类似的网站 32kw.com (HTMLgo)也限定了一定的权限(刚刚得知是向阳乔木老师的网站,特加附注)。 不过最近,我发现在飞书多维表格中,借助「网页自动部署」这个免费的字段捷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个单元格中粘贴 HTML 代码,旁边的单元格就能生成一个可分享的网页链接。这样既能够保存代码,也能够有分享链接,减少了很多阻力——再也不需自己打开编辑器粘贴 HTML 代码,保存为 HTML 格式的文件,再用浏览器打开了。平替了 HTML 在线托管和分享工具的最基础功能。更有趣的是,可以利用飞书表格中内嵌的
当特别喜欢一个作者,我刻意设计,让 ta 每天出现在我的生活中。Derek Sivers 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之一。他的文章真诚、有趣且简短, 自从偶然发现他的博客,我几乎天天受到他作品的影响。初期是上头,连续几天一口气读完他 20 多年写的博客;接着是触动,读完所有博客,又购买读完他写的所有书, 又写了自己的读后感, 有机会就推荐给朋友;又主动发邮件建立联系,在他来中国的时候,差点能够面基。然后是模仿,模仿他的网站、笔记、NOW 界面。现在是刻意设计,持续让他的文章出现在我的注意力中。比如:1、 在每个番茄闹钟倒计时结束后,电脑会自动随机打开一篇他的文章。(相当于是《福格行为模型》中完成一项任务之后,给自己的奖励!)2、 在固定时间,让电脑随机自动随机打开他网站上的任意一页3、 把 Anki 当做阅读软件, 把他所有的 400+ 篇文章制作成了 Anki 卡片新的信息不等于重要的信息, 已经知道自己会被哪些信息触动,就可以更多次去接触这些信息,而不是做信息饕餮。我喜欢重复, 李笑来在 1000h 项目中提到建立稳定神经元链接需要重复 5000 次。 同样的信息重复
上周三很兴奋,得益于一个观察和尝试:我用 20 分钟配合 Ai ,几乎完成了一整天的工作量。而且结果百分百比我纯人工更好。我的任务是:把已经做好,但未最终定稿的一本近 200 页的宣传画册,做个详细的思维导图,要细致到每页的具体内容。有了思维导图,可以更高效和客户调整、确认。所以这个思维导图后续还需要可编辑。每页至少有4 张以上照片和描述,而且我还需要把这页整体内容进行总结,200 页, 很机械、很要命,每页 2 分钟,至少需要我 400 分钟, 5 个多小时。能懒则懒,开始想着是否能借助 Ai 减少些工作量。于是,开始尝试探索: 1、我想要一个能够编辑的思维导图,可以用 Xmind 或者幕布2、去 Xmind 和幕布,发现它们都可以导入 Markdown 文件3、问 Ai 知道了 Markdown 形式的纯文本可以变成思维导图!4、思考我的需求: 可以把长文本多图的 pdf 文件作为输入的 Ai ,还得聪明些,遂想到了 Google 的 Gemini 5、喂给 Gemini 2.5 pro 全部的文件,沟通清我的需求,Gemini 在 5 分钟内给我了
写在前面其实不是最近做的东西,是在年初的时候做的。已经使用了半年多,感受还不错。 行动带来更多行动, 一时兴起重新更新文章,就不想断掉,最近尝试新东西的文章还没写完,遂想着回顾一下自己做「旧东西」的过程。2025年1月25日,我复习到一张Anki卡片,大意是:警惕多媒体,图片和视频会影响人的情绪。观点有些极端,但有一定道理。我觉得自己在刷微博的时候,「多媒体类的信息」,除了会影响我的情绪,还经常让我刷微博的时间增加了不止一倍。毕竟所有社交媒体,它们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尽可能花更多时间在上面, 所以或许我可以尝试把微博变成「纯文字版」。 把这句话的理念,「翻译」成具体的行动,读了东西,切实去实践看看。 于是当天就用 Ai 做了一个浏览器插件, 打开之后就能屏蔽掉微博所有的图片和视频,效果如下:做个简单落地网页,大家感兴趣也可以下载试试:纯文字微博插件 weibo.baidou.work下载后加载解压包,点击确定,就能刷到没有图片和视频的微博了。不过有个 bug, 需要登录后再打开,因为如果登录前打开,会自动把扫描登录网页版微博的二维码也给屏蔽掉。目前还特别粗糙——比如
在新的环境或新的人面前,往往要自我介绍。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需要有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这一直是一件让我挠头的事。在个人网站的关于页面,我模仿 Derek Sivers 用过去自己做过的事,来介绍自己。已经两年多没有更新了。cupaobaidou.com/me几个月之前,这个账号的介绍还是「一个学了四年日语,但做了五年英语导游的大饼爱好者。」用听上去有些冲突的经历,和莫名的黑话,这些经历来介绍自己。 这样有两个问题: 1、按时间线经历太详细,太长,无法压缩到一分钟就能说完; 2、身份定义又太单薄,且需要不断更新。 当然自我介绍本就是动态的,人也在不断变化。 我之前这些介绍方式, 都是避免了自己去立场鲜明地、用有价值倾向的形容词去介绍自己。 用做过的事,更客观介绍自己。这样做, 也失去了用「自我介绍」来更好了解自己的机会。所以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我都在刻意去找些有价值倾向的词,尝试描述自己。希望准确,又不要太冗长。 终于,在年初的时候,我找到了三个词,两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三个词同时也是一本书的书名。 Frien
Take it .首先,接受它。https://sketchplanations.com/compliments-are-gifts就像 Skechplanation 这张图,赞美是朋友送来的一个礼物。过分推诿,其实是拒绝掉了这个礼物。要接收这个无形的礼物,具体如何回应呢?我之前是故作谦虚和些许推诿——「没有没有」「还行吧哈哈哈哈」自从找到了自己的「动力火堆」这个意像后。每次被朋友赞美或夸夸,都感觉是他们带着各种燃料,给我的动力火堆助燃来了。有时候火堆旺上加旺;有时候快熄灭的火堆重新被点燃。所以我的回应方式是「谢谢~ XX的夸奖让我更自信了/让我更有动力去做XX了」Take it .把它放进自己的动力火堆。是接受了好意的传递,也同时更认可了自己。今年还「作弊」建立了一个间歇复习系统,把存下来的赞美,多次重温。实践下来,「让我更有自信了/更有动力去做XX」这句回复确实如此,当再次复习到触动瞬间时,就不自觉更有动力、更想去做朋友给反馈的事了。再一次,请收下朋友的礼物。最后来放一下2017年对大家赞美的回应,以及最近的回应方式。(嗯,截图这么长就是感觉时隔八年还会特别有触动有动力,特地再秀一
拼好 1000 张书籍封面的照片墙之后, 我感到些许恐慌。 不是因为没有读过它们。 恰恰相反,每一本都投入了数小时, 甚至数天的时间,现在却感觉至少忘记了 90%。 「读过很多书」和「拥有很多智慧」之间,隔着一条「遗忘」的巨大鸿沟。 趁着用 Ai 拼照片墙的激情余热,以及被硅谷王川「GPT 的技术,相当于可以让极少数人具有超大规模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层层叠加爆发出的生产力,看不到上限。」这条微博的启发。 我设想的,一种长期复习自己读过 1000 本书的场景, 终于在几个工具配合下,几个小时内就实现了。设想是: - 在间歇性复习软件 Anki 中,制作 1000 张书籍知识卡。 - 复习的时候,正面只给我看书的封面,强迫自己- - 回想关于这本书的一切。- 尝试回想之后,点击按钮。- 反面是关于书籍内容总结、作者介绍、特殊之处等等。还可以一键跳转得到更多这本书的信息。就像这样:已关注Follow Replay Shar
环境启动器闹钟⏰为一些事情,定了闹钟或事件提醒,很多时候我也不会去做,因为它只是提醒我「该做什么」,没有解决「如何开始做」的问题。闹钟响了,我关掉它,然后需要思考下一步做什么,需要打开相关的应用,需要找到合适的文件,需要回忆自己上次做到哪里了......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决策点和摩擦力,足以让疲惫懒惰的大脑, 倾向选择「算了,等会再说,或者再设置个提醒往后拖拖。」鸡血上头,动力十足的时候,不需要有任何提醒,就直接去做了。 但这种大都是短期热情,持续不了多久,就中断了。 我发现这种传统闹钟、待办清单,还有习惯打卡,对于最懒时候的我来说,还是没太大作用。 因为它们都需要我主动去思考、去行动、去走进环境。但最近我保持了每天写工作记录、按时写日志。 只是因为设置了另一种闹钟 —— 环境启动器闹钟。利用 Mac 的 automator 自动化工具, 实现了无论我在电脑上打开的是什么窗口,电脑都会在每天 16:55 自动打开我的工作表单,在 20:55 自动打开我的日志表单。 我只需要输入就好。 想象一下, 提前设置好的「环境启动器闹钟」 到了时
我尝试描述最近的感受: 生活更像在没有参考图的情况下, 玩一个拼凑拼图碎片的游戏。当然,拼图碎片也是要自己去找的。「人生拼图模式」,和按部就班,就能抵达预设终点的线性叙事不同,它在整体上充满非线性的特征。有时,会陷入平台期,感觉抓到的每一块拼图都是重复的 —— 困在舒适区在熟悉的环境做重复的事情;有时,会找到一块图案奇特,看似和当下的拼图毫不相关的碎片—— 偶然获得看的「无用」经历或知识,暂时搁置;有时,甚至没有力气找新的碎片,还要保护当下拼好的部分不被大风吹走。我们在摸索中拼凑自己的生活拼图。有趣的部分在于「突破」的瞬间,找到了那块能够周围数块碎片连接起来的「天选碎片」,咔嚓一声嵌入,解锁一片新天地。「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一切都发生了」 的指数级变化或成长,感觉是生活在拼图模式中的常态。 这个模式中更有趣的部分, 在于我们不是在自己玩拼图游戏。旁边的也摆满了朋友的拼图游戏桌。朋友有时候更能看到我们当局者迷,缺少的那块拼图,或者拼错的地方。他们可能拼过类似图案,可能找到过更多的碎片。如果多出现、多自我暴露、多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会有更大概率找到自己缺少的拼图碎片 —— 多了朋
今天连续发生了两件巧合的事情, 加上最近一段时间连续遇到的巧合的事情累积起来,感觉很有必要记录下。1、 今天因为语音写作而被朋友推荐的播客,其中采访的嘉宾就是带我入门语音写作的 Aliya。2、 从宋庄骑行回家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碰到了老朋友 Bill,刚好他工作上有好事发生。去喝了饮料,分享他的喜悦。最近几年特巧合的事:1、被 Kay 推荐去闹剧场即兴喜剧体验课,课上和我结伴玩儿火星语,扮演的场景是久未谋面的老友重逢的伙伴,后来发现是十几年前的小学同学。2、CET带队的好朋友,回国定民宿,刚好通过 Airbnb 订到了我家,在做客服的时候看到好友的头像,恍惚了。然后「住客」就带着食材给「房东」做饭了。3、在网上好友公众号的评论区发现了我的大学同学, 然后发现她们是研究生同师门。4、网上邻居 Aliya 在马来西亚参加的油管博主见面会上拍的合照,我在里面发现了 8 年前一起去长城露营的朋友。5、微信上「未见过面」的「陌生网友」,结果发现我们都是二外毕业的,且还是同级,且还参加过同一次学校绿协的沙漠徒步活动。6、做垂直升降电梯下去乘坐地铁,开门发现
问卷是一种对话电子问卷或表单(Forms), 一般用来向大家收集信息,设置好问题,让不同人填写。比如我最早接触的问卷星、报名表单,都是如此。如果查看后台,就会发现收集结果会自动汇集成一张表格,列为各项问题,行是不同的人。表格结构性强,后续无论是分析数据、做图表展示都非常方便。传统表格输入是单一维度的过程,对照横轴表头,一行一行填写;问卷的形式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将输入转变为一种对话。如果问卷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呢?三年前,脑中突然冒出的这个问题, 启发我找到了现在每天用得最多的工具。问卷的所有填写人都是自己,那它就成了一份独家问卷,实际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个人追踪工具。问卷填写人只有自己, 不代表问卷只被填写一次。 不同时间戳上的自己, 有很多个。过去 3 年, 我把问卷作为了一种个人追踪记录工具。制作了 20 多种问卷:1、番茄表单问卷——每个番茄闹钟前后填写2、朋友见面问卷——每次朋友见面后填写,记录时间、地点、 干了什么、聊了什么等3、会议纪要问卷——工作会议无论是否要求写会议纪要,都会顺手填下4、情绪波动问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填写5、编程
把触动瞬间,变成力量源泉当我们有强烈想要实现的目标时, 往往能发掘出常见工具的新用途。最近一年,我用这款通常用来「背单词」的 Anki 记忆软件,构建了一个专属自己的触动瞬间的「花园」。我们的大脑总是偏向记住不愉快的事,让美好淡去。手机照片堆积几千张, 那么多触动瞬间,没有多少被重新感受过。若不刻意设计,日常生活的繁忙会让我的记忆力变成金鱼,那些瞬间的触动,变成沙滩上的脚印。忙碌中,逐渐失去那些本该让我们感受到被爱与支持的珍贵记忆。520521, 谐音的日子给大家表达情感的契机。送出和收到很多爱。(请允许我秀一下)想象下,如果这些触动瞬间能完美保存,会是什么体验?我们试图用多种方式保存这些记忆: 从物理相册到手机照片再到社交媒体。不过却各有不足:- 相册落灰占地儿难以整理;- 手机照片被新内容表情包各类截图塞满;- 社交媒体更像是展示而非细致的触动记录。最关键的是,它们没有主动回顾的机制。人脑运作是单线程的,我们不能同时决定「应该回顾什么」和「完全沉浸在回顾中」这两件事。且按照线性回顾顺序,内容变得可预测,失去新鲜感和惊喜。Anki 这款高度自定义化的间歇性复习软件, 刚好完美解决了以
有时候,做出决定的原因很奇怪。出门穿的T恤太灰太随意像睡衣,在去看朋友即兴喜剧展演之前,决定买件新T恤。想买件紫色,紫色是朋友喜剧课衣服的颜色,穿紫色能装作演员,心理上拉近距离。想买件紫色,又因为最近读了《Purple Cow》(《紫牛》),这本书的作者又激发我最喜欢的博主 Derek Sivers 开始写书。紫色T恤有点难找, 于是开始选择第二备选颜色。在去店之前刷了下微博,看完了这个视频,触动。有趣又感人的乐队—— The Green Day ,嗯,出现了颜色 Green。最近在拖延很多事情,担心当下做得不够好,导致更畏惧,就停止去做。于是决定绿色的T恤也不错—— Green Hand 新手,穿绿色衣服,有新手心态。果然,没找到紫的,买了这件绿T恤。第二天阅读《Mastery》,发现这样一段:据说,当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年事已高、行将就木时,他召集了身边的学生,告诉他们自己希望被埋葬在白色的柔道腰带里。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世界排名最高的柔道家竟如此谦逊,要求把自己埋葬在初学者的标志里!但我最终意识到,嘉纳的请求与其说是出于谦逊,不如说是出于现实主义。在死亡的那一
大多情况下,如果我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专注,晚上就会睡得比较好。专注意味着我自己控制注意力,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完成计划的事情。但现在,电子设备劫持注意力,简直太容易。手机通知、弹窗、微信消息等等,虽然查看点那一下,就需要一秒钟, 但切换手机屏幕 之后注意力可能就被劫持,最后脱离计划在不相关的事情上,刷去了一两个小时。就像《赌博破戒录》中的开司,回过头来, 已是豪饮。回过头来,已是——狂刷短视频或微博...于是我进行了各种尝试: 关掉所有不必要的消息通知、把手机屏幕调成灰色、使用 Coldturkey 这些屏蔽软件。以自己为主, 把手机这些电子设cx备当做工具,这种思路和感觉很好!略微「驯服」了手机,但也会有很难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 我一直想要满足自己这样的一个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播放自己想听的音频。无论是歌还是演讲音频啥的,我都存了一堆,我知道在自己什么样的情况下,听到它们就很激动、很平静、很有力量。在手机和电脑上尝试了各种自动化软件后,我放弃了。电子屏幕让我又爱又恨,能够在屏幕上完成很多事情, 但又因为很多事情都在屏幕上完成,所以在用这个复合工具的时候,不能像用锅铲一样,我拿它就是
每天完成一些事情,很好。每天完成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更好。但感觉科技越发展,Ai 工具越层出不穷,我就越不能完成一件事:阶段性完成并发出来。巧合的是,读完 Aliya 推荐《The 5 types of wealth》这本书,发现书中提到的「Life Razor」生命剃刀这个词,可能对我有帮助。如果只是了解这个概念,不做任何行动,那原来的习惯大概率还是按照原有惯性滑行。所以还没有完成手头工作,我选择了先找到一把「剃刀🪒」,来实践「Life Razor」的理念。「剃刀」哲学中多指那些快速去掉不必要步骤的原则。如奥卡姆剃刀,越简单越好,简单即美。「生命剃刀」很有趣,很简单。它是一个我自己当前生活阶段的陈述或承诺。有三个特征:可控,自己能够直接控制是否实现有涟漪效应,做了之后能对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二阶影响能够定义自己的身份,它能够表明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想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这个世界我找到的剃刀是:我会每天「更新」听到「更新」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平台账号的更新,软件应用产品的更新。盯着这个词,或多读几遍,还能读到「新陈代谢」「迭代更新」的感觉,所以这个把剃刀上的「
一年马上又要结束,虽然新年是人为区分的时间概念,上一刻和下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大家都知道马上要开启新的一年,这种「情绪共振的感觉」,还是让我感觉很兴奋。2011 年语文老师王艳丽让我们在年末的时候,写写《回顾我的2011,展望我的2012 》,已经过去 13 年了。我中间断断续续写了几次,直到近几年才养成总结和展望的习惯。自己写挺好,但还是有些孤独,去年发现了 YearCompass 「新年指南」工具(https://yearcompass.com/),它是本小册子,通过引导式的问题,帮助梳理过去一年的重要时刻、学到的经验教训等等,并基于这些为新的一年制定些计划。于是去年的年终总结和展望,终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自顾自玩儿了,而是邀请朋友进行了第一次 YearCompass 线下活动,上周日,冬至后黑夜时间从最长到开始变短的第一天,和朋友们搞完了今年的 YearCompass。或许是峰终定律,大家一块写 YearCompass 、聊天分享吃饭干杯,让我觉得今年也是非常幸福的一年。在年末和朋友们进行一次有趣的线下 YearCompass 活动,是特难忘的体验。Ali Abdaal 说过,不
又是一年,农历生日是十月十一日,对应到阳历,刚好是 11 月 11 日。这是生日写作系列的第四篇,已经逐渐有了仪式感,借着写这个的契机,以年为单位,回顾自己的一年感悟 。前三篇是:《醋泡白豆 | 写在 24 岁的 24 条感悟》《醋泡白豆 | 写在 25 岁的 25 条感悟》《醋泡白豆 | 写在 26 岁的 26 条感悟》今年在家里,从周日 23:00 开始写今年的感悟,我的猫在旁边跑酷。周一预计工作会非常多,没有大块时间,就提前一天来写。1. 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朋友分享给我的一篇文章,读库老六半年来的实践,我觉得自己也需要去亲身试验一段时间。再细化一下:对于自己来说,同质的事情,按照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的规则,不同质的事情,则可以随意切换。2. 朋友,让生活更美好,也让大脑更多「舞蹈」。3. 对话,有时是比写作、阅读更有启发的思考方式。4. 间歇性复习,对个人复利来说,是一条长长的「雪道」。阅读学习很多东西,把它们记住也很重要,每天都要用 Anki (或其他工具)进行大脑这项基础设施的建设。5. 衡量什么,才能得到什么。尽可能准确衡量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衡量过程中自己的进
被朋友们问过多次「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评估发生上我身上的事,和合理化我做过的事,构建起一个对现在有用的自我叙事。这是我当下的回答。换句话说,大多时候很自恰:不好的事儿来了,我大都能用各种外门偏路子,把现在不能改变的东西,让自己觉得是有利于我。甚至能把和自己没太大关系的,强行融到自我叙事中去。前段时间,朋友发我一个「豆」字的变化视频,「豆」原来指盛放食物的器皿,后面演化到多指豆类。起「白豆」网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样解释。现在知道了,那因为这字儿有过的含义,让我的自我叙事更自洽了——「豆」原来是盛食物的,证明肚子有货,可以产出有价值的粮食。图源:鹿鸣新礼记当下可以改变过去,未来可以改变当下。这种重新评估、构建对自己有用自我叙事的方式,让我更自恋,在心里有一个自己为主角的故事。有故事很好, 让各个时间上的我整合起来,更有连续性。《情绪》提到,每个清醒的时刻,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指导行动,赋予我们的感觉、动作以意义。从自己的体验构建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我可以慢下来,刻意进行「重新评价」的阶段。如果最初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好事,那自然就会有一个很积极的心态
项目: Anki 间歇性复习软件 ios macos付费金额: 168元当时我自己的状态:看了油管效率博主Ali Abdaal分享的间歇复习、主动回顾的学习方法,并推荐了Anki软件。尝试后决定下单买断,但因制卡过程复杂,内容过多,放弃使用数月。今年上半年恢复使用,通过Minja的Anki专栏理清制卡过程,并采用其快捷路径,目前每天使用,已制卡4700多张。解决的问题:帮助记忆回顾重要信息,将复习周期外包给算法。配件:为解决长时间使用Anki导致的手部疲劳,购买了8bitdo游戏手柄进行按键答题。购买了投影仪,以便睡前答题复习。项目: Keyboard Maestro 可自定义的自动化工具 macos付费金额: 25美元当时我自己的状态:发现日常工作中有很多重复动作,如打开浏览器、访问特定网站等。阅读《技术的本质》和《Crash CS Course》,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简化这些步骤。使用Mac上的快捷指令获得灵感,寻找自动化软件。解决的问题:使用快捷键压缩重复性多步骤的操作,如通过command+C快捷键组合实现进入专注状态、打开浏览器、开始倒计时、屏蔽社交网站等。项目: Col
给自己的待办事项「打分排名」这是我开始实践一种新的待办优先级系统。做事过程往往不消耗,消耗的是:有那么多事情,决定做哪个,以及开始做之前的内耗。我尝试了很多整理待办的方式,各类软件 todo 、滴答清单、笔记软件中设置到期的清单,各类媒介:在电子设备上、在白纸上、在家里的墙上、甚至是录入到家里的智能音箱中。但效果都不好,但待办的事项在持续堆积,已经做的事情往往也都不是特别重要,甚至都不是自己长期想做的。「如果说有一种积累灾难的配方,那就是把最好的自己奉献给最不重要的事情,把最坏的自己奉献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我还有很多「脚手架」复盘,不至于这么极端,但确实优先级管理一直没有做好。本次尝试:每次录入待办事项时,凭借直觉给任务按照「直觉重要性」「可累积可复用度」「完成之后的兴奋度」「杠杆网络效应」这四项进行打分。(录入还是使用飞书问卷)在表格中加入「加权优先级分数」,具体权重是:=(直觉重要性 * 0.25) + (可累积可复用性 * 0.35) + (完成后兴奋度 * 0.15) + (杠杆率网络效应 * 0.25)。然后按照加权优先级从高到低,自动对任务进行排列。核心理念1.对待办事项打
醋泡白豆
要有勇气、看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