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描述最近的感受: 生活更像在没有参考图的情况下, 玩一个拼凑拼图碎片的游戏。当然,拼图碎片也是要自己去找的。「人生拼图模式」,和按部就班,就能抵达预设终点的线性叙事不同,它在整体上充满非线性的特征。有时,会陷入平台期,感觉抓到的每一块拼图都是重复的 —— 困在舒适区在熟悉的环境做重复的事情;有时,会找到一块图案奇特,看似和当下的拼图毫不相关的碎片—— 偶然获得看的「无用」经历或知识,暂时搁置;有时,甚至没有力气找新的碎片,还要保护当下拼好的部分不被大风吹走。我们在摸索中拼凑自己的生活拼图。有趣的部分在于「突破」的瞬间,找到了那块能够周围数块碎片连接起来的「天选碎片」,咔嚓一声嵌入,解锁一片新天地。「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一切都发生了」 的指数级变化或成长,感觉是生活在拼图模式中的常态。 这个模式中更有趣的部分, 在于我们不是在自己玩拼图游戏。旁边的也摆满了朋友的拼图游戏桌。朋友有时候更能看到我们当局者迷,缺少的那块拼图,或者拼错的地方。他们可能拼过类似图案,可能找到过更多的碎片。如果多出现、多自我暴露、多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会有更大概率找到自己缺少的拼图碎片 —— 多了朋

生活·思考 · 07-20

大多情况下,如果我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专注,晚上就会睡得比较好。专注意味着我自己控制注意力,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完成计划的事情。但现在,电子设备劫持注意力,简直太容易。手机通知、弹窗、微信消息等等,虽然查看点那一下,就需要一秒钟, 但切换手机屏幕 之后注意力可能就被劫持,最后脱离计划在不相关的事情上,刷去了一两个小时。就像《赌博破戒录》中的开司,回过头来, 已是豪饮。回过头来,已是——狂刷短视频或微博...于是我进行了各种尝试: 关掉所有不必要的消息通知、把手机屏幕调成灰色、使用 Coldturkey 这些屏蔽软件。以自己为主, 把手机这些电子设cx备当做工具,这种思路和感觉很好!略微「驯服」了手机,但也会有很难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 我一直想要满足自己这样的一个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播放自己想听的音频。无论是歌还是演讲音频啥的,我都存了一堆,我知道在自己什么样的情况下,听到它们就很激动、很平静、很有力量。在手机和电脑上尝试了各种自动化软件后,我放弃了。电子屏幕让我又爱又恨,能够在屏幕上完成很多事情, 但又因为很多事情都在屏幕上完成,所以在用这个复合工具的时候,不能像用锅铲一样,我拿它就是

生活·方法论 · 03-14

被朋友们问过多次「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评估发生上我身上的事,和合理化我做过的事,构建起一个对现在有用的自我叙事。这是我当下的回答。换句话说,大多时候很自恰:不好的事儿来了,我大都能用各种外门偏路子,把现在不能改变的东西,让自己觉得是有利于我。甚至能把和自己没太大关系的,强行融到自我叙事中去。前段时间,朋友发我一个「豆」字的变化视频,「豆」原来指盛放食物的器皿,后面演化到多指豆类。起「白豆」网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样解释。现在知道了,那因为这字儿有过的含义,让我的自我叙事更自洽了——「豆」原来是盛食物的,证明肚子有货,可以产出有价值的粮食。图源:鹿鸣新礼记当下可以改变过去,未来可以改变当下。这种重新评估、构建对自己有用自我叙事的方式,让我更自恋,在心里有一个自己为主角的故事。有故事很好, 让各个时间上的我整合起来,更有连续性。《情绪》提到,每个清醒的时刻,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指导行动,赋予我们的感觉、动作以意义。从自己的体验构建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我可以慢下来,刻意进行「重新评价」的阶段。如果最初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好事,那自然就会有一个很积极的心态

生活·方法论 · 2024-10-12

你的大脑现在在想什么?它大多时候又在想什么?获取新信息时候,它又是如何归类的呢?除了阅读书籍、少数集中工作的时间之外,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它指不定在什么领域来会跳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在春节期间制作了一首歌《豆七问》,目前看非常有效。诞生过程七个问题,给自己日常飘荡的思绪一个标的;制成歌曲,让自己在最疲惫的时候都能想起。尝试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一下自制的这首ai歌曲《豆七问》的「前世今生」。信息获取、处理、调用是生活中绕不开的事,尤其是最近几年阅读比较多。软件笔记系统和「第二大脑」概念的潮流,也让我过去两三年花了太多时间在一个笔记系统上。但无论如何整理,采用怎样的系统,它都会「崩溃」,标签、卡片、文件夹都和自己开始建立笔记系统前不一致,堆积了很多信息。更糟糕的是大脑也是混乱的。偶然间看到了油管博主 MoneyXYZ 的《警惕效率陷阱》的视频,其中提到了「费曼十二问」 ,大意是需要自己时刻在脑子中装着十二个问题,大多时候它们休眠, 但只要自己获取新的信息, 都拿它们来和自己的十二个问题进行对比,这样迟早会遇到些信息能够让自己取得突破。很受触动,遂列了十二个问题,尝试一周内每天早上都

生活·思考 · 2024-02-12

几周前和朋友聊了一个很普通的话题,没想到在谈话中,联系到了意想不到的方面。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约时间见面的时候一般不迟到。我觉得为了不迟到,提前出发,多预留出的冗余时间并没有被浪费。我的感受和联想是:1.  迟到等待对方的时间内,想的一般都是对方的缺点。所以如果不提前安排好时间,自己知道有可能迟到,也可能只是五分钟,但这种状态就让「去见面」的路上这段时间的注意完全被吸引走,些许焦虑、思考自己到场之后该说什么、找什么样的理由。如果计算好各类的「磨损」,提前留出足够的冗余时间,提早出门,其实路上的时间都是能够用来处理思考自己的事情。看似在单一时间上花费了更多时间,但其实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最大化利用的,且心情还不会很糟糕。2. 我发现人是随时随地能够思考任何想法的。学习可以很便携。学习可以看做是「 压缩」和「扩充」,通过阅读信息、实践操作等,压缩出几句能够 hook 到这个主题的钩子。 而扩充呢,就是把书中或自己总结出的金句、教训,进行逻辑上的推演,或案例的列举。我发现这两个行为都是不受空间的影响。我可以随时随地去在脑中回想阅读过的书、工作中得到的教训;借助工具,一个

生活·思考 · 2023-09-21

本篇文章是我在二月份向少数派年度征文活动的投稿,有些朋友可能读过了。为了以后查看方便,我就搬运过来了。文章没有过初筛,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伙伴们的支持!过去的这一年,是我生活方式转变最大的一年。2021年,引入了两种搅动生活节奏的变量—— 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写作。过去的一年,我读完了320本书,刚好等于过去二十多年的总量;写了100篇文章,是过去总量的几十倍。阅读让生活高潮迭起,写作让思绪时空穿越。「高潮迭起」「高潮迭起」用来描述的是积极的生活体验。按说离开校园,成为一名“打工人”,生活中有些小确幸已经实数不易,哪里来的“高潮迭起”呢?进入打工人的生活节奏不到半年,通勤的疲惫、工作的压力已经消耗完生活的热情, 回到家靠着刷社交网络和短视频来“回血”,刷到手机砸脸,每天晚上都是晕睡过去。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题目为 《王川:一年读五百本书, 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的文章,趁着热血上头,和朋友打了一个赌—— 一年读完300本书,差一本给对方5块钱。没想到改变就从这个总价值1500块的赌注开始了。读什么?一年300本,平均下来每天读将近1本。将目标拆

生活·思考·阅读 · 2022-03-09

2017年9月10日 长城露营 最右是我lol醋泡白豆公众号的介绍是“一个学了四年日语,做了五年英语导游的加密货币爱好者”。历史消息中的推文却没有相关的内容,也是不可思议。从16年开始,我在北京一个中外文化交流旅行社做领队,带过几十次短线活动和三日以上的长线活动, 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主要是高校留学生、来京工作外国人(大概60%),还有国内高校的学生(大概40%)。活动类型有徒步、露营以及一般的人文旅行。这篇推文为过去带队经验的分享,不是职业导游的带队指南。对高校户外社团的伙伴组织活动可能有帮助,若是能穿越回去,把这篇推文分享给刚开始带队的自己,也应该有很大帮助。活动之前社团一般有活动的路线行程信息、活动报名者的信息,Trip leader 负责整个活动的执行。行程确定、报名人数够成团后领队就要开始准备了。充分了解旅行路线和活动的行程。作为主领队,要单独负责一次旅行执行的前提是自己之前要体验过这条路线,参加过一期活动,能够大概知道旅途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建立与旅途中人员的联系。保存司机和地接(当地向导和景区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最好的能够提前添加微信。在旅行开始一两天前,要和大巴车司机师傅打

生活 · 2022-02-22

因为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收拾的速度要比房间趋于混乱的速度快。不要等到朽木成堆再去烧前几周读完《福格行为模型》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收拾房间。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把房间基本都收出来了。以往都是在有人要来家里之前的几个小时开始整理房间,这样的外在因素是一种督促,但打扫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些抗拒——如果没人来,我就不用打扫,可以躺在床上了。那一次的清扫,心里基本没有任何抗拒。《福格行为模型》主张用微习惯来逐渐改变生活,而我在打扫的时候意识到了,对于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房间中熵增不是我的对手。说人话就是,我把做饭产生的垃圾收拾好,丢在门外,垃圾是不会立刻回到室内的。而下次出现需要丢厨余垃圾也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后。且当我把房间中矿泉水瓶、购物袋等大件垃圾丢点,桌子椅子摆好之后,房间视觉可见得变得整洁五分。也许是存在门这一因素,把垃圾收好放在门口,实际垃圾没有离开我很远,但我在房间中就拥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感受。同时也会觉得,放在房门之外的物品已经是属于垃圾,属于外界的范畴了,只需要下楼的时候把它们带下去就好了。开始把大件可见的垃圾丢掉后,房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容易清理,一两个小时基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2-01-04

今天连轴转,开会到十一点半,写推文来不及了。昨天晚上打车回家遇到的司机大姐还挺健谈的,我想到了之前在微博写的#白的打车瞎聊#记录,还挺有趣的,整理一下放到公众号来了。黄包车过往1TIME:2020年10月5日一点钟现在正在打车回家的路上。滴滴司机一如即往很健谈,刚开始聊得很来,从旅游司机谈到滴滴的分成。他说自己家里有三个孩子,每天早上八点点开始出车,晚上一般一两点才能回到家。一个月也刚刚能到一万。感叹大家都不容易,想给多加个红包。结果谈到几年前他在天坛附近拉黄包车,说是坑老外很赚钱,上车要20,到了目的地要80,不给不让下。顿时我就不想说话了。还好用的是软件叫的车,不然深夜估计得被狠宰一次。法国毛粉2TIME:2020年11月15日凌晨终于知道生活无聊,失去乐趣的人为什么喜欢开滴滴了。尤其是大晚上的,碰到志趣相投的人能聊好久,也能够聆听对方的故事。刚刚打车,从传媒大学回家。遇上了一个在法国生活20多年回北京探亲的大叔。这个大叔是一个毛粉。于是一起感叹教员的成就,他对教员佩服的也是五体投地。他对我看完毛选和其他有关教员的书籍感到有些震惊,他说,他的母亲也对教员特别敬仰。很欣年轻人也能够主

生活 · 2021-12-22

今年改变年终总结的形式,模仿CAMELLIA YANG的年终总结,按照月份回顾一下这一年。January1跨年夜坐在电脑前,放着红白和B站的跨年晚会,和朋友聊天,翻了一下钱包,发现18年留的一星半点的币都变成几百块了,体会了意料之外捡钱的快乐。搬到新的住处,正式入职开始打工生活。工作不是很忙还能够在家办公,开始了疯狂的阅读,边看《我的天才女友》边追剧,在一月份成为南城香的忠实粉丝,周末吃完饭之后在南城香或转移阵地到咖啡厅读书。一月没设限,也没有刻意数着读书的数量,月末统计51本,以非虚构类型的书为主。体验到不设限,每天都能进入心流状态的快乐。认识了新朋友,同《汉密尔顿》粉丝,连续刷了八遍的《汉密尔顿》,背诵台词,几年前看《洛奇》的上瘾的感觉又回来了。February2疫情还是在继续,回家过年的可能还会隔离,本不打算回去了,在大年三十改变计划,做了核酸,大年初一踏上回家路。在微博上的月度总结被UU转了,涨了一百多粉丝,还加入了 发光群,认识了很多朋友,体会到群体的力量,读书健身游戏等各种推荐,打开新世界大门。从发光群Mark了一本《啤酒博士的啤酒札记》,还结识了喝啤酒的朋友。March3

生活 · 2021-12-19

过去的三个月,我把手机的一屏幕设置成了空白。 手机一屏01手机的一屏是解锁手机之后的界面。我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但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被环境引发或者自己习惯的延续。语文课上讲到一套卷子的小作文题目,漫画的主体是一只拿着手机的手,只不过手机有了很多“根”长在了手上。当时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觉得,等到了大学都是这个样,果不其然,从拥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它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大概平均下来,过去的几年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下来都至少在4小时以上,加起来都至少有5000多小时,算下来真是很长的时间了。可以给自己找借口有时候使用手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但大多的时候都是娱乐,还不是彻底放开玩个爽的娱乐,而养成了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拿出手机的习惯。解锁之后不加任何思考地穿梭于各个软件之间,当手机要没电的时候,两个小时以及过去了。而我却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在手机有了时间统计功能之后,就能从“屏幕使用时间”上找到时间都去哪个软件上了的答案,而到底做了什么,隔一个小时就完全记不起来了。把手机一屏的所有软件都移动到需要划一下才能看到的第二屏,是对这种无意识习惯的反抗。当我的手像是被控制了

生活·思考·方法论 · 2021-12-17
Theme Jasmin